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朗诵艺术 文/令狐琅

【转帖】闲话朗诵艺术之一:语与言     文◎书生刀客|令狐琅

    

    朗诵,是一门艺术——这几乎已经得到了公认。但朗诵的定义,仍然停留在对朗与诵的分别定义上:“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这一界定是机械的、望文生义的,它没有从语言与艺术的结合部去理解朗诵,必然导致朗诵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在发展上的维度出现偏差甚至混乱。在厘清朗诵这门语言艺术之前,有必要梳理一下语言本身的意思指向。

   

    在学科分类中,其所以将“汉语言”放置在一起,而不是“语”、“言”分离(语,即话语;言,即文字,如“三立”之“立言”),是因为语与言在发展过程中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也是相互依存的。从《诗经》里的四言,到唐诗里的五言、七言,再到宋词里的长短句,直至如今的白话文,是语与言发展的共同要求,是表达功能和艺术形式的杂糅,而不是割裂的。作为语言艺术的朗诵,是伴随人类整个文明发展进程的,是产生于生活行为当中的艺术形式,而不是基于目的艺术表达的次生行为。

 

    正因为在界定上的认识偏差,不少朗诵者往往忽略了朗诵的“艺”而纠缠于朗诵的“技”,重视朗诵过程中“气息”的运用而丢弃了“韵律”的拿捏,至于声与情的揉和、字与音的准确、表与达的统一,则是更多朗诵者难以企及的。我们经常碰到的情况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虽然被许多人朗诵,感受到的却只有声音的差别而不是风格的不同;非常精彩的朗诵作品,往往因为一两个语音错误而倍感惋惜。我们很少遇到的情况是:像声乐一样的练声曲目,像器乐一样的练习曲目,像书法、绘画一样的艺术评论。

 

    从汉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语与言是基本同步的,这从诗词的产生方式便可看出——这应该是朗诵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一个较为闲适的时期。随着时代的进步,交流信息的速度与负荷都在增加,语与言的功能权重逐渐主导着自身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商业化时代后,信息的传输与获取开始集成,作为语言艺术的朗诵便仅仅是一种艺术存在方式了。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形式的出现,以及人们艺术欣赏需求的多元化,朗诵艺术正在拓宽自身的承载平台,又开始逐渐回归到生活行为当中了。

 

    所谓定义,必然要概括出事物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包含了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基于自身独特性的,外延,是基于共同一般性的、交叉相关性的。回到现有对朗诵的所谓定义,不仅内涵表述不准确,而且外延模糊不清,是一个从根本上有严重缺陷甚至错谬的定义。至于如何定义朗诵这门艺术,这需要朗诵艺术家、文艺评论家等多个界别,结合汉语言本身发展的历史进程、时代取向进行深入探讨——这个系列,仅仅从朗诵艺术中的某些构成要素、就朗诵艺术的发展现状说点闲话而已,也就是所谓的“抛砖引玉”吧——但愿别砸坏了人家的脑门

 

本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7a3000100ctgc.html

 

【转帖】闲话朗诵艺术之二:艺与技    文◎书生刀客|令狐琅

   

   语与言一文中,其所以对朗诵的定义提出异议,是因为该定义没有准确揭示朗诵的本质属性和作为艺术门类的共同属性,仅仅从“动作”层面去对朗诵进行了刻画。这样的定义,很容易将朗诵局限在简单的技术、技巧的探寻当中,或仅仅凸显朗诵在表达手段上的使用功能,而忽略了朗诵艺术的美学追求。朗诵艺术家雨音所说的“宁要大家大气的不完美,也不要小家子气的精雕细琢”,正是基于朗诵实践而对现状所做的概括,也就是朗诵作为艺术和作为技术的关联问题。

   

    应该说,网络平台功能的日益多元化,使得朗诵艺术作为一种生活选择成为了可能;但朗诵艺术自身发展的滞后,很显然已经制约着这种选择——作为表达手段的选择,与作为艺术形式的选择,是有较大价值取向差异的。我们能接触到许多朗诵水准并不见得很低,但朗诵效果却很一般的作品,问题不是出在朗诵技巧的运用上,而是出在艺术感染的驾驭能力上。朗诵技巧可以速成,而朗诵能力却需要一个很长的积淀过程——这与完成朗诵作品之前的所谓“准备工作”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认为有一个好的音质条件,选择一个好的朗诵文本,进行适当的朗诵训练,就能达到很好的朗诵效果,这无疑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原因很简单:好的音质条件,是特色鲜明的,也是有局限的,不是通吃的——找到自己最合适的朗诵切入点,是一个聪明的朗诵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好的朗诵文本,往往也是难以准确表达的,或者说达到淋漓尽致的状态甚至对文本有所超越,才是成功的——能感受到文本本身的美,这需要朗诵者有厚实的相关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鉴赏水准才行;好的朗诵素养,只是为成功完成朗诵作品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而不是最关键的要素——好的朗诵作品,常常是在一种无意识中运用朗诵技巧,甚至在完成作品的时候将技巧忘得一干二净。

   

    不少朗诵作品,给人们传递的仅仅是清晰、响亮的声音,而没有传递某种思想或感情;有的朗诵作品,虽然结合了多种语言表达手段,但仍然停留在信息传递的层面,离给人以艺术的感染还有很远的距离。这些朗诵作品无疑是失败的,前者顶多是“念”,后者顶多是“读”。失去艺术追求的朗诵,也只能凭借那一点点所谓技巧去念得规范一点、读得动听一点。

   

    作为艺术之一种,朗诵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而言,有些被动,难度系数也更大。器乐作品的创作环境最为宽松,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演奏者需要梳理的艺术信息相对简单;声乐作品也一般由作词、作曲一方为主导,或者双方的默契,而去完成某个作品,演唱者需要梳理的艺术信息也是有明确目标的。至少,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是为了演奏或演唱。但朗诵作品的文本,几乎难以找到专为朗诵而作的——如果有,必然是蹩脚的作品。朗诵者需要梳理的艺术信息是模糊的,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这给朗诵效果设置了很多障碍,以至于有些朗诵者将某个作品演绎了上百遍仍然是稀里糊涂的,无法找到艺术形式彼此之间“通透”的感觉。

   

    要特别指出的是,朗诵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是一门技术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艺术。朗诵者关于“技”的误区常常在于,不能恰当地运用朗诵的技术尺度,夸张过度是通病;朗诵者关于“艺”的误区常常在于,不能准确地把理解朗诵的艺术指向,张口便来是通病。朗诵艺与技的完美结合,或许应该首先从朗诵艺与技的剥离中去理解。

 

本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7a3000100d166.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朗诵艺术初论——于同云
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诗朗诵舞台表演行为规范
朗诵艺术语言的“六大法宝”:气、声、字、情、形、技
在“朗诵作品”表达中,要警惕为了“表演”而表演!
高龙民谈朗诵2/8|我就是诗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