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边城》备课想到的

(一)

网上在问一个问题: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其老家的凤凰城吗?

答案很简单。不是,因为原文(一)第一句便介绍这座边城的位置和所指:四川过湖南去……将近湘西边境。这个地方名叫“茶峒”。所谓边城,作者把它定位在了湘西,是一座小山城。据说,湘西的确有茶峒小城。却未必就是《边城》小说里的那一座小城。茶峒,不过是作品假托之地罢了。

答案又不简单。作者并不熟悉所谓茶峒,他最为熟悉的地理风貌与人情世故,最了解的无疑是凤凰城。所以凤凰城自然是小说写作时的参照样本。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所谓边城,其实是或有或无的一个作者刻意虚拟出来的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存在。它是我国传统的乡土文化的一个载体。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什么特点呢?或者说,沈从文的写作,其话语冲动来自于什么,这个小城故事的叙述,对于其他读者而言有什么意义吗?这时我们会想到一个问题,其实这也是钱理群教授已经注意到的:作者写《边城》,其实不在边城;沈从文,从十四岁就开始闯世界,做过士兵,23岁到北京,还到过青岛、昆明、上海。也可以说,他一直在外面的世界奔波,很希望融入这些洋味的城市,所谓大城市。可是最后他发现自己的梦想竟然还在乡土味的边城。这个现实与写作虚拟的反差说明什么?

在一个人向往外面世界,憧憬未来的时候,总是要被挤压、锻造,成为一个变形的人,即你是那个不是你的人。这自然是指心理上的精神的裂变。这种问题在很多文学名著里都有反映。从《套中人》《变形计》《等待戈多》等都可以寻出一些痕迹。沈从文,也包括在城市边缘的人,都容易耽于另外的一个相对纯净化的小城市。

如此,可以理解在沈从文心里,那个边城的存在意义。这是思想里的,文化意义上的,也是精神寄托所在的。

这注定了,边城生活与这儿的人应该具有一些特点:(1)偏避而荒凉,却最大可能保留了生活里的自然情趣。人们从所处环境,到生活方式都是纯粹自然态的,没有被城市里商业气息所影响。如说边城在茶峒,其实故事人物并不在茶峒,是到这座山城要过一条小溪,而溪边才住一户单独的人家。所以,故事的发生是在边城的边上,是在纯粹自然环境里。(2)在极小的人际圈子里,而且以家庭为社会单位,旧伦理关系是生活里的主要组成部分。如《边城》里,这一户单独的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多么简单的人际关系呀?(3)在天人合一的生活环境里,人们的思想变得简单而纯净。人性并不会被利益纠葛而扭曲。与自然关系是顺应式的,听从天命,很少抱怨和抗争。(4)人物对话也很少,许多的交流都是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语言带有内倾化特征。(5)本文在写故事时,并不会按照现实逻辑,来推进情节发展。或许在现代人看来无法理解的事,这里在自然而然发生。这个规律就是天性,与自然属性是同构的。(6)边民,远离汉文化圈子,这里是苗文化,为母系文化滋味为重的。这与汉文化的差异性也是明显的。

边城生活,具有美好的一面:诸如,自然生存压力不大,人们各安其事,关系和谐;人们内心纯洁,较少利益纠葛,心思简单;在简单较少思想,尤其不会忧患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这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生活里的快乐与幸福;较多的天性保留,也让我们很喜欢鉴赏人物内心里那些小小的心思与淡淡的情意。

作者对于边城生活也并未单纯得赞美。在这个优美的生活基调里,还杂进来灾难的、痛苦的、忧愁的成分。如课文里反映出来的,翠翠母亲的爱情悲剧;爷爷忧虑翠翠有一天要离开自己时,她怎么生活;翠翠也长出心思,不安分了,想到了出去看世界,这也为后续写她的爱情悲剧做了铺垫。

我们发现沈从文写悲剧很有特点。他从来不写大喜或大悲。女儿殉情,这是一件多么大的事情啊。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老人则始终顺应这个自然,接受了事件的延续和发生。沈从文是以客观的笔触来写,也不评判。对于这个外孙女的来临,他接受起来,也不觉得是苦,是悲,或是喜。淡淡的,随性的。他“随便”起了一个名字。也只在这里用了“可怜”一词,点染出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心动与老人的随性,又构成反差。

这么看,沈从文的审美具有特别之处。他不会让行文大起大落,他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都是沉底在生活的细节,从内心里最细腻的地方,写出那一丝微微的波纹。这种美具有古朴的特点。

编者选文时,把(一)和(十三)放在一起。可知有他特别的用意。我以为这两者比照,有这么几个意义:

一是,关于集中刻画的父女二人与乡民的群像构成一个映衬关系,说明这个区域文化,都是纯净的,彼此爱护的。

二是,可见翠翠在童年里生活的一种自然状态与她内心里初步滋生情愫之间的关联,即一个人自然长大的过程比较清楚看出。

三是,以翠翠母亲的爱情悲剧作为铺垫,也引发读者关注翠翠其情感的发展与内心的青春萌动。

(二)

钱理群研究《边城》找到了一个特别的视角,就是一个人与两座城:北京与上海。北京和上海是时中国领风气之先的,向世界开放的一个窗口,代表着现代都市文明;而边城无疑代表着中国社会最古朴的形式,是农业文明的代表。这两者之间的客观存在信息交换。这种城市边缘文化对于当时的当地的人,会带来什么影响呢?这是值得思考的。《边城》即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看人教版课标教材,选用了(一)和(十三)节次,若也选用代表性符号来认识的话,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一座城、一条溪与两个人。这是沈从文最喜欢的写作方式,也是他简化生活的思维方式。

