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师的需要


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师职业的一种需要

金华第四中学 黄洁萍

 

[内容提要]本文从当前社会上流行经典阅读的角度,重申语文教师要重视经典阅读,首先经典阅读能提升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其次经典阅读能形成语文教师个性化诗意化充满灵气的语文课堂;第三经典阅读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加增加阅读者自身的岗位幸福感。因此在新课改日益深化的形势下,本文倡导语文教师经常性的进行经典阅读,提升职业素质。

关键词:经典阅读 教师素质  职业倦怠 职业素质个性化课堂

 

近两年时间,中央电视台开了个“百家讲坛”栏目引起了全国很大的反响,特别是“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秘《红楼梦》”、“于丹《〈论语〉心得》”更是兴起了一股追星风,也兴起一股轰轰烈烈的经典阅读风。现在社会上倡导“读经”之声不断,经典阅读甚至成了一个时尚的话题。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阅读积累,规定了中学生的阅读量。因此,不管是从当前社会上流行经典阅读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职业角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都要经常性的阅读经典。应该说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师职业的一种需要。

首先,经常性的经典阅读能提升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是推动新课改的主力军。何谓素质?素质就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素质是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由此可见,素质对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是何等的重要。可是现实中我们语文教师素质的差劣往往制约着新课改的深入。《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5%以上的教师没有在正规报刊杂志发表过文章,哪怕是豆腐块那么大的文章,大部分教师没有写日记、教学札记的习惯,有些语文教师甚至没有读过四大名著,许多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不喜欢语文,上课只是照本宣科,甚至有好多语文教师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语文教师的办公桌上,只有翻烂的课本、教参和试卷。即使有些教师能拿起笔来写点文章,也常常走不出“应试”的套路,不具备中学语文教师应有的文学素质,中学语文教师里似乎很难见到像叶圣陶,陶行知这样的既会教书又能写作的语文教师了,相反缺乏文学素质的语文教师却比比皆是,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育的境界。毫无疑问这样素质的语文老师势必导致语文课堂没有诗意和灵气,语文课堂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实施语文新课改的形势下,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和文化品位亟待提高。

丰富自己的文化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写作能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作家型、富有学者涵养的中学语文教师,是摆在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教师应该是既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充满情趣,充满灵气,从而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比如,在学习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后,我和学生一起写《我心中的星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明白了“星星”象征着光明、温暖、希望、自由等美好的事物。我的题目是《星星与污泥》,我转述了一个经典故事:欧洲的一位少妇到非洲看望丈夫,可丈夫又出征了,她人地生疏,非常寂寞,于是在给父亲的信中说这里遍地污泥。她的父亲回信叫她看看满天的星星。于是她慢慢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也就有了生机。在文章在最后我这样写:“其实,污泥是你心中的污泥,星星也是你心中的星星。”正因为平时注意读书写作,所以我在参加金华市语文教师“下水作文”比赛时得了第一名,由此我也就有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省第一本个人“下水作文”集《泉水丁冬》。

教师崇尚阅读经典,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师更加具有教育智慧与人格力量,让语文教育的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读《论语》《老子》可以修身养性读《史记》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历史;读《学记》可以明白古代的教育精华;读《圣经》可以了解西方文化,读《古兰经》可以理解伊斯兰教,读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雨果、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就可以基本了解外国文学。毫无疑问,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经常性的经典阅读能形成语文教师个性化诗意化充满灵气的语文课堂。

“智者乐水,仁者爱山”,特级教师朱昌元老师说,教育既是智者的事业,也是仁者的事业。要想成就“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就必须让以前提倡的教师的“一桶水”变成潺潺的活水,我以为说得很有道理。中学语文课本,涉及到了很多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学经典,有些在校读书时虽已经读过但已模糊,有些以前不一定读过,因此在备课时候未免捉襟见肘。及时阅读或再读,对相关的经典有了足够的理解后,再开始备课,就会让课堂充满灵气。比如,讲《论语十则》时,我先阅读了《论语》,了解基本情况,又利用数字电视观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对《论语》有了足够的认识明白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正内涵。然后再去备课时就显得得心应手了。讲《论语》也就从干巴巴的说教到形象生动的讲解,学生也就不再认为这是枯燥的说教,甚至蠢蠢欲动想读《论语》了。

