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回归本真是当务之急(不断续写……)

    曾皙的志向难称远大,“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却引得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同样在春天,苏霍姆林斯基和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他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在当下人们就教育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之际,重温如此儿戏般言行,看似难登大雅之堂,实则有益提醒,教育固然需要在思想激荡中明辨理想之方向,愚以为,其实教育更应该思考回归本真问题。

2011年3月4日续)十、教育是情怀,不是功利

    情怀者,专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教育是情怀,更注重于倾情其中的一定胸怀。李镇西老师将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态度区分为四个层次,即:“应付”的态度、“饭碗”的态度、“事业”的态度和“宗教”的态度。或许,这样的区分能够让人一目了然,但不得不说的是,如果依此去甄别正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你会发现结果非常不乐观,可认真想一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部分教师停留在“饭碗”态度之层次,实为情有可原,毕竟完全超脱于现实的又能有几人?然而,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是,即使我们正在通过努力工作为自己和家人创造幸福生活,也应尽力将爱生之情、爱校之情,乃至爱教育之情渗透其中,经常想到分数或许能够左右学生一时的喜与悲,却未必就最终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常作这样的思考,我们也许不能将教育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事业”的态度),也不能时刻准备着为教育献出自己的一切(“宗教”的态度),但起码不会整日里被功利所支配,也不会把“抓升学要付出血的代价”作为人生信条,如此,自身超然淡定,学生从中受益。 

2011年3月4日续)九、教育是发掘,不是接受

    李炳亭老师说“教育,就是为儿童挖一方池塘”,我深以为信。在此基础上,我想拓展为“教育,就是和儿童共同挖一方池塘”。曾经,钱学森一句“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了创新人才”诘问,引发了国人的诸多思考,愚以为,如果教育不给学生提供在求知领域内发掘的机会,创新精神的锻造恐怕还是止步于空谈。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注重“上所教,下所效也”,习惯于提供现成的知识让学生接受并内化,客观地说,这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毕竟人类社会迄今所积淀的文明成果博大精深,从文本意义上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有必要,但如果教育只满足于让学生完全在被动状态下接受,甚至是不加思辨地照抄照搬,未尽就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追求真理的快乐。让学生参与其中,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挖一方池塘,应该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与干劲,始终保持探索的热情和渴望,此则教育之幸,亦为家庭和孩子之幸。否则,只顾追求将学生塑造成“知识容器”,行灌输之能事,逼迫他们“唯书、唯上,却不敢也不能唯实”,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厌学终究在所难免

2011年3月3日续)八、教育是智慧,不是计谋

     有一句话曾经很流行,谓之“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引入我们的教育领域,则常会听到教师感叹如今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为破解此难题,“班主任兵法”、“教育三十六计”等计谋类秘籍漫天飞,当然,在名师那里还藏有不可公之于众的偏方土法,据说有一用就灵的功效。尽管出发点皆为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但对涉世未深的孩子处心积虑地擅用计谋,难免给人以“与孩子勾心斗角”的感觉。教育是智慧,体现在教师对教育问题能够迅速、灵活、正确理解和解决,而这种智慧总是与师爱紧密相连,以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最终归宿。如果视教育为计谋,就已经在潜意识里将学生视为天然的斗争对象,不可避免地追求将学生拿捏于掌股之间。需要提醒的是,教育智慧能够让学生达成“亲其师,信其道”之理想状态,而教育计谋固然侥幸获一时成功,但其间蕴含的功利色彩不言而喻,再作进一步思考,倘若计谋在日后被学生最终识破,我担心会恶化师生之间的关系。总之,在教育过程中,为人师者要着力培育自己的教育智慧,偶尔来一次小小的计谋也未尝不可,却万不能对学生耍计谋成瘾。

2011年3月2日续)七、教育是兴趣,不是灌输 

    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心灰意冷,我们或许有理由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而一班学生都对这门学科深恶痛绝,我们则不得不说,根源在教师。以数学为例,吴非老师曾经有文章《学数学是做什么用的?》,我也常在想,很多孩子学了长达十几年的数学,做题无数,却成绩最为糟糕,也许有人会认为学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我不能完全否认,但教师在长年累月的教学中有没有人为抹灭学生的兴趣,其实更值得关注。不可否认,教育需要灌输,而如果将教育教学完全借助灌输的方式进行到底,既不考虑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也不在意学生的兴趣是否正在流失,只顾牢牢掌握对学生的话语权和决定权,纵然状元之类的“硕果”年年有,失败的学生则更浩荡如长江水。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在旁观者口中常被提及的至理名言,愚以为,更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并努力帮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反应,虽不至于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起码也能让他们保持“肯读书”的基本状态。

