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铃歌老师讲《诗词的整体框架、构思问题》(三)
 
今天继续讲《诗词的整体框架、构思问题 》(三)
上一课我们讲了
1,、基本知识阶段:
诗词是有格律的,这个格律不学,就不懂得诗词的面貌。
连诗词的面貌都抓不住,谈何诗词创作?
诗词格律不仅要学,还要练。
2、创作阶段:
创作阶段的出现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割裂开的,也不依人的意志转移。
 人到了这一阶段,才是你充分积累创作经验和发挥真正的能力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你完全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并不断实现一次次的突破。
其体可分以下几点: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1)、以娱人娱己为目标,自自然然的创作。坚实的基础是自信的保证。
当一个诗词作者具有完全的自信时,他会很客观地对待自己的作品,不因人夸而夸也不因人废而废。
他创作作品总以娱人或娱己为出发点,并不怎么关心他人的褒贬态度。
这样,他的创作就能保持在一个“有心”和“无心”的境界。
“有心”,是他不时生成的创作欲望,“无心”,是他从不把自己的诗词当作人前炫耀的资本。
因而他的创作才是自然的,也最接近新的突破。我看布衣书生就是这样的吧。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有一部分就是秘书从废纸篓里抢救出来的,足以说明问题了。
(2)、有格式不惟格式,取意为上。
一个对诗词格律形式谙熟于心的人,最容易发现其格式中的弱点,也最容易形成主观上的突破意愿,而不是被动的出格。
当然,他突破格式与不谙格律的人的出律,对于读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为没人相信他因为不懂格律才出律。
这实际上又构筑了他的又一个自信:恰当的出律。
这时他便有能力专注于诗词的含义而非形式本身,因此他也就有了一个更好的之于诗词的处理手段:
‘有格式不惟格式,取意为上。’
当然,对于任何人而言,意义都重于形式,当意义和形式不能两全时,以意义为主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古来诗词变格的产生大部分与这有关。
诗词是为人服务的,很多更是为现实服务,所以出律与否并不影响其服务性质。
因此不必担心读者会对某一作者的诗词进行千古验证,况且诗词大家们一生也不外乎仅仅能有几首,从格式到意义都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
(3)、运用多种手法创作,逐渐形成风格。
这个时候,格式不再是作者的负担,作者完全有精力使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来创作诗词,
也可以参考现成的人们对待诗词的创作方法,如改变用韵方式、增减韵法、调整对偶格式、协调句间字数或变易词牌格调等行为,
来为自己的诗词创作服务。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倾向,逐渐形成个性风格。
(4)、以通俗为主,适度用典。
诗词是时代的产物,本来就是以通俗为主,为绝大多数人所能懂。
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格式虽然传承了下来,但很多语言和能够附着文化和情感的意象并没有得到及时变化和更新,出现了现代人说古话、用古语的现象。
这固然可以理解,但并非总是好事。
随着古语和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诗词必将陷入不利的局面,所以通俗永远是诗词发展中的必然。
那么古语大部分也可以留下来,作为典故而适度的运用于现代诗词创作。
另一方面,诗词创作者有责任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新的诗词语汇。
如“飞机”、“电脑”、“网络”、“快递”、“汽车”、“交通”等,还只是一般事物或现象,并不具有多少意象的能力,仍需要诗词创作者的继续努力。
同时现代人面对大量新的故事产生,却无法将其作为典故运用于诗词,因其还不像古代典故那样具有深厚的文化沉着力,这也是当代诗词创作应该面对和改变的事实。
(5)、坚持清新明快,尝试多种题材。
推陈出新是一切文化的发展方向,诗词理应如此。
当前最重要的是去酸腐而归平实,去艰涩而为易懂,去呻吟而为朴拙,剔出诗词创作领域里的糟粕,使诗词创作更多的符合现代大众的欣赏口味。
面对诗词题材越来越广泛的今天,诗词作者不能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圈里、不能再孤芳自赏似的自以为是。
其实左右这个问题的还是诗词所用的语汇方面。
所以应该尽量摆脱旧语汇,而提倡用现代语言写诗填词。
还有,由于旧的社会的局限,很多诗词好借私生活以假托个人感怀,尤以委婉、哀怨类内容居多,这明显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亟待突破之。
6)、增强诗词的思辨力和感染力,追求深远。
好的诗词不仅要有情感上的感召力,还应具有强大的思辨力。
在现代诗词创作中不乏佳品,但真正具有思辨力而能传古之精髓的并不多,这无疑给诗词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契机。
思辨力不仅体现在诗词的内部逻辑关系上,也不单是指具有辩证力量和说理性的诗词,
而是指那些把个人情感和现代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大我”胸怀的诗词。尤其艺术性的加强更值得重视。
(7)、享受无处不诗词的乐趣。 
  长时期以来,诗词被归入文人墨客的门槛,虽短小精悍,却被大多数人拒之门外,
