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李振村报告有感

上周五,有幸听《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村所做的报告。

没有若干张的PPT,只有郭德刚式幽默生动的语言;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只有深入浅出的实践案例;没有令人头昏脑涨地贴标签、玩概念,只有换位思考后的客观与现实。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很多次雷动的掌声和老师们了然的笑声,有一些话,说到了老师的心里,说出了新课改背景下真实的教育问题,也说出了老师想说却不敢说的混沌和困惑。

整场报告,李老师提到的其中两点内容令我印象深刻。

其一:李老师提到了很多老师现在得了教学理念过敏症,用李老师的话来说,这是很多专家传给老师的,是专家们的贴标签、玩概念糊涂了老师。的确,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下,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迷惘:这些风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到底该往哪里走?然后,这变化来得实在太快,我们来不及细细思考,便要跟着走,今天讲的是这个概念,明天唱的是那个理念,对每一个我们都看不太清,想不太透。说反思,那就吾日三思吾行,掘地三尺,越深刻越好,还要变着花样反思,反思出别人反思不出来的才好。说研读教材,那就书读百遍,将其不现的也要分析个一二三出来,却完全忽略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忘记了利用教材该让学生起的变化。没错,这是我们大部分老师长期以来的做法,上边说什么我们做什么,对于新的教学观念不假思索地接受或经验主义地反对。其实也反应出一点——一线教师普遍缺少教育理论的素养。工作的繁忙琐碎,教育的复杂困难,使我们很少有时间去涉猎教材、教参之外的书本,更不用说专家名著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也谈不上及时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此外,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普遍存在缺乏跨学科知识结构的现状,对新课程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觉得非常困难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大多数老师对教材的运用只能是亦步亦趋,普遍缺乏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所以,在教改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师的教育改革,消除老师们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增强老师们参与改革的意识和紧迫感。这样的培训和提高,粥少僧多,涉及的面还是太小,我们很多老师,都还在迷惘中探索,走了很多的弯路,也走得很辛苦。

其二,他提到教学方式的技术化,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失当,使得现在课件中使用失当,造成了教学艺术的缺失。的确,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多媒体、互联网带来的闪烁画面、缤纷色彩、动漫世界……让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高昂了学习兴趣,增强了知识理解。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无疑具有诸多积极意义。但是不恰当地运用课件,给语文教学也同样造成了严重后果:它破坏了学生对课文的直接阅读;挤占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限制了学生可以从课文延伸的丰富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削弱了文字阅读本应有的诗意,甚至造成浅阅读的习惯和文字阅读缺失的状况;也如李老师所提到的,极大地缩减了老师板书的时间和内容,影响了汉字书写基本功的训练……诸此种种,都会削弱语文课堂学习的整体效果。

可现实呢?为了一堂公开课,多少老师要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星期的时间,去做一个课件。而这些课件,果真是在为语言文字的教学服务吗?不尽然,劳神耗时,事倍功半,却只是花哨了课堂,并没有提高课堂的效率。该读的时候,一个录音键;该写的时候,一个鼠标键……教学技术化了,却弱化或遗失了老师该有的教学艺术,那真是得不偿失。技术,只能是实现我们教学艺术的手段之一,是为之服务的。我们老师,首先要提高的是自己的教学艺术,问问自己,普通话练好了吗?即使没有练好,在和学生共同的朗读中进步了吗?问问自己,粉笔字还在写吗?在责备孩子的字越写越难看、越写越不认真的时候,你亲自示范了吗?别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遗失在技术中,让它为你的课堂锦上添花,时刻警醒自己,切不可本末倒置。

报告中,李老师还讲到了人类的教育经历的不同时代,讲到人文教育的缺失现状,都是旁证博引、深入浅出,引来老师掌声阵阵,可谓是深入老师的心里。

那么我们鼓过掌后,笑过之后,对这些意识到的问题,又该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教师自我成长的专业化道路,又该如何去走好?该辨别的,该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磨课
继续研读教材文本——《动物儿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摘录李振村报告中的经典语句--霞光采风的博客
三年级语文《花钟》教学设计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A 课件】新教材必修二1.1人口分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