2011年3月2日续)六、教育是生活,不是生存

    固然在现行的社会条件下,接受教育是孩子在未来获取良好生存条件的重要途径,甚至,我们还可以很自豪地说,接受良好的教育正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但如果只专注教育对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却不记得陶行知先生的话,“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势必要将更多的功利色彩引入教育之中,如此便也难怪古人常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今也有教育者将皮鞋与草鞋挂于校门口,时刻提醒学生“好好读书方能穿皮鞋,否则,只能穿草鞋”,既形象又直观,据说非常“给力”。站在成人的立场上,都知眼下的孩子苦和累,可又有谁敢轻易让他们稍事休息以享受生活的快乐?究其原因,莫不哀叹生存压力大。直感觉需作提醒的是,纵然今天的孩子经过奋勇“拼杀”,能在将来谋得良好的生存条件,可灰色甚至黑色的童年和少年生活,不知常常会勾起他们怎样的回忆?

一、教育是过程,不是片断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是广为人们熟知的一句话,很不幸,如今它已经被移植到教育之中,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不同学段的教育工作者,各有各的追求,满足于“干自己的活,种自己的地”,习惯于让学生在分属的这一片断里演绎出完美,较少从可持续角度审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不得不提醒的是,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固然在现行社会条件下被人为地划分成不同的学段,但密切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串成一道亮丽的教育风景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只顾在各自分属的片断中竭泽而渔,终究后患无穷,既引来大家之间的相互指责,也不利于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就教育对学生施加之影响而言,也应是一个连贯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把学生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由内而外激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不因学生一时之优劣而武断地下结论。

二、教育是引导,不是改造

    康德曾说过:“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其意在于强调教育本质是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固然康德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久矣,但“教育是引导”之要义并不过时。可悲的是,我们的教育仍然在坚守按既定的标准对学生加以改造,习惯于对他们发号施令,且热衷于用发现的眼光捕捉缺点,并辅之以强制手段不断加以修正,努力使学生成为符合要求的标准形象,正因为专注于改造而缺乏有效引导,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优秀学生都是相似的,问题学生则各有各的问题”之尴尬,以致于追求成功的教育却在不断制造着越来越多的失败者。

三、教育是科学,不是泛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见证了霍懋征老师一生的教育之路,她让我们明白“爱是开展一切教育的前提”。但不得不说的是,仅有爱的支撑,难以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正如医生仅有爱终究无法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教育也是一门科学,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问题,诸如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借助心理学的方法加以诊治,如若非指望用满怀爱意的思想教育手段加以感化,而这恰恰是当下很多教育者的习惯性做法,其结果必然是在一片激情“燃烧”之后,学生身上的心理问题依旧。见惯了人们对理想学校和好老师的描述,爱恐怕是被最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自以为这很吸引人的眼球,也容易唤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然而,过于吹捧爱视之为神兵利器,不认真探寻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律,不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审视与解决问题,教育依旧麻烦不断。

四、教育是生长,不是生产

    蔡元培谈及对教育的理解,将之表述为“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由此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其使命在于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帮助学生实现生命意义上的成长。李炳亭老师说“从油锅里捞孩子”,便是不忍学生的生命成长遭受践踏,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今天教育对生命的不尊重已然久矣,特别在“分数是硬道理”和“一考定终生”的误导下,学生成了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千锤百炼被打造成整齐划一的“知识容器”,最终竞争的不过是谁的容量更大而已,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既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不珍惜,每年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自杀的悲剧总会上演,也有极少数学生对其它生命不尊重,徐力、马加爵、刘海洋等名字依然印在我的脑海。

五、教育是快乐,不是痛苦

    教育应该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自信和快乐。快乐其实是人们的共同追求,我们的学生则更想往快乐,教育有责任让他们快乐。但现实的情况是,今天的学生并不快乐,自读书开始,学习负担和压力便与日俱增,快乐因此与他们渐行渐远。孔子赞同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苏霍姆林斯基与学生们买船去一同探险,都在主张教育应给学生带来快乐体验。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吝啬于向学生提供快乐的同时,还在制造着越来越多失败者的痛苦。固然唐震认为“教育是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我也深知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但如果教育只专注以今日之痛苦为代价谋求明天的快乐,愚以为,这正在走向背叛教育本质的危险境地。

    海德格尔如是表述:“本真,即是生存可能性的无蔽展开,在群体传播中的群体压力和趋势同心理下,能够保持自身的优势基因,体现个性,维护自我,拒绝异化,拒绝权威,颠覆传统,勇于承担责任,追求真理的精神。”今天,我们的教育受世俗浸染可谓深矣,在众说纷纭共话教育理想之时,我却想说:教育欲谋健康和谐发展,回归本真或许才是当务之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一个“走心”的教师
(原创)教育随笔:做心中有爱、目中有人、手中有法的好老师
沃土扎根,静待花开---读《做朴素的教育》有感
我是一盏灯
幸福教师的几个特征
读书人物谈读书(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