不像新诗那样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运用。
这正是诗词创作者应该谨慎对待和认真思考之处。若还是以“人不懂我懂”的炫耀姿态面对读者,那么诗词作者的创作动力和创作源泉也必将走向枯竭。
所以诗词作者应尽快走下所谓“神坛”,融入现代社会,以一个良好的定位、良好的诗词创作风尚、良好的诗词面貌和风格,
为读者服务,也让自己不断享受无处不诗词的乐趣。
(8)、融入文人合一的境界。
历来文人有好迎合的倾向,创作的功利性根深蒂固。
以技巧迎合人,
以“人不懂我懂”害人,
以艰涩拗口蒙人,
总之不以真情实感对人。
这种现象弊病百出,值得诗词作者引以为戒。
从诗词发展史上看,虽不乏其例,但所有能留传至今的诗词,都是百读不厌的作者真情实感之作,
令人常常有一种诗词就是作者、作者就是诗词的感受,而倍感丰富教益和一股股美不胜收的力量。
这就是文人合一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恰是不事雕琢、“我语乃我心”的自然而纯真的境界。
对一个诗词爱好者来说,不管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你都是诗词的作者,
无可避免的你终将会走过一个从学习、仿效、迷茫到回归的过程,任何人不例外。不同的是,看谁在哪一步停止了自己的脚步。
就一个好的作者而言,不管他成功与否,写诗填词都是一种乐趣,心无旁骛,不意而为,不欲而得。
但无论如何,你首先要学会当好一个读者,一个踏踏实实的读者,
懂得用客观和正确的观点去判断一首诗或词;
懂得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评价一首诗或词;
懂得在一首诗或词里去感受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而引发个性反思。
“一个不会当读者的诗人或词人,何来上乘之作?一个总盯着词谱的人,什么时候能破壳而出?”这句话值得思考。 
诗词用语贵在含蓄
下面说下古典诗词含蓄美,
谈古典诗词含蓄美,先引用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几句错落有致的景物描写,通篇不说一个愁字,却在寂廖的秋色说着浪子悲苦的心事。
古代文人也许是最顶极的煽情高手,诗人甚之。
一个愁字,从古传唱至今。
李后主唱断春花秋月,易安居士道遍红藕香残。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字字珠玑之后,无不说着离人的泪。
古代诗词不泛豪放之作。李白纵酒抽刀斩愁,苏轼豪呤大江东去,在古代文学中留下一枝奇葩。
而论含蓄,自然是以宛约派而见长,雅致清远,宛如月色中响起的悠笛。
如果说豪放派是充满阳钢气息的伟男子,则宛约派则是风情万种的淑女了。
前者直抒胸意,俊朗伟岸;后者绮罗香艳,清丽疏雅,其字珠圆玉润,其韵响遏行云,号为千古一绝。
唐诗多以豪放居多,代表人物首推李太白、岑参,挥铁琵琶挽大浪淘天。
宋词则以宛约为众,脍炙人口有温庭筠、柳三变,花间月下,弹唱人间情字。
“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为诗词更增添了一份含蓄的美。
此时理应想到的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风流的先河。
“彼采桑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娓宛说着情窦初开的情人的相思。
而后屈原《离骚》中以“众芳芜秽”隐喻贤臣才士不能操守高洁而媚俗变节,以“美人迟暮”隐喻时光流逝,年事渐长,恐岁月蹉跎而功业难就。
南唐中主李璟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描写残荷零落、西风乍起的深秋景象,
并非单纯写景而是有所寄托,与屈原“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慨叹异曲同工。
历代文人骚客注重意境上的修为,给诗词赋予了朦胧的美。
或天马行空,或西风残照,“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浑然天成,意味深长;
“言有尽而意无穷”。
读李后主词,其意深远,
一曲《虞美人》,倾诉国破亡之痛,情感的波涛汹涌澎湃,起伏奔腾,悲凉凄楚,缠绵哀怨,文辞自然流畅,
明白如话,把内心的痛苦、怨愤、悔恨、怀旧、伤感、绝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含蓄就是用可知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哲理和思想等的抽象概念;
以瞬间表达永恒;
以有限传达无限。
隐而不露,意在言外。
也就是说不把意思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包含在所写的形象里,使读者一看就懂,或略加思索就懂。
含蓄不同于隐晦,能够看懂的是含蓄,费了很大劲仍然猜不透的叫隐晦。
诗词不能象散文一样平直道出,而是要求不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全部告诉读者,
留有不说破的余地,让读者去体会和品味。做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义。诗词讲究贵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含蓄的写法比较复杂。
就学习的这里,明天继续。谢谢大家的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诗填词的两个阶段
诗词格律零基础怎么自学?
散曲创作刍议
《中华女子散曲)》(第一卷)序一
何鹤改诗漫谈(附书讯)
浅谈诗词创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