《大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它本是说匹夫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但小而言之,应用于教育中也无啥不可:作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每一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教师些微成功,都会给课堂注入活力;而每一丝失败,也会给课堂带来难以弥补的遗憾。对初中学生而言,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成长信息的提供者。这时,教师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就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穿透力,也决定着学生成长的脚步的扎实与发展方向。  

语文教师的阅读是让学生课堂生活幸福无比的前提,也是让教师的“一枝梅花”变成‘一个春天’的保证。经典阅读的延伸化成了教师的人文修养与文化气象,也增强了教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文化气息在课堂上氤氲在学生周围,那些诗意的浪漫、生命的激情便会慢慢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温馨而又坚韧。教师的经典阅读自然而然就影响到学生。为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我在语文课中启动了“经典诵读工程”,利用每天课余时间和语文课前的5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内容从《三字经》、《千字文》等开始,逐步过度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一些经典的古诗词等,从中国经典到外国经典,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之间得到了心灵的熏陶、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升华,例如:在学《香菱学诗》时,我在分析完课文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你能在原著中举个典型的例子吗?请用一篇随笔来完成这个题目。同学们兴趣很高,有人举了史湘云、有人举了尤三姐、有人举了晴雯,更多人举了林黛玉,其中张明璐同学的《想要读懂黛玉的心》写得非常精彩,我把它推荐给《中学语文报》,不久就发表在《中学语文报》品读经典的版面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这中间,教师的文学底蕴、情感投入至关重要的。语文教育需要广博的文学涵养、需要文学欣赏的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因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是一个有深厚的文学经典阅读积累的人,是一个能领悟文学感情并能够“煽情”的人。语文教师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文学典故、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文学经典熏陶中,激荡的自身丰富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时,我问学生:鲁庄公是鲁国最大的“肉食者”,他“鄙”吗?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举国备战,鲁庄公必定是日理万机,当普通百姓曹刿求见时,鲁庄公就能拔冗相见;当曹刿询问“何以战?”鲁庄公就详细介绍;曹刿一一否定,鲁庄公也没有恼怒。我们不能据此评判鲁庄公的执政能力指挥水平,但至少能看出他的开明,从善如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分析了鲁庄公战中、战后的表现,觉得他还是有远见的。据此我给学生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另一场大战——发生在秦晋之间的崤之战,学生兴趣大增,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老师引导学生去和文本对话,去了解更广博的世界,去思考更深的问题,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经典阅读”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语文课堂。

第三,经常性的经典阅读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加语文教师的岗位幸福感。

   当前,由于教师的压力过大,背负的任务过重、承担的责任太多,教师一直扮演着一种略带悲凉意味的角色,职业倦怠感日益增多,幸福感普遍缺失。教师在工作中缺少一种心灵上的自由、情感上的宣泄与行动上的释放,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职业焦虑、情感压抑与工作低效:理论性文字越来越多,很多教师面对实践却找不到真正的智慧支持;一天到晚忙碌,心底却空落寂寞的;新课改要求教育越来越回归本真,趋于人本化,很多教师却有种说不清的自我迷失;学历层次越来越高,继续教育活动越来越多,教师的能力水准越来越高,可是教师违背师德的事件却时有发生;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越来越高,许多教师旧牢骚满腹;如此等等。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思想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没有精神的自觉,教师就不会有追寻岗位幸福的行为产生。简言之,是因为这些老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王国。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教师就没有精神上的皈依,即便教师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却无法达到人生的安详、平和之境,其人格很可能会自相矛盾,乃至因内耗而逐步走到自身优势的反面。  

对于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正可以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打造自己的精神王国。其途径就是经典阅读。手捧一卷古籍,凝神静气,神交古人,心飘万里,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何等的心神俱醉。金钱、权力、名利、冤屈等等,全部一扫而空,真可谓:“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在阅读中我们的感情有了依托,情感产生了共鸣,郁闷回得到宣泄。每读一本,自己的知识库里又补充了新的血液,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又多了一分了解,少了一分无知。经典书吸取许许多多的无以计数的书的光辉和热量,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浩瀚星空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加语文教师职业的岗位幸福感。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勤于经典阅读,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让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提升其文化素养、开阔其胸怀,使其形成优雅的人格,这才是语文教师最终的使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改革
【特别推荐】特级教师吴泓:学生需要阅读整本经典 | 附阅读书单
【教育读书】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语文素养
国家图书馆
序跋屯集|课堂传奇——《走进经典——说话接龙》序
努力追求“我就是语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