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善待学生的“无知”

善待学生的“无知”

周彬

当你很饿的时候,你往往饥不择食;可当你匆匆填饱肚子后,对满桌的美食就只能望洋兴叹了;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你才想起应该善待自己的饥饿感了。本来可以用自己空空的胃饱尝人间的美味,谁知在匆忙之间只是塞下了那些只是裹腹之物。同样的道理,我们却很难在教育过程中悟得出来。学生的无知与我们的饥饿感想类似,当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打量学生时,发现他们是那么的无知,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帮助学生囫囵吞枣式地学习学科知识。可是,当学生的“无知”被那些自己并没有理解的学科知识填满后,他也就不再有学习其它知识的兴趣与能力了;这些没有被学生理解的学科知识,既占领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空间,还消耗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一、“无知”蕴藏着更大的“有知”

刚生下来不久,牛犊就可以自由地行走,这是很让人羡慕的;而人要学会走路,没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是不大可能的了。将两者对比起来,就显现出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弱小与无能。但是假以时日,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弱小与无能反到显现出了他的巨大优势:牛犊因为迅速地掌握了四脚走路,从而习惯并依赖于四脚走路的方式;而人经过长期对行走的学习与操练,最终学会了两脚走路,让解放出来的双手去创造更多的智慧。动物比人类成熟得快,但动物的智商总是停留在两到三岁的年龄;人类比动物成熟得晚,但人类的智商总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如果我们努力让人的成熟像动物一样的快,可我们愿意让自己永远保持在两到三岁时的那种智力程度吗?

人与其它动物的幼年相比,它的弱小与无能远不只是表现在行走上。对婴儿来说,他没有任何能力保护自己,更别说为自己的生长创造条件了。可是,正是因为婴儿这般的“无能与无知”,才赋予了婴儿学习的欲望与空间。婴儿的学习完全是从零开始的,但这时的学习与学校教育完全不一样,婴儿的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与生长,所以这时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的动机也是明确的。当婴儿从语言与行为的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后,他也就喜欢上了学习,并养成了学习的习惯,而正是连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成就了人类的智慧与伟大;所以,原本让人觉得失落的婴儿的“无知与无能”,反到成了给予人类最大的奖赏。如果非得说人与动物在教育上有什么区别,并不在于人类会学习,而是人类对学习保有持续的兴趣;并不在于人类会教育,而是人类会对学生的成长给予更长远的眼光与更有计划性的安排。

当人饥饿时,虽然这是一种需要的匮乏,但这种匮乏却为美食预留了空间,如果我们急于消除这种饥饿感,可能会连对美食的兴趣也过早剔除了。因此,善待人的饥饿感,只有人有了一定的饥饿感,才有可能对美食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为品尝美食预留空间。同样的道理,对于婴儿的无知与无能,我们也不能过度地发挥成人的主动性,去过早地填补婴儿的无知,过度地开发婴儿的潜能;因为婴儿的无知与无能,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甚至在他还没有成为成人之前,并不是一种匮乏,而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他为自己将来的有知预留了发展空间。当开发这种教育资源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时,或者开发这种教育资源的时机还没到来时,对这种教育资源的开发其实就是对这种教育资源与教育空间最在的浪费。

二、教育从对“无知”的宽容起步

一个四岁孩子的无知和一个四十岁成人的无知,两者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前者的无知为未来的有知预留了成长空间,后者是把成长空间填满了仍然无知。作为成人,当我们饱尝了无知的代价之后,就急于把四岁孩子因为无知而预留的成长空间填满。可是,虽然孩子成长空间如果没有得到填充会表现为无知,可如果填充的东西本身没有价值,或者孩子自己理解不了填充进去的东西,哪怕这些东西成人认为非常有价值,孩子仍然会表现为无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为了避免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填充而显现出来的无知,却陷入了为其填充了无用的东西或者填充了他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而显现出来的无知之中。

在道义上,当我们在填补学生的无知时,是我们在帮助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可是,如果我们并不把学生的无知当作一种匮乏,而是当作一种成长的空间,当作学生走向成熟的教育资源,我们就没有足够的理由过早或者过晚地填补学生的无知了。如果过早地填充学生的成长空间,学生就不会为未来的成长预留空间了;如果过晚地填充学生的成长空间,学生就会在成长的路途上掉队了。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填补学生的无知,还在于要选择适当的时间,为学生填补适当的内容,没有适当的时间与适当的内容,我们就不是在填补学生的无知,而是在浪费学生由无知而为将来有知预留的空间。

过早地使填补学生的无知,虽然在教育伦理上不会遭到他人的谴责,但在教育结果上并没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反到是失败的例子却历历在目。古时的《伤仲永》,在孩提时就过早地开发与使用了他的诗赋能力,虽然他在童年时就写出了青年时代能够写出来的诗歌,可从他的一生来看,他的诗歌水平也就停留在青年时代,而常人还可以写出自己的成年与老年时代的诗歌来。说到今天,最让人难忘的,就是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盛极一时的少年班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应该属于那些十二、三岁就进入大学的天才们,可是当这些十二、三岁就享受人家十八、九岁智慧的“天才们”,往往到了四、五十岁,他们的智慧仍然停留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可常人到了四、五十岁却可以轻松地享受四、五十岁的智慧与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小孩都会像方仲永那般被如此极端地填补无知,也没有机会像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天才们那样,在自己十二、三岁时就展现出自己十八、九岁时的智慧。但越来越多的家长与教师却在有意无意地,希望尽快地填补学生的无知,让自己的孩子与学生尽早地走出无知的领域。因为在家长与教师的心目中,走出无知状态的学生似乎马上就走进了有知的世界。其实并非如此,如果家长与教师急着把原本应该处于无知状态的学生赶出无知状态,那学生的成长空间就会被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至少在学生自己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知识所填满。而这些知识并不见得可以让学生变得有知起来,但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那些原本可以让学生变得有知起来的真正的知识空间。因此,即使我们在恰当的时间填完了学生的成长空间,还得看我们向学生成长空间中填充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果这些东西本身没有价值,或者有价值但学生这个年龄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这个填充行为也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与其填充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还不如不要去填充,至少后者还让学生对知识有所向往,有所敬畏。

