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后话题时代,作文教学的适应性改变

在本市西青区与教师讨论语文教学十余年课程改革的历程。此后有教师提问。一题是,当前作文命题情境化,作文教学如何应对?这个问题问得好。话题作文作为考试命题主导形式的时代已经终结,随着中考命题权下移,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探索,命题主体不断增加和扩展,作文命题尝试带来了多样化特点,即一种命题作为主流的时代一去不返。现实作文命题已经进入“后话题作文时代”。作文教学怎样适应这个教学生态环境的改变呢?这个问题讨论显然是构建具有生态适应特征的作文教学模型的基本需要。

一、后话题作文时代,话题作文变身为多样化。

在后话题时代,作文命题逐步走向价值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传统命题形式与话题作文联姻,出现了各样的话题化用形式。如,命题与半命题作文,附加引语,用以设置生活情境,强调作文是生活中的言语活动,并阐释题旨,为写作指向等。而材料作文,也提供阅读语境,引领写作方向,规定话题等,这比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开阔度有显著提高。而话题作文也从高度开放逐步走向了适度受限,问题为话题,语句为话题等形式更受偏爱。

于是作文命题情境化就成为了作文形式的聚焦点。因为作为阅读的材料和问题的引语等,需要给作文行为一个生活化的解释,即它是由生活需要启动的,或者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问题,或者是突出的社会现象,呼唤人们的广泛讨论,或者是学生生活中的纠结,需要一定的外力干预。等等,这就体现出用作文交流,而影响人们思想,情感,以及干预社会生活的必要性。

过去,我把这个后话题时代的作文命题统称为“语用作文”。我以为过去注重某一种样式的作文,经历了话题作文的洗礼之后,传承了主体尊重的精神,尤其强调了个体发展的适应性,由此决定了今后的作文命题不会用一个固有体式作为垄断。未来的命题都是注重语言应用的,是情景化的命题。

二、后话题作文时代,传承了话题的开放特征与人本精神。

写有价值的作文,体现写作的人际交互,以及言语活动特点。这是目前在作文命题中普遍建立起来的价值观。由此启动的后话题作文时代,命题形式虽然多样化,但是其精神内核,以及作文命题与生活的切合,与学生的亲和,却使它超脱形式而保持下来,即话题作文体现的学生为本,生活为本,语用为本的思想得到了传承。

作文教学应该适应这种作文环境的变化。我以为这就是现实作文生态,而且这个生态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一面。作文太过强调体式,走向模式化,也有人叫做八股化,这是背离语言的灵活性,与生活的丰富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要的。

作文既然是生活语境中的人际之间的语言活动。也就意味着需要有三个视点:一是生活,二是学生,三是言语活动。分别解释一下。

1.生活,要用简约化,经典化,灵动化的形式进入文章。

作文要植根于现实生活,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跟上时代节拍,也就是在社会关注视点发生变化的时候,不要总是学生置身事外,形成缺位。有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件发生,问题的产生,以及思想、认识、现象曝光之后,也要引领学生有所见有所思,成为话语场中的实际参与者。不然,学生在自我的生活中,与现实生活较少交叉点,他们不是社会人,与之隔绝,无法参与社会讨论,必然心智上精神上缺乏与别人的分享,又怎么能加快思想成熟呢?

2.生活中不能缺乏人的演出,学生也应该是作文场景中的认知主体和教学发展的主体,即在作文训练中,学生的主体自觉要在写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这也是由于作文的特殊性决定的。作文是对于客观生活的主体反应,与学生的生活认知具体相关,也就是说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学生的文章表达注定有多样化的特点。这给作文训练提出了课题:作文行为中教师的行为关注和干预要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保证主体行为的顺畅和其有行动的积极性。现实作文教学中,学生显然对于这个作文,即老师主导的这个作文教学模型,不太接受,他们之于作文缺乏普遍的行为兴趣和写作积极性。怎么办?教学中教师的作文关注要增加,而行为干预一定要适度、得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化思考和表达。

3.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语言活动的产品,因为语言是作文的表现媒介,语言是思想认识的外化,它决定了学生主体认识要和语言形式紧密结合,形成和谐状态。

