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适应学校生态和教育发展趋势

这次语文报杯赛课有全国知名重点中学的老师,之前在天津南开中学听过一些老师上课,感觉此类学校的教学具有鲜明的特征,教师发展也在走着与别处学校不同的路子。

如天津南开中学是比较特殊的学校,学生整体学习水平较高。这对于教师构建适应性教学也形成压力,并需要形成适应性调整,例如教学的定位点就要放得高一些,教的多一些。

所以,这里的教师与别处不同,他们的教学是另外的路子。

总体而言,学生普遍喜欢学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不太需要教师在引起学生注意力,组织课堂教学秩序,以及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煞费苦心。也就是这里环境下的教师较少用力于解决学生不学、不喜欢学、不会学的问题,不要在教学技术层面努力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要过于用心思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通常情况下,学生的高端发展与教师的专业能力相比,未必逊色。甚至,课堂中学生关于部分问题的质疑和问询,要超出教师的知识储备。

在这样的条件下,组织教学,站稳课堂,教师的教学专注力必须投放在怎样备课,把所教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钻研。如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学科专业的学术上。一些适应这种环境的优秀语文教师,一般都具有学术深度和思想锋芒。即可以让自命不凡的一些学生也能敬服,而形成教学权威。

于是,我们会看到这个生态环境里,老师具有强势特征。这个强势表现也包括话语强势。课堂中充斥教师的慷慨陈词,听众迷醉于用优美而深刻的语言所烹制出来的一场精神盛宴上的菜肴。

我也是一个食客。

这更近似于大学课堂的印象。是不是在大学的课堂,教师的学术站位要远远高于学生,也需要用强势话语垄断课堂呢?沐浴在这样的课堂,除了舒畅地满足听觉之外,我不觉要问:

在演讲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样的一种学习形态对于他的持续发展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不利的方面?这样深入下去,才具有科研价值。总是取其直觉判断,过于偏执于优劣的一面看待问题,容易失去客观的判断。

之所以在感性上被迷醉的同时,我还能保持理性判断,是因为我不止一次看到,在国外,公认的大学问家,在大学的课堂,以及中小学有成就的优秀教师,面对学生,他们都不会一讲到底。

他们非常注意模拟生活情景,不管学习的对象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要为一节课、一次学习设计出和未来生活有关系的情境,如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即这种特定的学习内容是为解决生活问题的,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和智力游戏。在学习情境具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即在仿真生活环境中,有所行动,要完成具体任务。在他们的课堂,教师很少炫耀技术,或炫耀学问,他们需要学生活动。注意尽一切可能把学生容纳到一个活动的集体中,如小组,如主题活动中的一个行动小组等。

他们也有讲授,一般是在学生分组汇报之后,基于学生的基本认识,有些点拨或回答学生的普遍疑问。更多的时候,作为教师他要倾听学生的说。为了激活思维,老师非常注意为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观点找到一个比照,或形成多个维度,以及引导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这样学生的思维是活的,我这么看,他那么看,两者有什么相似点,有什么不同,各自的观点优势怎样,我的思想局限性在哪里?我们由此知道,一个具有思想深度的人,一定是经常就一个问题,做如上思考的人。而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已经作为常态思维进行了必要训练。我想之所以在高端人才培养上他们的教育贡献率很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

好了,可以概括一下这个教学模式了,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寻找它与生活的联系,由此模拟生活情境,设计学习活动;在学生活动中教师提供支持和服务;当然这一切都在教师关注和可控可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回馈和评价非常重要,否则学习容易失控和学生较早发生兴趣转移,而偏离学习轨迹。从讲风盛行,到杜威力主儿童中心主义,再到形成一种普遍的突出主体活动的教学,教师自觉放弃强势,即使在大学,我是大学问家,一般也不会较多讲授,大约在百年时间,可见这一发展进程的艰难。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转型也不会非常顺利。

不久前,天津教研室与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组织教研员的培训,邀请英国的知名专家授课。他先前在中国做过培训,知道他少讲,不讲,对学生讨论非常重视。为此,多次协商,是不是课堂多讲一些,适应一下中国老师的需求。他很固执,不妥协,以为没有学习先行的基础,教师的讲授就只剩下了炫耀我的先知先觉,其吸收率和转化率很低。经反复做工作,说中国老师最为适应的就是听讲,于是他的前两天的课上,教师增加了讲授,而后在大家逐步适应讨论之后,再引导进入他的教学规定之中。而且,我注意到,他的讲也有特点。他不会长时间谈论一个学习点。他要形成一个一个话题的探讨时间单元,每一个探讨的时间单元都要有“提出话题——简要解释——明确任务——讨论汇报——教师点评”几个基本环节。

而且这个学习环境注定具备上面我谈到的两个特点:学习生活化;学习活动化。

他们喜欢用案例说明问题。抛出一个个案例,引导学生做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提出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各自说明你的视角和站位、对问题的看法和分析。所以,他们很少用一种思维和看法作为标准。而且把具有可能性的几种看法都给你,由你做出判断。

这是在教育讨论的课堂。之于在科学学科的课堂是否具有标准化的判断,又是怎样实施的,我就不清楚了。

仅就这么一个视角,来说明教师炫耀教学技术和炫耀知识修养,由此形成教师权威和魅力,也尤其局限性。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也很理解这些能上课的优秀教师,但是他还说过一句话:你讲得好,你能在他的学习发展上跟他一辈子吗?他总有一天要离开你,离开老师,但是他还要学习,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以后,在学生独立的环境中,他依靠什么来学习?(大意如此,此时不便查阅)

需要说明,李希贵倡导学校教育管理中“教师第一”。校长不要把教师的头脑变成自己跑马场,要所有老师都按你的规定教学。他并不刻意要求教师放弃自己习惯于的讲授,但是他也与教师探讨适当收敛讲的泛滥,并研究怎样高效讲授,把课堂的主要时空交还给学生。

我把话题拉开了,最后归结我的观点:教师教学注定是要适应生态环境的,学校不同注定有不同的课堂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而从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和未来学生发展的需求而言,教师的强势存在局限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

——在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处于高位的学校,教师更应该适当收敛讲的强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生态课堂让教育回归本真(一)
教育的底线是保全生命
案例共享I让教师在信息技术的生态里实现专业成长!
教育的底线是保全生命——李炳亭通许演讲实录
《教师学习参考》学习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