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结识真实的学生

结识真实的学生

华东师范大学 周彬

对教师有一个非常可人的称呼,那就是“孩儿王”,但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将重心放在“孩儿”上,而是放在了“王”上面,使得教师主要是想“王孩儿”,而不是真心实意做“孩儿王”。如果你是一位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相信那些关照你的老教师一定会提醒你,要对你的学生凶一点,否则以后你会管不住他们。可是,当你真正对学生凶了一以后,管得住学生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反到是学生因为你凶,他变得更凶。本来你的凶是装出来的,谁知学生的凶却是实实培养出来的。于是,你只好怪现在的学生太凶,实在是没有办法管;可你又是否想过,之所以学生这么凶,并不是他们本来就这么想,而是你那么凶的管理模式培养出来的呢?当然,教师也有自己的困惑,如果对学生不凶,又怎么管得住他们呢?

一、打开学生这个黑箱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王老师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从新学期开始,他就要做班主任了。其实王老师对这个班的同学并不陌生,作为这个班的数学老师已经有两年了;但正因为这两年数学教师的经历,让她觉得要管好这个班的学生不容易,不要说管好这个班了,就这两年自己的数学课堂都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看着王老师这么难受的样子,我忍不住问她,你为什么会怕学生呢,你年龄比他们大这么多,你知识也比他们丰富这么多,不管怎么说也是学生怕你,而不应该是你怕学生呀。王老师说,怕学生肯定是不会怕的,关键是怕学生不怕我,因为他们不怕我,我就没有办法去管他们。于是,整个暑假王老师都在想办法,如何在开学之初就要在同学面前树立威信,而形成威信的前提似乎就是让学生怕她,要在开学时就要震住学生。当王老师说完他的想法时,我不但理解了他的焦虑,更理解了为什么她的数学课堂会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教师要管得住学生,这是肯定的,如果连学生都管不住,那就不要谈教育学生了。可是,需要追问的是,对管理学生这个词来说,教师应该在“管理”上花功夫,还是应该在“学生”上花功夫呢?很明显王老师是在“管理”上花功夫,为了让学生以后会怕她,也为了以后能够真正地震住学生,就需要自己想一些管理的奇招出来,等到开学的时候一使用,学生就被自己“管理”好了。可是,真的有那种用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法吗?经常听班主任老师说自己是如何管好班级的,可把这些方法用到自己班级,有用的不多,没有用的到不少;也经常听科任老师介绍如何让课堂有序的,但这些方法往往是别人用起来有效,到自己这儿效果就不明显了。所以管理肯定是一门学问,但如果离开了对学生的了解,单独考虑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可能的结果并不是管理有效了,而是让学生对你的管理深恶痛绝。

没有学生也就不存在对学生的管理,因此管理学生的前提,是对作为管理对象的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虽然王老师以前当过这个班的科任教师,但毕竟对这个班的学生还不够熟悉,也正因为她对学生不够熟悉,所以她以前的数学课堂有点乱,所以她现在对于如何当这个班的班主任在思路上也比较乱。举一个非常不恰当的例子,当你射箭的时候,如果你的对象非常清晰时,你一定会一箭一箭瞄准了再射;如果你的对象是模糊的时候,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抓一把箭乱射;可是,越是乱射越是射不住你的对象,但却影射出了你内心的恐慌。当教师担心自己管不住学生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躲在自己办公室里想管理的办法,而是勇敢地走到教室里去接触和了解自己的学生,甚至是更主动地参与学生的活动。当你真正了解学生后,可能你会发现你考虑的那些管理举措要么是不恰当的,要么是没有必要的。

二、悦纳学生的真实表现

之所以老师们把课堂管理看得这么重,并不是因为课堂管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是因为大家深怕学生在没有管理的情况下破坏了课堂秩序,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可是,是不是有了课堂管理也就一定有了课堂秩序呢,是不是没有了课堂管理就一定导致课堂失序呢?尽管老师课堂管理的动机就是为维持课堂秩序,但很难说有了良好的动机,就会产生良好的结果,因为不适当的课堂管理反而有可能激发课堂秩序问题。没有课堂管理也不一定导致课堂失序,毕竟没有学生到学校读书的动机就是破坏课堂秩序。之所以把这两种情况拿来解释,就是想告诉老师,在你没有找到可行的课堂管理策略之前,不要急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采取行动,按兵不动可能比乱动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对学生没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哪怕是别人证明最有效的管理方法,都不一定能够取得预想中的管理效果。既然老师对学生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就意味着老师也不可能马上就可以提出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既然老师对于如何管理课堂还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那就不得不相信大多数学生的本性是善良的,是会与人合作的。在信任学生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全方位地观察,在没有管理约束的情况下,每位学生的本性是什么,哪些学生是属于性格外向的,哪些学生是需要激励的;整个班级的运转在哪些方面是值得以后保留和放大的,在哪些方面是需要今后优化甚至放弃的。在师生关系中,在老师没有足够胜算的情况下,保持沉默是最好的管理方法;在老师的沉默中,我们才可能看到学生最真实的表现;在学生最真实的表现面前,我们为他们提供的管理举措,我们为他们提供的教育教学,才是他们发展中最需要的,也是最切中他们发展障碍的地方。