一座城,即茶峒。这是湘西的小山城,本来就是僻静的。可是无疑他是山民眼里的现代文化的象征,是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标本。即,这是他们眼里的心里的外面的世界。

城的隐喻意义是封闭的。这篇这小说也被人解读为具有隐喻意义的作品。事实上,我们已经把所谓边城,看做了与我们所处的现代都市的不同的那时的,才有古朴美感的文化载体。

小溪,是自然物,无疑小说里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的一切活动,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也把活动背景设定在纯净的自然环境中。

小溪的一头是一座城,那一头便是使船载客的爷爷与翠翠。

爷爷与翠翠便是边民。在一个独屋里生活。这是家庭生活的组合方式,具有农业生活的典型特征。他们思想非常简单,很少思考,也不问未来,似乎就如那一条始终相伴的小溪一样,让生命的时光静静流淌。

作者在两节文字里,除了展示爷俩生活的单纯与安静之外,还写了他们心底的微微波澜。在极为隐秘处,写那一丝搅动的心思,这是沈从文的本事。他对于人的心底的探究,已经深入到了显微镜下的认知一般。正如人们赞誉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言:他把包法利夫人放在显微镜下,细细观察。沈从文对于爷爷与翠翠心里活动的描摹也极尽细微之能事。

(三)

传统小说,着意在讲故事,所以环境、人物、情节的三要素的解构方法还是有效的。而现代小说,淡化了情节,而表达对于现代生活的无意识状态,或者有叛逆精神。所以,意念、情绪、氛围变得非常重要。

就《边城》而言,这是一部带有淡雅氛围的作品,似乎兼具了传统和现代隐喻特征。我们在解读中具有两种思路:

一是,从三要素分析入手。

就环境而言,边城,还在边缘,一条小溪。这是僻远的地方,纯粹的自然生活形态。所以,这里的人文特征是自然的,纯粹的。远,静,而纯。这是环境的三个特点。

就人物而言,主要有两个:翠翠和爷爷。本书以一个女孩子长大的生活历练来徐徐展开一幅边鄙地区人民生活的图景。

他们的生活在简单的情节中演绎。从选文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故事展开:一个是爷爷与乡民;一个是爷爷与女儿;一个是爷爷与翠翠。前两者都是铺垫性的安排。重点铺陈的是爷爷与翠翠的关系与故事。

基本展开了两个阶段:第一,在翠翠自然成长的孩子阶段,她是完全融入自然环境里的,也很纯真。第二,在翠翠长大之后,慢慢了解了妈妈的生活,见识了外面世界的事物,而且开始关心爷爷。再有,是萌动了少女的心思。她慢慢变成一个不是非常纯粹的自然人了,社会的因素慢慢增加。当一个非常纯粹的人,慢慢社会化,这个变化你能扭转吗?你能屏蔽吗?这也是一个自然规律。于是她的心底世界慢慢觉醒了,不平静了。此文的趣味就在这个心底的美丽,那是一种情愫慢慢展开。诸如,对于爷爷的依赖,对于未来的憧憬,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还有懵懂的爱情呢?

这是一种特别的关切。在沈从文之前,我们的文学对于一个人的文化心理的展开,是缺少关注的,也是很少有写得那么真切的。

从现代小说阅读的角度看,这篇作品的隐喻意义,也可以构成探究的重要方面。这时阅读要跳出文本,从一定高度看待这个文本。《边城》可以持续流传,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有阅读价值,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边城。这个边城展开的维度不同:一是,以为边城是你的生活之外的大城,是你未来期待到达的地方;二是,以为边城是你的生活的大城之外的边鄙之地,是乡土生活的理想状态。

(四)

小说呈现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不可能以有限的一生,经历跨时空里所有人的生活。所以,小说便提供了我们可以观摩别人生活的一个途径。所以,读小说常常被看做照镜子。我们希望在小说里,找到那一个你。你需要从那一部小说里,读出你需要的东西,你希望的东西,甚至是复现了你的生活。

试想,在一部《边城》里,我们希望读出的是什么?我是来自大城市的,所以我关注的一所边城,很远,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那里的美,是我少年生活里存在的,是我的故乡的翻版。那里的爷爷与翠翠,不正是在我童年里,也经历过的吗?阅读《边城》我心里复活的是,关于那时的生活的回忆。或许,在一个学生阅读时,他没有的是我的乡村情节。在他眼里的边城,或许是一个与自己很远的地方,一个有一点朦胧的美丽。那里可以寻出的是一种浪漫主义情趣。你要找到生活里的那些趣味?

边城阅读的滋味在哪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在三点:风物美,在自然的描摹语句里,你可以读出画卷来,这是诗意的;人情美,在这里没有陌生人,即使做一个船客,都享受一份格外的照顾,烟与茶,输送出来的是一份真情;人心美,看看爷爷和翠翠,透视他们的心理,我们会发觉彼此惦念,原来是这样的美好。

文章侧重展示的是爷俩的内心里,存留的人性的美好。让你觉得富有人性美的展示是什么呢?自然流露,不做作,不强制,他们都是这么样的,因为太爱了,太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边城》与《八骏图》中城乡世界的对比,折射出沈从文的精神世界
每天一本书,解读宇宙间人类真实,本源的生存状态《边城》1
高考名著阅读《边城》
读沈从文边城
《边城》:“乡下人”沈从文隐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后的人生哀思
从沈从文《边城》看生命教育,正是中国孩子缺失的一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