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阅读经验的获取——与赵凤霞老师讨论
·关于阅读经验的获取——与赵凤霞老师讨论 
(2013-5-27 7:02:00)赵福楼

在《端午的鸭蛋教学寻“味”》一文后,赵凤霞老师问:一般老师教学只是告诉学生一个既定的通用的结论,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强调阅读出新?文本的阅读一定有共性认识,这是不可出新的。此外,即使教的是旧有知识可是学生常新,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学生所听闻到的课文解释一定是第一次,也是新鲜的。就此而论,教学即使选择教旧的课文解释,其实已经是出新了。这导致一个结论:没有必要在解读课文时刻意求新。

她希望我有回应。所以我选择了阅读经验的教学传播这个话题,做一点延展讨论,和赵老师交流。

北师大童庆炳先生以为文本意义至少有三层:基本意义、审美意义和哲学意义。基本意义,也是用语的字面意义,是作者表达的本意。就读者而言,他们在阅读中获得的共性认识,即阅读的聚焦点,就在这里。而审美意义和哲学意义则带有先验特征,与个人的阅读需求有关,也就意味着阅读在审美与哲学思考上,每个人的所得一定是不同的。

对于教学而言,着眼于获得共性认识,即以为这个基本意义是阅读的知识,教学直接指向这个知识的获取,则导致教师希望把这个结论告知给学生。或者,教师总以为有一个关于文本的解读是正确的,是最为贴近作者原意的,以为这才是阅读获取的最为真实的解读意义。此种情境里,我们往往偏执地认为,教师或教参的解读是最正确的,于是努力告诉学生你们偏离于教师或教参的认识一定是错误的。

我这么说,目的在于告知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教师以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文本里作者那个真实的表达找到,即教学别人阅读就是基于共性认识,形成认识上的趋同,从而激发内心的共鸣。这其实屏蔽了个性认知,没有考虑到在阅读活动里,每一个读者的个人阅历、经验、知识、需求等都深刻影响他被文本触发或唤醒的情感、认识等。

文本阅读还有个性认识的空间。之于审美意义和哲学意义,读者所得注定不同。

先说说审美意义的获得。基本意义获取,需要探寻作者说了什么。较多文本不需要借助教师帮助,学生初阅读就能穿透文本,抵达这个认识层次。而教师对于这样的文本还在进行所谓意义的告知,这样传达的结论是学生已有的。如此,阅读无法实现教学的增值效益。换句话说,我们交给学生的都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当前教学中存在肤浅化阅读,就源于教学的这个追求获得基本意义的定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本身不满足于在阅读中知道别人已知的东西,更不满足于交给学生认知阅读的共性经验。他需要依靠自己的学术修养,读出文本的审美意义。所谓审美意义就是在明确写了什么之后思考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语言特征与表达内涵之间一定有适合性。文本的深刻阅读需要一定的学术能力,在目前而言,一般学生的阅读难以到达,而很多教师也是欠缺的。由此,我们倡导教学启动之前教师需要研读文本读出滋味。所谓读出新意,其实是指的是,教师需要了解别人的阅读经验,而能超越他人,有独到的审美认识。

再说说哲学意义的获取。哲学是人生指导的学问。我们在文本阅读时,客观上是把她它作为了一面镜子,以此了解别人怎么生活怎么处事,有自己的评判,从而为自己入世和生活做好准备。我们要从文本里获得这样的一些生活启示。我们需要看到,作者的哲学思考有特定情境,而读者在另外的情境里,他的借鉴自然带有差异性。所以在阅读教学里需要分析两种意义,文本意义与现实意义。离开现实语境的阅读,与时代隔阂,与生活隔膜,与学生疏远显得无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需要读这篇文章,它给予我的最大启示是什么。所以阅读也是与时俱进的,而随着我们个体的阅读经验的增加,过去我们的阅读盲区,也会认知涉猎,从而产生新鲜的思考。阅读出新,是由阅读心理所决定的。教学不能在学生认知之外,给予他新鲜的,你说学生会感兴趣这样的阅读教学吗?

审美意义和哲学意义,与读者的个性思考有关,所以在阅读中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讨论和分享机制。即教师,或任你是谁,都不可能把一个固有经验告诉学生。我们需要把唯一性获取认知的阅读教学改变为,基于各个不同的认知而展开的讨论,甚至是争论。

我们不能把阅读目的定位在,知道文本写了什么,并在教学中采取由教师把结论告知学生的方式。阅读是基于多样阅读经验,在分享机制中,或共鸣或争论,从而把学生思想激活的一种行为。我想,阅读出新也是指阅读经验的丰富性,以及多元化的讨论。

过去,在阅读或教学中有一种简单化思维,就是以为在文本解读时,需要把文本里面的那个“真”,我们坚信那里面一定有一个“真实”存在,其他的理解便是错误的。在儒家经典阅读中,一些人注疏,或宣讲,讲究理解上的唯一性和统一化,这叫道统。我们坚信文本里客观存在一个共性的认知价值,并且把这个价值无限放大和刻意追求。如此在教学取向上,教师便以宣导者的面目出现,要把这个唯一正确的理解告知学生。这样的标准化思维,在教师变得麻木,自己阅读文本也缺乏动力,自然学生习惯于接受一个既定结论,不问为什么,也不交流不一样的理解。这种单一信息的获取经验的阅读,把师生都限定在极为狭隘的认知领域。

一个问题,一个现象,当你需要做出认知判断的时候,在你了解的信息越多,这就有助于你做出合理的判断。我们以为在认知中存在“愚昧”,更主要指的是认知中的偏狭。在偏狭的唯一认知环境里,大家墨守成规,习惯于接受一个解释,只有共性基础,虽然也是知识分子,可是也会存在“灯下黑”般的愚昧无知。

阅读教学,我们需要师生都走出认知偏狭的境地。关于文本的审美意义和哲学意义的集体讨论,分享各自经验,包括教师的阅读经验,最希望教师的经验是自己的,具有特殊性的,这就在课堂阅读交流环境里,给学生提出了若干可能的解释,这无疑是一场头脑风暴。这会给人洗脑的。新鲜的思想,即使有冲突,都在头脑里运行,这比单一认知,要具有学习价值。

如上解读也未必合理,在你——尊敬的赵老师,就当做头脑风暴吧。

  • 标签:阅读 经验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审美,让阅读教学更有魅力
    阅读:就是人文精神的滋润
    2023年第86篇:读文有思∣文本解读研究该往何处去?
    转帖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打开学生觉知的大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