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俞樾与楹联

  清代大学者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毕生致力于经学研究,考述甚丰,卓有成就。他除了在经学的大田中勤耕细作外,对于楹联这块小园圃也时常拾掇料理,为后世留下《楹联录存》七卷,共收楹联1526副。其中卷七的“春在堂挽言”238副,乃为其亲友和门下弟子所撰。剔除这一部分外,《楹联录存》所收俞樾自制楹联1288副。此外,加上散见于《春在堂随笔》诸联,更为可观,足见俞樾楹联创作实践之勤,成果之丰。

  《楹联录存》是俞樾的楹联创作专著,内中题材不外是楼台亭阁、婚丧嫁娶、园林书院、官署祠堂、同年友人、门生故吏等。从规制上看,五、七言的不多,每副楹联一般在二三十字之内。在长联制作上有所突破的,或者说有所探索的,是“彭刚直公祠联”,长达314字。他在此联的小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世传云南大观楼联最长,合上下联亦不过一百八十字,今年湖上彭刚直公祠落成,其湖南同乡撰一长联寄余,点定其联凡二百七十字,余因亦自撰一联,共三百十四字。”如此看来,他制此联有夺长联之最之意。

  不容忽视的是卷六的集字联汇编,他分别将秦篆《绎山碑》,汉隶《校官碑》、《曹全碑》、《鲁峻碑》、《樊敏碑》,唐隶《纪太山铭》的碑文集字制联共689副,数量之多,大概可算是创有清以来集字联作者制作数量之最。而且,这些集字联,不是一般的拉郎配式的文字游戏,多为修身处世、读书治学之格言。如:道因时以立;理自天而开。高以下为体;轻乃重之根。尽日相亲维有石;长年可乐莫如书。春华不若秋华好;今月常同古月明。图难于易为大于小;视有若无居实若虚。如果没有一种高深的学养、阔大的胸怀、精到的文字功底,那么,在这些碑文有限的可供选择的字数之内,恐难以奏此成效。

  俞曲园的对联创作诗味浓,意境远,写景的有“天然画意”,抒怀的有“古中遗风”(见《楹联录存》)。他的楹联遣语隽永,格调清高。诸如为新安孙某的观旭楼和红叶读书楼题的两联:“高吸红霞,最好五更看日出;薄游黄海,曾来一夕听风声。”“仙到应迷,有帘幕几重,阑干几曲;客来不速,看落叶满屋,奇书满床。”为峨眉山馆的撰联:“古墨尚存圣时石;遥看如对蜀中山。”为湖心亭题联:“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文字之美,意境之深,令人回味无穷。

  他为江苏臬署撰的几副楹联,很能发为官者深省:“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平反,巳苦下情迟上达;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省,莫将私意入公门。”“读律即读书,愿凡事从天理讲求,勿以聪明矜独见;在官如在客,念平日所私心向往,肯将温饱负初衷。”“燕息敢忘天下事?和平先养一家春。”有如此为官之理念,就在今天看来,也算是难得的了。

  俞樾的晚年是很顺心如意的。一是学问顺达。他主讲诂经精舍长达31年,主要著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已经刊刻问世。二是他的门生捐资为其在西湖孤山之西南麓建了一座二层楼房,谓之俞楼,是俞樾晚年讲学著书和居住之所。三是孙子云阶有出息,进学名次第一,乡试名次第二,殿试又以第三名及第。俞樾喜不待言,欣喜之余,情不自禁撰了两副楹联志之。其一是:“湖山恋我,我恋湖山,然老夫耄矣;科第重人,人重科第,愿吾孙勉之。”其二是:“念老夫毕世辛勤,藏书数万卷,读书数千卷,著书数百卷;看吾孙更番侥幸,童试第一名,乡试第二名,殿试第三名。”

  后有人评这两联,褒前贬后。褒前,是因为该联“亦自白,亦训诫,斯亦联之谨守分际中至佳者”。贬后,是因为该联“不免有散文随笔所矜夸,与前联判若两途,诚不可同日而语”(见陆家骥《对联新语》)。

