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不是天才”

 “我不是天才”

         ——谈天赋与成才

 

   最好的教育是针对每一个独特的孩子所进行的教育,让孩子各方面的才能都能够和谐地发展。

   关注孩子志向、个性、情感、勤奋、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这才是成才的关键。

   史小楠,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她父亲聊起女儿的时候说: “小楠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她不是天才,没有高智商,她没有拿过大奖,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特长,她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跟着老师走到了今天。她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也许她更刻苦一些,也许她的学习方法更得当些,才有了今天。”

   其实,小楠取得的成功与她父母对她采取的合理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小楠的父母注重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努力与孩子沟通……

   绝大多数孩子都只是许多平常孩子中间的一个,他们没有特殊的秉赋,也没有超人的能力。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来就是一个资质聪颖的人,可是,天赋极高的孩子是上苍的一种恩赐,可遇而不可求。

   造物主是公平的,它在造就一个平凡的孩子的时候,也赋予了他美好的品质,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谦虚的秉性与不屈不挠的意志;而一个有着特殊禀赋的孩子,由于在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被过分地强调,他们常常感到自己的内心被分裂开来,在各个方面发展的失衡让他们经历更多的内心冲突。

 

   那么,大家如此关注的天赋与成才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一直以来,在东方和西方都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关于天赋与成才的观念。

   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赋决定的,天赋的多少决定了人的命运,不可强求。在西方,这种观点的代表是《爱弥尔》一书的作者卢梭,他主张教育应该顺其自然,注重遵循自然的规律、按照孩子的本性进行教育;在中国,类似的观点是“揠苗助长”的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所谓天才儿童的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规律。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能的,天赋在孩子的成才中起不了多少作用。西方有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交给一位善于教育的人一打孩子,他能够把这些孩子培养成为数学家、舞蹈家、音乐家……而在中国的许多朝代中,也有选拔神童的惯例,进行“童子科”的考试,在这样的考试盛行的年代,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父母也相信及早启蒙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少年英才”。而宋代王安石写的《伤仲永》告诫当时的人们,一个神童也会沦落为一个平庸之人,过分的催逼与不当的教育都会让有潜质的孩子一事无成。

   到上个世纪初,智力研究的先驱推孟对天赋与成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的跟踪研究。他对芝加哥大学1007岁~35岁成名的钢琴家、游泳运动员、网球选手和数学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现这些人取得成功并不是由于他们儿童时期显示的天赋与特殊的才能,事实上,这些成功人士幼年的时候在智力上并不是特别优异。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的成功与他们在孩童时期所受到的精心的教育有关。在最有成就的人与未取得成就的人之间进行的对比研究发现,有成就的人并非他们在智力水平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而是由于他们拥有自信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这样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显示的智力水平并不能预测他们成年以后是否能够成功,孩子是否成才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有关。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些人了解孩子,也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有些人不了解孩子,也不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有些人是自以为了解孩子,自以为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三种情况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形都有可能培养出优异的孩子,而惟独第三种则很有可能遏制了孩子的发展。

   最好的教育是针对每一个独特的孩子所进行的教育。让孩子各方面的才能都能够和谐的发展孩子生下来的时候确实有禀赋上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有限的。好的教育方法可以让禀赋一般的孩子成为非凡的人,而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使一个天资极高的孩子落人平庸。

   对儿童智力进行不当的开发,对孩子的发展有损无益。有一个在学业上天赋极高的孩子,因为父亲不停的催逼,一心想使他早一点功成名就,结果却半途而废。因为,这位父亲让孩子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当中,要求他8岁的时候上大学水平的数学课程,9岁的时候就学习微积分并尝试写剧本,11岁的时候修完大学课程。大学的教授们预言这个孩子会成为一名世界级的数学家。然而,开始的辉煌很快就黯淡了下去。在这个孩子进人研究生一年级的学习的时候,他突然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随即转人法学院,但很快也对法律失去了兴趣,最后他不得不从事办事员的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承担责任。

   那些天资极高的孩子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相应的成就,对天才儿童的教育大多是失败的。这是因为对天才儿童的培养往往只注重他们的特殊禀赋,而忽略了全面培养,父母对孩子的过高的要求、过分的挑剔,最终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压抑与怨恨。

