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文化绝不是挂在墙上那么简单


传统文化绝不是挂在墙上那么简单

据蒲公英评论报道,201616日,安徽安庆,一小学教学楼走廊上挂满《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标牌,密密麻麻的吊牌成为校园一道风景,被市民称为最重视传统文化的学校。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充其量不过是在追求社会效应而已。固然,传统文化需要弘扬,但仅仅满足于挂在墙上,我看,这样的虚头做法还不如不要的微妙。

学校文化,尤其是特色作为重点打造的今天,许多学校都把墙面作为主阵地,美其名曰让每一个墙壁说话,殊不知,一段时间下来,只能仍有风吹雨打,在不知不觉中被校园师生所淡忘,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只不过没有人多少去关注而已。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我们适当地渗透一些传统文化思想的因子,也未尝不可,就像大街小巷,政府一些文化部门在一个个显眼的位置刷上文化墙一样,目之所及,都能够给人以文化熏陶,我看也未尝不可。

可惜的是,许多刷在墙面上的东西都是笼子的耳朵——摆设,很少能够真正意义上去解读,只能风吹日晒,浪费钱财。事实上,真正想要让社会风气为之一变,许多搞宣传的人都知道,仅仅依靠墙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媒体、讲座等平台,利用名嘴来深入解读,再加上一定的社会道德以及法律的约束,一个民族才会在健康阳光幸福的道路上行驶。

同样的学校想要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也不是满足于挂在墙面上那么简单。我认为首先应该开设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最好围绕地方特色,挖掘地方文化,从而编选出有用的校本教材,让整个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成系统性,不应该简简单单地搞拿来主义。其实,一旦全校上下都围绕传统文化行动起来,而不是校长室、政教处说了算,这样的行动过程本身就包含认知与理解,对于推广传统文化无疑是有利的。然而,许多学校把文化设计的主动权交给了一些广告公司,纯粹于学校师生无关,这就导致校园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只有三五天的吸引力,其他时候只能任凭风吹雨淋,等到积满灰尘,实在看不下去了,才想着要换掉或者出新。也就是说,学校推广传统文化,需要让广大教师参与进来,在不断地解读与实践中形成学校所特有的东西,这样的积淀才会让学校的发展拥有厚度与广度。我发现,当下各级教育部门也特别在意校本课程建设,但这样的校本课程到底有没有落到实处,实在没办法评估,值得每个教育人去反思。如果学校抓住校本课程建设这样的契机,更好地开发与挖掘传统文化所散发的魅力,我相信,不用多久,这所学校的师生一定会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快乐成长起来。

其次,传统文化需要人人充当解读者、辨别者,而不是成为旁观者、接受者。传统文化并不是什么都好,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自然存在许多不适合当代人生活需要的内容,这就需要广大师生人人充当解读者、辨别者。孟子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鲁迅先生曾经撰文批判所谓的拿来主义,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也应该从审视的角度去辩证理解,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照搬,否则想要给广大师生留下深刻印象,那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儿了。其实,传统文化可能是离现在比较长的缘故,许多东西不要说学生了,就连老师也未必都能够理解。我觉得只有真正发动师生去解读与思考,仔细辩驳,才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内化为精神品质的目的。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用文化环境的打造与建设为依托,不断地挖掘其所富有的时代意义,在理解与解读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人生修养,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需要建立传统文化宣传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校园广播来宣传墙面上的文化,久而久之,师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所散发的思想精髓。可惜的是,许多学校仅仅满足于把传统文化挂在墙上,忽略了其宣传与解读的步骤,自然不利于营造认识并理解传统文化的氛围,只不过是做给社会各界人士看的,至于有没有对校内每个人产生影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解读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创新与创造的重要途径,一旦全校师生都养成了解读与丰富校园传统文化的习惯,我们往往能够在自我解读中建构新的并与时代相吻合的思想,这才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利于世界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我想,解读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不断丰富学校校本课程,让学校的文化底蕴愈来愈厚重,愈来愈展现学校独特的魅力。

如此,我觉得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一个个精彩活动的设计,学校只有把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作为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行,我们才能够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展现无穷的生命力,给学校文化发展带来新的能量源。

然而,功利性办学实在太希望表现自我了,他们设计的许多活动,往往在追求轰动效应的同时,常常带来的是简单与压迫并存。不是时不时有学校组织家长到校,要求所有学生行跪拜礼吗?看上去场面感人,搞得网络间议论纷纷,但这样的大型活动到底能不能真正让孩子懂得孝顺,那恐怕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实际上,如今的学校教育活动,都是突发奇想而来的,没有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在学校活动整个体系中,搞出来花样,我们又能够指望其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有人说得好,不要指望一次活动就能够改变孩子的认识或者习惯,只有通过一个个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我们才能够让孩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好地形成健全的人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只要留心,完全可以设计出花样百出的精彩活动来。可能是过于强调分数的缘故,我们的学校常常不愿意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上下功夫,总是以敷衍了事居多。这不,出于安全考虑,我们许多学校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出人意料地杜撰一些新闻报道,有人开玩笑说,只要开展一次扫墓活动,可以用上三四年,为啥呢,只要多角度拍上一些照片,又有谁去查是不是今年开展的活动呢?更何况一所学校也需要更多的活动来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如果从开学到学期结束,没有开展一次大型有价值的活动,这样的学习就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看从教育的角度审视,也没有实际的意义。我觉得只有结合传统文化设计一次次活动,才能够让孩子们在离开校园时拥有美好的回忆。其实,孩子们特别愿意过传统节日,什么端午节、中秋节,乃至于一些洋节,只要学校组织者愿意在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完全可以让这些节日洋溢传统文化教育的味道,给美丽校园带来无限的风景。

挂在墙上的仅仅是传统文化氛围的点缀,学校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才能够真正营造强大的气场,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了解传统文化,不断地解读传统文化,达到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全面提升特色学校办学品位。(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给孩子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上海市在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纪实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合在校本课程中
优秀传统文化该怎样进校园?
讲了那么久的“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就这样实现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