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远的现在进行式

永远的现在进行式

——根意识下我的教育行走姿态

梅洪建



[摘要]教育的“术”、“道”之争一直不休,但教育绝不应该是舍“道”而“术”的行为,它需要树立“根意识”。建立在“根意识”基础之上的思考,往往能给人拨云见日之感:它可以让教师从繁琐的“管”中解放,可以让忙碌而无为的教育变得卓有成效,也可以从中窥探出将中国教育改革推向深入的些许端倪。从而在永远的现在进行式中感受教育的美好。

[关键词] 无事生非 无效之谜 教改深入

我问佛: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仓央嘉措《问佛》

教育,不是管理,而是给学生事做

曾经和很多教师一样,我也认为教育离不开管理,因为不管理学生就会给你生出这样那样的事端。直到那天听到同事李老师批评学生的话语——

“没事儿,你不能做点正事儿吗?”

“没事儿,就知道给我惹事儿!”

学生为什么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各种“技巧”、“兵法”、“招数”、“窍门”成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们竞相追逐的对象时,当教师越来越认为自己变得“智慧”的时候,为什么还有学生不断给自己惹事?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不生事端?

找一种不让孩子们生事的方法,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因为只有从这个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从繁琐事务管理的“苦海”中拯救出来。正是李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没事”这一词语的反复出现,让我长久以来的寻求找到了根——无事,才生非。

有事不就是不生非了吗?禅师在荒芜的田地上种满了庄稼,则杂草不生;教师,在孩子的心灵上种满了庄稼,谁还给你惹是生非呢?

于是,2008年,我的教育生涯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概念——教师的工作本位教师的工作本位,就是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动起来的平台。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引领甚或管理。

也就是说,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是让孩子们有事可做,而不是制定班规或者成立班级的管理机构。那年在带班主任的时候,我放弃了传统的管理方式,而是根据孩子们的个性、爱好和特长等等,为他们搭建一个个让他们有事可做的平台,创造一个个做事的机会。演讲、游戏、体育、表演、聊天室、学习室等等,在我当时的高二(3)班全面开花。谁也想不到,一个由年级的“后进生”组成的超级班,竟然在短短的半年之后走向了正轨。当时,这是被学校所有的领导老师称奇的事情。

为进一步在孩子的“心灵上种满庄稼”,我开始和科任教师商议把备课、写教案、上课、命题、检测等教学上的事宜交给学生来做,而教师只做事情的推动者。这样,孩子们就几乎是在时时刻刻做事情。试想,当一个人在时时刻刻忙碌地做事情的时候,谁还会无聊到做无益的事情呢,谁还会给你惹是生非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有不少孩子出现了疲惫状态。于是,我又一次走在了思考的路上: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们的疲惫?

结合自身,之所以备课上课阅读等不感觉到疲惫,因为我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那么,让孩子们喜欢做事情的核心的要素,自然也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快乐,或许就是持续活动的根。

探寻之后,我开始为孩子们搭建一个个展示舞台。我知道,成绩的展示是一个人前行的重要动力。从班级内部舞台的搭建,到学校内部的广场活动;从引他人入班借力的获得赞扬,到走向社会的实践展示……。就是一个个舞台的搭建,我的高二(3)班成了一个不出事故,却又欣欣向荣的班级。根据自己的思考,我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培育-发展”班级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不是想在概念满天飞的时代里沽名钓誉,而是对自己根性思考的一个总结。

班级的变化,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从2009年10月起,我在《教育时报》开始了自己的专栏写作,介绍自己的做法和班级故事。那届的高考也创造了校史上的奇迹,全部“后进生”组成的班级,竟然100%考上了本科。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到全国各地讲述班主任工作和语文课堂变革的。

做事,不是面的铺开,而是点的深入

无论我们怎么宣传,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的教育尤其是知识之外的人格教育、思想影响方便是效果非常微弱的,一如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要孩子们好好学习,可是数年之后,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大批的孩子不好好学习;我们从小就教导孩子爱护环境,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满大街的随手丢弃垃圾的人……

导致教育无效的根源在哪里呢?

