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学校的文化伦理

英国教育家麦克菲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体谅模式”,以为人与人之间爱与被爱是一种基本需要,教育的首要职责即是帮助学生构建这种心理需要。之后。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德育理论,被人称为“关怀理论”。其核心理念,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而指向服务于未来社会的教育,自然期待在校园这个实验场里,师生与生生之间充分体现一种美德——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这种体现关怀的校园伦理,努力构建的是平等、互惠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有类似的教育智慧,主张教育归根结底,是张扬和传达爱意的一种独特校园文化。中国教师里,率先被社会认同的无疑是孔子。他有社会理想,倡导“仁爱”,以为仁爱之心,人皆有之,教育则是“亲其师,信其道”。所谓爱心教育大约从此而来。这样的师道文化传承至今。如今大凡谈德育,其思想都有一个认定基础,师生之间是互爱的关系。我们认同这样的思想:德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在相对单一而纯净的校园环境里,确实有可能,在师生和学生之间建立这样的一种彼此关怀关系。

可是,我国现实校园文化,客观上不能阻绝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以及在浮躁的社会金钱至上思想观念的影响,甚至在很多地方和很多时候,幼稚的缺乏辨别力的学生可能会被这样的负面性社会影响危害身心。因此,校园文化或许并不再纯洁,过去我们长期秉持的一些爱心教育理念,在现实教育更加强调竞争的文化里,最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畸变和观念上的道德滑落。

我在重温麦克菲尔体谅模式与诺丁斯关怀伦理的时候,自然被现实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不忍见到的,强调奉献、尊重、热爱的和谐文化的滑坡而心痛不已。

这个话题的源头在一个老师,在网上给我的一段留言:她说,或许这个发生的事件,让我原本的对于学生的,以及对于我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在感情上慢慢冷却下来。这件事或许会成为分别我从教态度的一道分水岭!

我不知道她——这个老师身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或许是学生,或许是老师,并不能给予老师的爱心以理解和积极回馈,甚至恶意相向,无疑深深刺伤了老师,要她想要颠覆自己的传统的教育价值观。

所谓关怀理论,在实施中,不仅需要强调教师单向的普遍性的一视同仁的关怀,更强调的是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呼应性,即基于爱心的时候,更需要得到爱心的补偿。教育本来应该是互动性的,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唯一通道的,全部的付出。或许,在很久我们过多强调的是教师的无偿奉献,而忽视了这个群体,更加需要学生与社会,对于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拳拳爱心的理解和尊重。

如果这个社会文化里,教师不再被爱,我不知道,在之后形成的新的平衡态里,我们的教师是不是还乐于,把爱的教育坚持下去,还能够坚持多久。

现实教育中,强调爱心召唤受到挑战还源于基于精细化管理而衍生出来的,对于学生全时全程的监控,以及规范和纠正学生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注重行为管控的教育,其教育伦理是建立在师生缺乏互信基础上的。尤其,从教育管理者思想意识出发,以为学生是先天带有行为缺陷和思想认识的落后性的,教育者有必要依靠教育过程的无死角的监控,而敏于察觉出行为偏差,给予教育补救。由此不难发觉,这种在被一些学校视为教育管理秘籍或法宝的模式,在把教育的强制干预性,发挥到极致,与“体谅模式”和“关怀伦理”的教育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当一种学校文化,更多依靠强制性教育手段的时候,较为容易诱发师生的对抗性。过去我国的教育环境里,有良好的爱心基础,社会舆论也对于教师比较信赖和尊重,可是因为某些普遍性的对抗性的因素,如存在体罚现象,对于落后学生带有歧视性,其实都已然伤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就此而言,针对学校教育的文化伦理,的确有必要加强人文关怀,这也包括对于教师的关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有效教学的提升——基于教学系统内部要素的视角
教育是什么
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干国祥
教育管理 | 校园欺凌现象的校园伦理分析及建构
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