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形具而神生”───试论诗歌鉴赏中”景语”赏析”的重要性
形具而神生
───试论诗歌鉴赏中景语赏析的重要性
    “形具而神生”,这是《荀子·天论》中的一句话,借此可以从哲学的高度透视多种艺术中“形”与“神”的本质关系。“神”是无形无象的,是内在的精神世界的东西,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外在的“形”,通过外在的“形”显露出来。这也就决定了任何一种艺术首先必须重视形象的塑造。艺术家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多种不同艺术形象的表现,而作为一个艺术鉴赏者也必须首先着眼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从这个“唯一的存在”中去感受、领悟蕴含于其中的“神”。
    诗歌也不例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诗歌这文学殿堂中的“精灵”,文学发展史上的“先锋”,更强调艺术形象的准确、精妙、生动、形象的表现。早在公元400多年前,钟嵘敏锐地指出永嘉以后的玄言诗“淡乎寡味”“理过其辞”“平典似道德论”,他提出的“滋味说”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中唐诗僧皎然进一步提出“诗情缘境发”“假象见意”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超以象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从而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意境说。在近体诗成熟并达到顶峰的唐代,诗人们都不遗余力地在诗作中创造五彩纷呈的艺术形象,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这里本人仅以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王维的部分代表诗作为例,简述一下赏析古典诗歌中的“景语”的重要性。
    苏轼曾说:“上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上川之秀美”放在前面先说,可见古人对自然山水美景的喜爱。
    王维在中国古代诗人中,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画家,明代董其昌更是把他奉为南宗画派的始祖,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他的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声情并茂,而且呈现出生动的可视形象。王维的画以《辋川图》最著名,因是壁画,早已不复存在,而同样反映他隐居辋川的诗作却流传了下来,让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他高超的绘景技艺。例如: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其六)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白石滩》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田园乐》一诗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绘。桃花、柳丝、莺啼都是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一“红”一“绿”的设色使景物鲜明怡目,“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杨柳依依”,景物宜人。“宿雨”,“朝烟”,不仅暗写“夜来风雨”,而且更渲染出桃花色泽的柔和可爱,柳丝姿态的袅娜迷人,简直就是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含”与“带”两个动词的运用,词义上有主动意,也使客观景物带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可谓绘形绘色,生动传神。而同为山水田园派的孟浩然也写过一首与本诗内容相同而意境却不用的《春晓》,可以比较两者的特点,体会王维高超的描绘手法以及首先“以景动人”的重要性。
     《辛夷坞》更是堪称一幅精美的绘画小品,“木末”指树杪,辛夷花的花苞打在每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其花瓣颜色近似荷花,所以诗中称“木末芙蓉花”,这是对辛夷花形态上的精确刻画。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春到人间,山中的一树树辛夷花欣然绽放,显示出一派迎春而发的蓬勃生机和生命力。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一树芳华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由先前的秀发转为零落,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这自然让人联想到《楚辞》的香草美人传统,诗句尽管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落寞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辛夷坞》全诗皆为景语,但同时不免带有寄托。这种淡淡的落寞感,虽没有直接说出来,却能在形象中得到暗示,这也正是诗人“传神”的高超之处。
     白石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这一首《白石滩》充分展现了王维诗中非常注重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一特点。诗中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前两句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月光的皎洁、明亮。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何以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水中生长的绿蒲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特别注意一个“绿”字,光线稍暗,不易分辨出绿色,而能见其绿,足见月光特别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而后两句,作者又给画面添上活动的人物,让画面充满生气,人物浣纱的活动同样暗示了月光的明亮,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表现出一种自然、纯真、朴实的美。这样的景能不动人吗?不细品这些景语,又让人如何去深味这其中的美呢?
    《鹿柴》一诗更体现了王维对自然景物细致敏锐的观察。前两句以有声反衬空寂,本已是“空山”,又言“不见人”更显得空廓虚无,“但闻”一句,却于一片杳无声息之中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有人语却不见人,这“人语响”似乎是破“空”,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全局的、长久的空寂,使境界顿出。后两句则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林深,必然幽暗,按理,写幽暗,应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而诗人却写一抹斜晖返射深林,照在青苔上,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丝光亮和暖意,而实际上相反,一味的幽暗反倒不易使人感觉到幽暗,而一缕阳光从密林间漏下,照在青苔上,与周围大片无边的幽暗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深林的幽暗。一般情况下,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人们都易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少有人注意。诗人王维正是以其超乎常人的观察力为我们展现了空山人语响和返景入深林的一刹那间特有的空寂、幽静的境界。要品味出如此境界也要求我们每一个鉴赏者对“景语”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山川之秀美”可以入景,“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也可以入景,“凡耳目之所接者”都可以入景。这里本人仅对王维诗中部分涉及自然山水的景语作了简要的赏析,当然,这并不代表诗歌中的景语仅至于此,只因山川之秀美最易被我们感受体会,但凡我们的感官能感觉的外物都可以被诗人们写入诗中,对于这些写入了诗中的艺术形象的分析,即“景语”的分析,是我们鉴赏一首诗歌作品应当引起重视,也必须予以重视的,诗人们正是通过这些“景语”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
    总之,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总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中学阶段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注重赏析诗歌中的各种景语。事实上,没有景语而只有情语的那些直抒胸臆的诗歌作品是不难领会的。所以,学生突破了景语赏析这一关,也就突破了诗歌鉴赏的瓶颈和难点。
[]:
①出自晋·钟嵘的《诗品》
②出自唐·皎然的《诗式》
③出自唐·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
④古人论及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时用到的概念不一,有的说“意象”;有的说“象”;有的又相对于“情”提出“景”。这里暂且用王国维先生“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中“景语”的概念吧,这既为大家熟知,也便于阐明“景”和“情”的联系。
⑤出自唐·陈子昂的《感遇》
⑥说到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的观察力,有一个故事可以佐证。据《图画见闻志》记载,庾敬休家有壁画《按乐图》,人皆不知其意,问王维,他说是霓裳羽衣第三迭第一拍的场面。好事者集乐工核对,一点不差。这也充分展现了王维精通音乐的一面。
作者EMAIL:ywch6579@yahoo.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课件】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意境赏析)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构境艺术
2019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1单元 1 王维诗四首%28共41张PPT%29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参考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