一个人的语言与其性格、思想、价值观直接联系,表现为个性化特征。即你的发言,与我的发言也观点上即使趋同,但是在文章呈现上,也有差异性。因此,语言活动不应该过于强调用固定模型来翻版,刻印出来一批成品作文。而这与教学本身需要提供固定标准和固有模型,强调共同知识与能力基础的要求,显然存在矛盾。即教师的思维注定是要对于作文进行规范的。我并不反对这种规范化的教学指导。而我们过于强调规范化一,造成新八股流行,却是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作文指导要保持语言的灵动性和个性化。

生活、学生和言语活动,上面三个视点之间还有一个联系线索,即学生的社会化行为表现。文章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而用文章形式进行交流,无疑是借助文化的力量来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传播。这就与学生在教育中逐步实现其角色的社会化的目标相一致。也就是说,文章写作不仅锻炼的学生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借助文章促进认知发展,与社会语流保持贯通,从而完善人格,发展思想,逐步学会用文章的形式来表达自我。这就决定了学生是生活的见证者、参与者,以及对于生活的见闻进行转述和参与讨论的人;同时他也是在人际交流中一个话题讨论的参与者,是一个善于用文字表达思想的人。

作文行为是学生主体的,作文引发的话题讨论中,学生又是语言活动中的实践主体。

三、在后话题作文时代,教师之于学生作文的干预要“有为和有不为”。

作文是学生的主体行为,他们决定了用什么语言形式才能完全呈现自己的认识与态度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是不可教的。

而教师的教恰恰要与这个基本规律做对抗,在不可教的时候教,在可教需要教的时候往往缺位,这种教学的不恰当现象带来了作文训练的低效和无效状态。

教师不需要做什么?长期以来我们以为作文就是技术化的训练,只要把语言的问题解决好了,作文也就高品质了;或者感觉到作文中生活气息少,于是要把学生带到实际的生活中去,看后和经历之后,再去用文章呈现和描述。这样的作文定位决定了教学行为付出多而收效少,不够“经济”。现实的作文课堂都是把指导放在首位,为学生把写作中隐性化的个性化的东西,如各自头脑中的写作材料、写作构思、写作价值定位等,具体化和固定化,这是教师所提供的。现在有课堂讨论和交流,但是也基本是呈现出一种或三两种写法模型,给学生。这种作文指导,为的是让学生方便进入作文语境,但是从长远而言,不能发展学生的主动思维。而写作之后,作文的成品则束之高阁。也就是作文的环节中,教师的着眼点多放在了指导上。我需要质疑的是:这些技术化的东西,选择性的东西,老师都给出来,是不是有效的?

作文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主体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态度和思考表达。学生的作文重点不在技术,而在主体表现和态度。在作文的生活化语境中,之于话题和问题,学生怎么看,被人怎么看,这些是最有讨论价值的东西,要触动学生的思考和情感,他感觉有话可说,才能把蓬勃的生命力在文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之于生活态度和话题讨论兴趣是教师需要关注的。

教学中需要搭一个场,即话语场,明确一个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并且努力引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这个作文的前阶段,我叫做作文触发阶段,非常重要。而作文的确定和其讨论的价值,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此外,重视作文准备,不要匆忙发言,基于话题,学生需要做社会观察、进行采访,查阅资料等,这些都是语文实践活动,具有语文学习价值。如此,作文就联动了阅读、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借助写作这个开口,所提高的更在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及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能力。这些方面的价值实现,要比单纯训练作文技术,更需要教师关注。

作文是有备而来的行为,写作就是一种之于生活问题和话题的表达,也就是说,作文是一场对话,是言语活动。这样我们就应该在作文产品出厂进入社会流通渠道之后,把这个关注的后续对话机制建立起来。学生写完作文,更需要教师把它投放在一个集体关注的环境中,要展示,要交流,要鼓励,要激发。这样学生的发言,就有呼应,他于是认识到作文这种发言有价值,有意义,其写作兴趣也就建立起来。

在这个对话的环境中,读写之间的信息流通,师生之间的认知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话题互动等机制,就能建立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作文教学研究面面观(转载)
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
运用创新教学 写出靓丽作文
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
引用 激发兴趣锤炼语言
武玉华: 运用主体性,做好作文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