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风知别苦

 

                        春风知别苦

                         

大自然和人是相通的,李白的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就是写的这种物我一体的境界。诗人在诗中,常常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借自然景物,传达出某种情感。

例如送别,古人送客时多折柳赠别,表示挽留(“留”“柳”谐音)之意,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常想到杨柳,如王之涣的《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这首诗写御河两边的许多杨柳树枝都被送别的人攀折去了,表明离别的人很多,直接将送别与折杨柳联系在一起。李白有首《劳劳亭》诗也写到送别: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这首诗的后两句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折柳想到柳枝吐青要靠春风吹拂,把送别与春风这两种本来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了,想象很是新奇。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杨柳,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它深“知”离别之苦,不忍心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诗人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瑛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句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

再如下面的诗句:

    1)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

                          (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

    2)雁惜楚山晚,蝉知秦树秋。

                          (司空曙《题江陵临沙驿楼》)

1)句中的“捧”“吟”二字,(2)句中的“惜”“知”二字,分别赋予花、叶、雁、蝉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把自然景物人格化,显得别有情趣。这些诗眼的使用,虽然具有灵活性,但无随意性。野花挂露,才可言“捧”;山叶鸣风,故能成“吟”;大雁远征,因而“惜晚”;寒蝉凄切,故云“知秋”。诗人抓住这些事物与人的某一点相似来作比拟,使这些自然之物具有了人的情感,也使诗人的情感得以委婉含蓄地表达,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风“知”别苦
《劳劳亭》李白唐诗鉴赏
李白《劳劳亭》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下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
通俗的李白,含蓄的折柳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