  窃以为此番对后一联的评论未免失之偏颇。后联只不过是寓喜悦于写实之中,看到孙子如此出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做老人的那样一种高兴的心态实乃人之常情,古今同理。掩饰不住而形之于文,纯属自然。其实,这种感情根本也无须掩饰,如果人类的文字竟连这样一点感情的表达也不允许,也要受到指谪,那么,所谓的“不矜夸”恐怕就是虚伪了,或者是圆滑世故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俞樾性格上率真的一面。

  要俞樾来一点小小的谦虚是很容易的。如有人给他书赠了一副楹联:家有百旬老母;身为一代经师。他就以“下句非所克当”的谦虚,“虽受之而未敢悬也”,并要改下句为“春在一曲小园”(见《春在堂随笔》),不知此举合矜持之规否?

  俞樾的晚年之顺心如意,我们还可以从一则楹联佳话中看出来。杭州灵隐有个冷泉亭,亭上有一副很有名气的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后来有人分别写了两副楹联作答。一副是:“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另一副是:“泉水淡无心,冷暖为主人翁自觉;峰峦青不了,去来非佛子弟能言。”由此成为一段公案。

  这年秋天,俞樾和他的老伴牵手登灵隐游冷泉。他们在冷泉亭上小坐,看了那副对联后,老伴认为此联的问语很智慧,请俞樾作答。俞樾文思敏捷,立即答曰:“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老伴说:“倒不如这样回答更好些: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此言一出,果然更显出一种智慧,老夫妻俩相视大笑。过了几天,俞樾的次女来家,老爸就将前几日冷泉亭上的一番话说与她听,并要她也作对相答。她想了好一会,笑着回答道:“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父惊问:“项字何指?”女曰:“不是项羽将此山拔起,安得飞来?”说得众人大笑一番。三副答对,显示了一家三人的智慧和文采,也显示了一个学问之家与众不同的乐趣。(见《春在堂随笔》)

  俞樾培养的学生很多,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其时,有一位日本东京来的留学生井上陈子德,也受业于俞樾门下。井上陈子德为了给父亲做六十大寿,特请老师撰一副寿联。俞樾慨然应允,欣然命笔,联曰:“有令子万里来游,言家庭期望深心,外则贤父,内则贤母;祝而翁百年偕老,看郎君讲求实学,处为名士,出为名臣。”中国学者特为外邦人士撰书对联恐怕是极为罕见的,此当是对联史上的补白之笔。

  俞曲园晚年尤爱静坐,常以此得趣。他曾撰一联曰:“七旬外老翁,固知死之为归,生之为寄;半日内静坐,不识此是何地,我是何人。”此联有似佛家偈语,出世味较浓。

  最为有意思的是,他生前即为日后仙逝自撰了一副挽联:“生无补乎时,死无损乎数,辛辛苦苦,著成五百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历数八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这是一种以楹联样式写成的自我鉴定,俞樾之前,不知有人做过否?如果没有,那就是俞樾在对联创作题材上的一个突破了。此联对生与死的思索极为透辙,极为达观,生当勉力,死而如归,坦坦荡荡,从从容容,德学兼容,豪谦相映,气魄恢宏,囊括平生,诚非德高学厚之大手笔者不能出!

  读《楹联录存》,我们还看到,俞樾撰联,多有序言。他这是借鉴了诗词序言的形式。序言内容,或记时,或记地,或记人,或记事,对于读者准确地了解楹联的意义提供了背景材料。如上文提到的为日本留学生的父亲所撰的寿联,如果没有序言可考,今天我们就无法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进而理解它的意义了。

  俞樾于楹联既有大量的创作实践,也有零星的理论探讨,这是今日楹联研究者所不该忽视的。例如,他曾说过:“楹联乃古桃符之遗,不过五言七言,今人有至数十字者,实非体也。”这是他对楹联规制的独特见解,作为学术上的一家之言,这种见解自有它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庆生 原载:《深交所》2007年第7期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初校版  转贴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生中必学的百副传世楹联(十)
泉自几时冷起?
(400)三改亭联“项处飞
《清联三百副》赏析 (50)
对联趣闻(227)冷泉亭的对联
《知秋居楹联荟萃选编》2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