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外来经验的适用性

在全国中语会的一次会议上,遇到包天仁先生,他说到了在外语教育界,有一次关于双语教学的大讨论。他也表达了怎样借鉴外来经验的看法。我对此很有兴趣。回来后,与单位外语室老师谈及这次著名的大讨论。他提供给我关于本次讨论的记录稿。读后有一些思考。

是为此文的引题。

 

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安排了一次高层辩论,议题是中国是否要推广双语教学。正反方分别是龚亚夫、程晓堂,与包天仁、崔刚。

在辩论中聚焦在国外的教学经验是否可以迁移在本土使用的问题。一方以为食洋不化是一个突出问题,不应该盲目迷信外国经验,尤其要重视本国外语教学经验的总结;另一方则说,借鉴学习是一条学习的通用规律,尤其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上,他国的做法很有启发性,不要关起门来搞学术自闭

他们各占理据,谁都有道理。现实教学中,教学的“食洋不化”与“闭门造车”两种现象都客观存在。由此,想到一个问题:是否有一个最好的教学?所谓借鉴经验,即意味着要把这个最好的东西作为可复制的模版。这是决定我们是否学习与怎么学习别人经验的前提判断。

我个人以为,没有最好的经验,只有最适合的做法。因为任何被人当做经验的东西,都是在它的本土生长出来的,即为解决它的存在问题而创造出来的经验。这决定了经验的适应性。这个经验的适应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天时,地利与人和。即与时代背景与主流价值有关,也与其本土的条件有关,另外与其人文环境条件有关。

做一点阐释。一个经验的有效性一定是,适合它所针对的时代问题的解决,即今天它是好的经验,而明天很多要求改变了,这个适应性被打破了,也就不是好经验了。这是从时间上说的。在空间也是,这个经验对于本地有效,换一个地方,水土不服的问题自然会出现。另外,作为教育经验,与人的关系密切。也可以说,教育经验都是人所创造的,用以改变人的经验。

所以,迁移一个经验,一定要思考这个经验是用以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有效性是针对具体问题解决的。你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它是否一致。此外,连带思考这个经验与之适合的环境条件是怎样的,你是否预想了这个移植所带来的诸多不适应,你有办法解决吗?

一个教育经验的出现,一定需要其人文环境与之吻合。如今杜郎口的教学经验,舆论从热度退掉以后,在转向非议。过去只看它的好,现在又只看它的不好。这样的两极化认知,不是科学态度。杜郎口在经验初创阶段,主要解决的是,学风与教风寡淡,大家都失去了信心。这是一个低潮期的教育形态。要转变局面,换你做校长,怎么办?是不是只有强化管理,振作士气,这样一条路可走呀?

所以,就杜郎口而言,它的基本经验是抓教学管理,管到了学生行为的细节处了。并且把一天的时间,做切割,分秒必争。这就是杜郎口教学产生效果的基础条件。做到这一点,有必备条件:其一,校长具有权威性,他是一个绝对掌握发言权的校长。其二,农村校的孩子比较朴实,而且家长信赖教师的从严管理,不会有异议。其三,教师们也这之外也没有可以赢得尊严的好办法,完全信任校长。其五,在初中阶段,知识的掌握依靠勤奋与刻苦,便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杜郎口的经验,限于杜郎口有效。换一个高中校,城市学校,以及校长未必用威权管理的学校,这个做法就推广不了。而且,要清楚看到,这个管理中,不通人情的地方多了。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过于强调共同性,不给个性教与学留有空间,这并不代表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外语教学的借鉴,以及教育经验的借鉴,都要考虑这个经验的适应性。在语文教学经验的汲取时,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各人各地经验很多,每一个优秀教师都提出一个概念,强化语文教学的一个特征。其实,哪些经验都是个性化的,具有局部合理性。若在全国范围,针对一个大语文系统而言,或许强化一点,也就弱化其他,这未必导致一个很好的结果。

那一个最好的经验,需要借鉴别人的,更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等着你把它创造出来。

在学术争鸣中,我们常常为了一个经验是不是有可借鉴意义而困惑。其实,在坚持学习的开放性与借鉴的态度上,并没有争论的必要。所需要讨论的是,我们学来的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以及连带思考这个经验与之适应的生态条件是怎样的。

还是回到语文教学的这个领域看,如今有媒体谈“真语文”,这个学术观点的基础,在于本世纪初全国范围,以强制力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尤为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中着重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取得突出变化的同时,也衍生出形式主义,图热闹而乏实效的问题。也可以视为因改革浮躁,留下的泡沫。

因为这个经验来自外部,以芬兰为教育模版,对此教学的借鉴也被称为食洋不化

真语文,是基于一个事实判断而言的:目前的语文课,泛人文的讨论制造了很活跃的气氛,可是知识学习则被弱化了,所以学习的务实性,基础性,我们曾经叫做抓“双基”,被削弱。

现实课堂的装饰性,给人看的东西挤占了有效学习的时空,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真语文”应运而生。可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真语文的活动中推介的教学经验和教师,就是最佳的,而其他都是假语文呢?如果这么看,真语文何尝不是假语文啊!

多元化的丰富的多样的学术,个性特征的教学经验,它们的存在,以及我们出于需要进行的借鉴,这就是一个正常的学术生态。以自己一方的表达,而以绝对真理自居,要让不同的学术都让位给你,形成话语霸权,这种思维本身就是不够科学的。所以,学术思维应该是开放的,要能虚心学习,可是这个转化一定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结合需求的,有所改造的。

我们的一些老师成为明星,舆论把他们树立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教学成为范式。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课,都要像他们一样。事实是,我们只能做我们自己,在学习时,我们也做不成某某人第二。或许在制造上,可以从模仿上获益,或者在技术学习上,实现技术转移,可是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特色的构建上,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学术的创造性一定源于学术的个性。

可是,在现实的学习中,也有人排斥学习外来经验,以为他们的经验不适合自己。即某些人以经验存在适切性为借口,而在学习时表现为冷漠,不积极。我在参加某些国培项目时,某些培训的组织者,也抱怨某些参训的老师,盲目自大,不善于倾听别人的经验。

这种盲目自信,也是一种优势文化心理的表现。要客观看到某些人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经验系统,这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刻意维护自己的经验不被颠覆,是一种文化心理本能,甚至由此对于外来的经验有所警惕、批判,这都是正常的态度。可是当这个自我的存在意识,让自我封闭起来,看不到自我经验,是个体经验或小圈子意识的时候,他的学术视野也就狭窄了,他的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了。

学习,不断改善自己的经验系统,这是一切学术与工作进步,都仰赖的重要条件。建立自己的经验体系,然后丰富它,甚至必要时粉碎它,更新它,这就是一批真正意义的成功者,他们共同的文化特征。一个人、一个区域经验的进步性,主要看是不是与时俱进,什么时候,这个经验系统把学习和革新的大门关上了,也就意味着这个经验没有可能做更新了。

我熟悉的很多优秀教师,总是在一段时间后令人刮目相看,这说明在你不注意的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他在学术思想上有了新的充实内容。

我做一个善意的提醒,也是自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法大词典》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广外召开
东北壮大誉满全
李宇明 | 黄建华教授的辞书人生
“老高考新课标卷”来了:专家点评适应性测试语文作文题
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定的适合中小学幼儿园老师投稿的学术期刊名单
今年哈佛校长给本科毕业生的毕业演讲(推荐精读,已搜无重复) - 外语 - 小木虫论坛 学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