无数次地苦苦追寻,最后让我欣喜地发现了原因所在。那时,我十分兴奋地向好朋友炫耀,说我“破解了教育的无效之谜”。

破解,是从一段关于孩子心理结构的文字中找到理据的——

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即使外部条件有了某些改变,例如父母的责备、老师的鼓励等等,人的心理在表层也可能做出一些调节,例如痛下决心、用功读书之类,但是其深层是超稳定的,表层的一般调节不会影响到深层的稳定,因为表层的调节,尽管是真诚的,但不用多久,就会被深层结构的反调节所消解。

也就是说,对孩子们进行的一次教育仅仅是孩子的表层心理做了一次短暂调节而已,没有触及心灵深处的调节不会起到教育效果。于是从拉像皮筋一个最简单的生活事件开始,我发现了改变像皮筋形状的唯一途径是持续不断地拉它,让它的形状因为不断拉伸而改变。由此推想,如果我们持续不断地对孩子们施加影响,孩子的心理表层也就会被持续不断地调节,进而能够影响到深层的稳定性。

这个周期需要多久?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阅读行为心理学的相关书籍,例如《FBI教你读心术(钻石升级版)》《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黑天鹅》等,我发现连续21天重复就能形成习惯,而连续90天的重复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也就是说连续三个月的持续影响就可以触及孩子们的内在心理结构。

于是,又在思考,教育有很多目标,按照90天一周期来实施教育不可能完成所有的目标。但反过来又想,我们的教育真需要那么多培养目标吗?一个良好的班级生态需要具备怎样的特点呢?

这样,我又一次进入了基于破解教育无效之谜之根的求索。开始阅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挑战》《学校的挑战》,阅读高德的《信仰》《洗脑术》以及曾仕强的系列书籍。广泛寻找之后,我得出自己的结论,勾画出了自己理想班级生态的特征:

具有人性的温暖;

具有自由的环境:

具有综合能力的伸张;

具有学业成绩的优异……

培养学生的目标,也不必复杂,只需仅仅围绕两大目标即可完成——

1.让别人因我而幸福:打造和谐、温馨、奉献的班级环境;

2.我和他们不一样:激发孩子们的内在驱动力,让每个孩子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

前半年我的培养目标就一个——让别人因我而幸福。而“我和他们不一样”则是下个半年的目标。

为了有效落实“让别人因我而幸福”,我改变了以往活动丰富而杂乱的做法,改变了为了照顾面,而不能把点深入的做法。我开始构建活动的课程化,因为此时的我深深地明白只有课程化的教育活动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所谓活动课程化,就是做成系列,做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素养培养体系。我重点做了两个活动——感动评选和班级生日会。

每两周一次感动小组人物评选,每月一次感动班级人物评选,每月一次班级生日会。也就是说,每个月会有6次集体的活动,而这些活动中传递的都是温暖和幸福。让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幸福”来做,并且做成系列,这样才能不断在班级发现典型、传递温暖。为贯穿起活动之间的间隔,我会让每天利用课前或者其他时间讲述发生在我们班级的点滴温暖和幸福,让片言只语的讲述成为连接每次大型活动的线索,从而构成对孩子心理的持续不断调节。

理想班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综合能力的伸张,如何达成此种目标,也是我在实际工作中探索的东西。以感动小组人物评选为例,很多人把评选出感动小组人物作为目的,而我只是把它作为手段,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首先,从方案制订上讲。每人制订一份方案,然后采取是由个人到小组,再由小组到班级的流程。最后,哪个小组的方案好就采用哪个小组的方案。这个过程是对每个孩子的创新能力设计策划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了将孩子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我们不允许两次活动采用同样的方案,必须有创造。

其次,从环节上来说。每次活动必须包括一些“固定动作”,例如评选两个最佳颁奖词,评选一个最佳主持人,评选两个“最会讲故事的人”。尤其是评选“最会讲故事的人”,既是对小组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孩子们的演讲能力的培养。

诚然,感动人物评选也好,生日会也好,都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班级温暖和幸福。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我明显感觉到我的教育行为有了效果,而不是无效。一如这几个孩子在师生交流本中所呈示的——

为班级做橱柜,没什么好谢的。打个比方,老师您帮家里做点事,家里人应该也不会很郑重地说“感谢”啊。要我帮拖地什么的,家里人绝对会说“这是你应该做的”。九班就是我们的家。——茅陈璐

