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聪明的脑瓜是用出来的

329号晚上九点半,广州出差回沪,在机场往家走的路上,忽然想起一事,于是拨通了徐师傅的电话。

徐师傅,一个靠打零工在上海谋生的中年农民,我时常找他做点杂活。

电话响了好一会儿,徐师傅才接起来,声音含含混混的,我忽然意识到,他休息得早,可能早已进入梦乡!忙问:你是不是已经睡下了?他说是的,我连连道歉,挂机。

忽然想:我接触过许多像徐师傅这样的体力劳动者,因工作辛苦,大都每晚八九点就入睡,早上六七点起床,常年睡眠充足,可是,他们的大脑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更加机敏聪慧。很多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人,到六七十岁时,思维的活跃度、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和接纳度,都已大大迟钝(我这样说绝无歧视体力劳动者和文盲之意,我的一些至亲好友也有同样的情况)。

看来,大脑的开发还是来自于读书和思考。

一个手不释卷的人,即便到耄耋之年,仍能思维活跃、文如泉涌。

最近一段时间,每晚睡前,我都在读孙犁的一套小书:《耕堂劫后十种》——非常袖珍的开本,每本十多万字,共十册。这十册书,全部是老先生63岁以后写的:有纪实体小说,有书信,有序跋,更多的是读书时顺手写在扉页或者书页空白处的感想。小说都很短,但绝不掩其精彩,常常寥寥数语,一个人物就活在眼前;顺手写下的感想更精短,有很多也是字字珠玑,令人拍案!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能够保持这样的创造活力,让人不由不慨叹阅读和写作对于生命年轻化的巨大作用。

人人皆知的大师季羡林更加突出:九十多年间著作一千多万字,八十到九十岁期间还写了一部过去从未涉猎过的《唐史》——煌煌80万字,对于一个如此老的老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奇迹!奇迹也来自于大师的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到了九十多岁,还有很多散文新作频频问世。

我们身边的例子也有——我非常敬仰的浙江绍兴的周一贯先生,而今也已七十多岁,著作一千多万字,依然勤奋耕耘,每年有几十篇文章问世——让人惊奇的是,周老师的语言丝毫没有老人文章的感觉,敏锐,鲜活,时尚,很多年轻老师不能及。周老师也是得益于不间断的阅读、写作、思考。

最近选了著名作家李国文的一篇文章作为第四期杂志的“卷首篇”,里面讲的一些事情和观点也很有意思——

“我记得凌叔华记辜鸿铭的文章中说,这位民国后还拖辫子的满清遗老,留洋归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密尔顿《失乐园》。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主张语文教学中的背诵,从做学生开始,背诵我们这个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彩篇章,这样持之以恒,不仅令构成一生享用不尽的文化财富——你要是能背诵出一百首唐诗,比一首也背不出来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而且据科学家研究,人脑,只是不大的部分被使用着,更多的部位实际是在闲置着的。因此,强记硬背,是增强激活开发脑细胞的再好也没有的手段。更何况古汉语的音节,言简意赅,古汉语的语法,短句多,长句少,复合句更少,是最适宜于记忆和朗诵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谈背诵有益的杂感,讲到这种古老的私塾教育,虽然其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于时代,落伍于生活,但是,私塾的强调背诵,即使在现代语文教育中,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大学问家。谁不是从这种学塾里读出来的呢?他们读的许多古籍,都是小时候一篇篇背出来而终身不忘的。

“我为一家出版社撰写《莎士比亚传》,在检阅大量资料时,发现这位文豪的童年,也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幼年的莎士比亚要在天不太亮的时候,就到学校坐在课桌前去,捧着“角书”(用磨薄了的角质物保护住的课本)念拉丁文,背拉丁文,也是用强迫记忆这一套。”(李国文的整篇文章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第四期卷首,敬请关注)

看来,正是这种强化的背诵、巨大的阅读量、广阔的阅读面,让大师们的脑瓜越来越聪明。——写下这句话,有些忐忑,感觉这个结论似乎毫无新意,有老调重弹之嫌。不过,读了大作家李国文下面的话,我忐忑的心又稍稍安宁了——

李国文说:古老的并非都是陈旧的,麦稻菽粟,发掘远古的墓葬就有发现,但是至今仍然离不了它,离了它就会饿肚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国文:要学古文,就得背,而且必须背得滚瓜烂熟
惯看秋月春风长江东逝水,大师陪读再品《三国演义》
一篇值得所有语文老师和教研员深思的文章
语文教师能力测试题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及解读
​【上清走笔134】行走在上清途中|杨 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