在传统的管理思想中,都提倡教师要“新官上任三把火”,先把学生震住再说。可是,在彼此都还不了解的情况下,老师越是急着表明自己的管理态度和管理方法,越是证明自己的管理态度和管理方法是多么的武断。你根本就不认识这些学生,但你却形成了非常强硬的管理方法,在学生看来,自己就成了被教师监管的对象,自己也就成了教师追求教学业绩和管理政绩的对象。教师教育学生的水平,主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与态度,则是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师武断地管理学生,不但证明教师对待学生态度不好,还证明在以后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不是为了学,而是学为了教,因为一开始学生就已经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对此,很多教师会不服气,认为自己管理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难道放任自流就是最好的。

三、有了真实性才有针对性

“好心不得好报”这一句话常被用来批评受益者不对,接受了人家的恩惠,不但不给予回报,还往往对其心生抱怨。很有意思的是,做了好事的人掌握的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对这类人的抱怨而已,却很少看到做了好事的人反思自己行为的适当性。好心应得好报,这是人之本能;而好心不给好报,这是违背本能。所以当有人违背本能采取好心不给好报的行为时,肯定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个受惠的人是一个非常乐意于违背自己本能的人;另一是在受惠人看来,施惠人给予他的并不是一种恩惠,只是在施惠人看来是恩惠而已,之所以他会对受惠人心生抱怨,还有可能是因为施惠人不恰当的施惠行为对他带来了其他的伤害。两种可能性相对比,在概率上违背自已本能是很少的,而由于施惠人与受惠人立场不同,导致对什么是恩惠的定义不同的概率是很高的。因此,对于施惠人来说,充分了解受惠人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急于按照自己对受惠人的需求的理解来施惠可能更有意义。

一个班级总有几十位同学,而课堂中的老师只有一位,所以学生了解老师相对容易,而老师了解学生却比较困难。对课堂教学来讲,老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当然此处讲的备学生主要是指备学生的知识储备状态和学习可能性;对课堂管理来讲,老师并没有象上课时有教材为证,所以课堂管理最重要是备学生了。由于课堂管理是附属于课堂教学的,所以并不是当学生来到课堂就要开始管理,课堂一开始课堂教学就开始了;课堂教学开始了,老师对课堂,尤其是对课堂中的学生的观察就开始了,通过老师对学生以及学生群体全面的观察,才能够发现什么时候需要将课堂管理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什么时候需要将课堂管理单列出来。换句话讲,在课堂教学中,比判断如何进行课堂管理更重要的事,是判断是否需要课堂管理。

如果班级学生表现非常好,每个同学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学之间也能够相互帮助,那这种情况根本就不需要课堂管理,因为在老师没有实施课堂管理行为的时候,课堂管理的目的就已经实现了。如果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同学无心学习,甚至会时不时干扰其他主动学习的同学,那就意味着需要地这几个同学进行“管理”了。但管理的前提是要搞清楚为什么这几个同学无心学习,其后才是如何诊治他干扰其他主动学习同学的症状。如果没有搞清楚这几位同学为什么无心学习的情况下,就治住了他干扰其他同学的症状,就意味着这几位同学在蕴酿更具破坏性的活动。如果班上较多同学无心于学习,这时候课堂管理的重心就不是如何管理学生了,而是要如何管理“课堂”了,要看老师为学生提供的课堂是否是学生们喜欢的,是否能够被绝大多数同学所接受,甚至于是管理老师自己了,那就是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自己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是否能够被学生理解。

事实上,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不但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反而会恶化学生的违纪行为,甚至还会引导学生产生违纪行为。当班上只有几名同学无心学习时,如果老师就在班上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好,哪怕只是针对那几名同学,也只会产生老师所不期望的效果。对于那几名同学来说,其实老师不批评他也知道不好好学习是不对的,但由于老师并没有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障碍,所以虽然老师批评他们了,但他们还是做不到主动学习(往往老师还会因为自己批评过学生而学生没有改变更生气);对于那些好好学习的学生来讲,也会觉得老师为了少数几个同学而打破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而这是对自己好好学习的不尊重。所以,管理要有针对性,而针对性的前提要有真实性。要搞清楚管理的对象是谁,他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哪些是需要通过教育来解决的,哪些是要通过管理来解决的。如果将教育问题以管理方式来解决,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导致更多的管理问题;如果把管理问题通过教育方式来解决,那就成了迁就甚至纵容学生。比如在课堂上明明看到学生故意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并不是想办法去制止他,而是想事后通过教育他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对学生的迁就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节好课须五“精”
对课堂评价“真”与“实”的思考
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教学管理心得体会共5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四个案例
【教学随笔】体育课堂管理中组长的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