虽然没有考好,但我觉得我挺幸福的。刚刚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很伤心,那时超多人都来安慰我。华和文都说:“这一次没考好没关系,还有下次,大家一起努力。”学姐说:“我们是一个集体,只要你还在,我们的总分就比你不在的时候高。我们大家一起,就没有做不会的题目。”凡,璐,宇,妤……好多人都来关心我。学姐和韬帮我把每道错题的解题思路都标了出来。我真的觉得在9班好幸福。我不担心失去分数,因为分数不好可以有人帮我;但我担心失去9班,因为失去了就不会有这么好的集体了。——朱奕璇

今天(周六)我们小组一起学习,心里满满的,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滋味。周五晚上我们就都完成了大部分作业,周六的时候我们俩都收到了母亲一起去看电影的提议,但我们都拽拽地拒绝了,因为我们要预习。今天,凤凰书城,因为这几个一起学习的身影,而显得别致。——宁玙

昨天大家说今天要穿班服,因为天一旦变冷就没时间穿了。一开始我还想,夏天还可以穿啊。后来才明白,明年夏天,我们就分开了(高二分科)。虽然我们这个班才一个多月,但大家的心早已牢牢靠靠地在一起了。今天的活动,让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后来听见五组、六组的故事,实在忍不住鼻子一酸。我万万没有想到也没经历过,短短一个月,我们竟能如此团结。时间过得真快,仿佛昨日我才刚刚踏入班级。但今日,我已经离不开这个班级了。真的很感谢你,感谢你们。——袁奕子萱

或许是因为找到了自以为的“教育无效之根”吧,实践的成效再一次成就着小小我。于是我做了《河南教育》等杂志的专栏作者,做了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先后被《福建教育》《华夏教师》《中国教师报》《师道》《中小学德育》《新班主任》《班主任》等媒体推介,也开始在全国各地讲述我的最新思考,足迹踏遍了全国各地。近300场的讲座,让我不断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开始进一步沉淀自己。沉淀的结晶便是先后出版的《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非常语文非常课》等专著6部。所带班级也因为温暖而进取,取得了高考成绩的再次辉煌。

深入,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

曾经在《江苏教育》发表过一篇小文,题目叫《江郎才尽又如何?》,不是对江郎才尽的解脱,而是认为任何一个教育人都不可能一直创新,因为持续不断的创新要么就是在“术”的道路上越走越精细,从而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么是重新回到了起点,让自己跟自己打架。只有在树立起根意识,在根上努力探索才是教育的必要选择。

诚然,自以为破解了教育的无效之谜,把活动做深入之后,不是教育带班活动抑或教育研究行为的终结,而是新的起点。在逐步走遍了各地之后,随着见识的增长,我发现了新的问题——教学改革无法深入。

是什么原因呢?

以杜郎口课堂模式为例,愚以为他们的课堂生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教育效果最大化的途径就是打造高效的学习共同体。而杜郎口的课堂生态恰恰是发挥小组的功能,让合作之花结出成效之果。可是,我们又很真实地发现,孩子们在课堂上呈现的学习生态,并非是孩子们的生活常态。当课堂形态无法转化为孩子们的生活常态的时候,学习共同体就成了浮面的存在。

这或许就是中国教育教学改革往往进入瓶颈的根源所在吧?因为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少去关注教学的改革,而教学的改革者很少关注到深入的变革之根在哪里。当教学改革和孩子的生活状态是两张皮的时候,教学改革根本无法深入。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

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言:真正的教育革命,往往是从一间间教室里开始的。而教室的打造,势必和班主任工作紧密结合,让德育变革和教学改革自然融汇才能真正让教学生态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转化为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从而使教学改革走向深入。

立足于将班级生态变革和教学变革相结合这个根,未来的教育该怎么做?我也正和十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走在思考和实践的路上,也期待更多的教育同仁和我们一起,探索教育更多的精彩。

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说:“带班,没有完成式,它永远是现在进行式。”其实,教育之路的行走,也是永远的现在进行式。只是,坚守根意识的思考,让我品尝到了教育幸福的滋味。

我知道,现在进行式,将是我永恒的行走姿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一班主任工作计划
信任与责任--孙秀云
那些能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宽容大度乐于协作的良好习惯-成才站{安徽成才教育网}
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班主任工作)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