 

三、从无知到有知的教育之道

善待学生的无知,并不是说要漠视学生的无知,也不是说要急于消除学生的无知;教育要求我们既要有宽容学生无知的气度,还要有消除学生无知的智慧。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面对学生的无知时都充满焦虑,恨不得片刻之间把学生变成一个神童。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学生无知面前越是焦虑,表明我们缺少宽容学生无知的气度;如果在学生无知面前只是焦虑,我们更无法获得消除学生无知的智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鲁莽地“拔苗助长”之外,又还能采取什么有效的教育方法呢?可拔苗助长牺牲的只是青苗而已,又有谁愿意牺牲自己孩子或者自己学生的未来呢!

要宽容学生的无知,就得对学生的无知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学科教师,当我们苦口婆心地把课讲了几遍后,发现学生还是不会做题目,发现学生还是一脸茫然地望着你,可以想象这时教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相信这个时候不会有教师认为此时学生的无知是为了将来更大的有知!可是,如果你不这样认为,又怎么办呢?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判断学生是无知还是有知,而是要知道为什么这些学生会处在无知的状态。其实,如果我们不去追究学生为什么无知,就会因为学生无知而责怪学生;如果我们知道了学生为什么无知,相信责怪学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想着如何帮助学生的可能性反而会大大增加。

在课堂中宽容学生的无知,并不意味着纵容学生的无知。学生听不懂你讲的内容,不管是你还是你的学生,都不愿意面对这样的事实,可我们又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只不过接受事实的目的,并不是让这个事实得以延续,而是如何从这个事实起步,到以改变这个事实止步。当我们把教育的起点设置为学生的无知,那就可以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抱怨与责怪,从而把学生的有知确立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目标,毕竟学生上课的任务就是让自己听懂,而教师上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听懂,两者在目的上并没有冲突。

在课堂中善待学生的无知,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循序渐进。可问题在于,这个“序”是谁的序?课堂教学要遵循的顺序有很多种类,最重要的有教材的编排顺序与学生的学习进度,当教师以教材编排为序时,可以确保讲完所有的教学内容,但无法确保学生学完所有教学内容;当教师以学生学习进度为序时,无法保证教学内容都被讲完,但可以保证讲过的教学内容都被学生学完。从道理上看,前者是对教材负责,后者是对学生负责,似乎教师更应该选择后者,可事实上教师往往选择以教材为序而不是为学生学习进度为序呢?以学生学习进度为序是对教学过程负责,以教材安排为序是对教学结果负责:假设学生考差了,所有教学内容你都讲过了,那就不是你的责任,而是学生的责任了;尽管你讲的内容学生都接受了,可教材上的知识你还是没有讲完,此时学生考差了你就得承担责任了,而学生也可以借机推卸责任了。

所以,善待学生的无知,不但需要教师有宽容学生无知的度量,有改变学生无知的智慧,更需要有承担宽容学生无知的勇气与改变学生无知的责任感。现在的家长拼命花钱让孩子进好学校,拼命花钱让孩子补课,拼命花钱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估计没有几个家长想过这样的教育是否是拔苗助长,即使想过也仍然这么做,道理很简单,在于只要“拼命花钱”了,孩子以后就不会怪家长了。可惜的是,家长对改变孩子无知的责任,并不是用教育智慧来承担,而是用“拼命花钱”来承担;其实后者并不是承担责任,而是推卸责任。这与教师以教材编排为序而不为学生学习进度为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家长尚且用“拼命花钱”来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教师用以教材编排为序而非学生学习进度为序也就不足为奇了。

的确,要让孩子变得有知,肯定得花钱;可是,只是拼命花钱,有可能让孩子变得有知,也有可能让孩子越来越远离有知,这取决于家长是否在合适的时间,为孩子获得合适的教育花钱。如果时间不合适,或者为孩子提供了与之不相适合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但不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有知,反而让孩子越来越讨厌教育,并因此而耽误了让孩子变得有知的机会。与之相应,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教师肯定要为学生上课;可是,只是拼命的上课,并不一定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但肯定会让自己掌握越来越累。对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上课,而是上课的方式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上课的内容是否能够让学生理解;与之相反,只会让学生因为上课的枯燥与乏味而讨厌上课,会因为理解不了学科知识而讨厌学科知识,最终的结果并没有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是让学生讨厌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讨厌学习与学校,从而失去了让他们获得有知的机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周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周彬著《课堂密码》读书摘记
教师相应的文化素养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听周彬教授谈课堂教学结构与效率
深度| 什么是“掠夺式”教育?不正在天天上演吗?
观察、阅读和教育
教育教学名言百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