   教育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按照某个教育模式来教育孩子。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认为应该按照孩子自然的秉性进行教育,既不能加快孩子的发展,也不能让孩子的发展脱离了他原有的发展轨道。想要加快孩子发展的做法,有时候好比是揠苗助长,徒劳而无益。最好的教育是针对每一个独特的孩子所进行的教育,让孩子各方面的才能都能够和谐的发展,这样才不至于造成发展上的失衡。因为在智力得到发展的时候,心灵如果没有相应的发展,孩子的发展就会缺乏引导和激励的力量。

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天赋并非属于少数人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潜在的能力,不过得看是否能被发现,是否能获得发展。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用自己的教育实践证明了这一观点的人中外有之。

   有一个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身体瘦弱,勉强活下来了,但是大脑的发育比较迟缓.周围的许多人都将他当成一个弱智的孩子,不对他抱什么希望。但是这个孩子的父亲并不泄气,他凭着自己对教育的了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因为大脑的发育比别的孩子晚了许多,只要通过适宜的教育一定能够让他和普通孩子一样活泼健康。

   一位有着同样信念的中国父亲,面对自己全聋全哑的孩子也并没有放弃,而是广泛地阅读各种教育著作,寻找帮助孩子成长的途径。

    这两位伟大的父亲都承担起了教育孩子的重担,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成功不仅仅由于他们对孩子的爱,还由于他们相信只要对孩子进行适宜的教育,就能够让孩子的才能获得发展。

   既然那些生来有缺陷的孩子也能通过相应的教育成才,那么普通的孩子更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成就自己的一生。那么什么是适宜的教育呢?它和那些压抑孩子成长的催逼性的教育有什么差别呢?这种适宜的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呢?

   首先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他人成功的教育模式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一定是适用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对孩子实行的教育,是针对自己的女儿而言;如果全盘照搬这种教育模式,针对不可能和刘亦婷完全相同的孩子进行教育,那么很有可能会遭到孩子的抵制,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相反的影响。所以,凭着父母爱孩子的心去了解孩子,聆听孩子的愿望和需要,琢磨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鼓励孩子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让他们学会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总而言之,父母需要用自己的爱与智慧去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朝着自己的方向成长。

   其次,父母应明确培养孩子的目的以及父母可能起到的作用。每个父母心目中都暗暗的有一个对孩子的期望,有些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有些希望孩子能够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有些父母会想得更加具体一些,会希望孩子获得一些基本的品质,例如克服困难的坚毅与勇气、有爱心、宽容等等。前面提到的两位父亲对孩子也有自己的希望,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对孩子抱过高的期望。后来,当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天才儿童的时候,他们依然吸取许多不成功的家庭教育的教训,决心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不断完善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依据不同的目的,做父母应该明确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明确自己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的帮助。

   最后,父母应该多读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与文章。现在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都没有教育子女的经验,对于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这样一些问题知之甚少。因此,父母们需要汲取他人的经验,看看他人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有备无患。   

   关注孩子志向、个性、情感、勤奋、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这才是成才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如果要他在天才和勤奋之间作出选择,他将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而且,在他谈起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时候,他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好奇、着迷、顽强的耐力与自我批评等品质。

   只要是智力水平达到了中等水平以上的孩子,成才的机率和天赋较高的孩子成才的机率是一样的。一项历时3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研究者挑选的1528名天才儿童中,只有100人能够进入美国的名人大辞典,远远低于心理学家的预测,而且,他们中工作有成就的人与普通人中工作有成就的人的比例是相同的。这说明了天赋在_二个人的成才道路上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与成才息息相关的是一些非智力因素,例如成就动机、个性、勤奋、意志、道德品质等等,而所有人在这些因素面前都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天生就有独特的优势。

   而且,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孩子的家庭背景、父母的受教育状况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从各个高考状元的成长环境来看。他们有的是大学教授的子弟,有的是普通工人家的孩子;有的家境比较富裕,有的家境非常贫寒;有的家庭美满,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很高,有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既然成才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决定性的因素,那么每位父母、每个孩子都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心,将自己的眼光放远一点,将自己的视野打开一些,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运用更多的智慧,让每个孩子都有自信说出: “我虽然不是天才,但是我会成为人才!

   张璇,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在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之后对自己说,我不是天才,也不是鬼才,不是什么万事皆通,我要做的是让明天的我比今天的我更优秀!

   天赋并不能决定什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主观努力才是通向成才之路的途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跟智力因素培养,同样重要
陈光:聪明智慧与勤奋
家长应重视培养宝宝的非智力品质
干货!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和初二!
儿童的天赋有两次显现机会
复读只考上三本,毕业年薪201万:看了“华为天才少年” ,才明白什么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