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

    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王崧舟执教纳兰性德《长相思》,课后由吴琳主持、王崧舟、汪潮、李振村与一千多参会老师互动点评。现将王崧舟、李振村、吴琳的对话摘发如下——

    吴琳:刚刚欣赏了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我想起一位网友曾经这样评价他的课:听王老师的课,你会有这么一种感叹:你仿佛走进了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课堂上,你唯一能做的便是跟随着他的语言、态势一路往前,你没法去分析这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或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还是思想道德的浸润?但是,课后回顾,你又会啧啧称奇,这如奔马驰骋一气呵成的课堂上,语文人文训练浑如一体,课的痕迹如羚羊挂角,无踪可觅。
  那么,专家又是怎么看的呢?我想在讨论之前,请二位专家谈一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汪潮:王崧舟老师的课、他本人的素养和他这堂课的设计,像诗,如画,诗情画意,诗意盎然。

    李振村刚刚我坐在台上听课,当王老师宣布下课的时候,我还呆呆地、傻傻地坐在那里。(众笑)短短的五十分钟时间,王崧舟已经成为一个忧思满怀的诗人,他在风雪弥漫的征程中疲惫地跋涉着,他在夜深千丈灯的营帐中低低地吟唱……此时此刻,时间空间都已经消失了,我仿佛感觉到王崧舟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就是王崧舟,我已经很难分辨。(笑声、掌声)

  吴琳:各位专家,我们现场听课的老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方法层面的东西。我刚收到一条短信,是手机尾号为4653的朋友发来的。他说:肖绍国老师的课情感充沛,课件精美,音乐与情感相容。他的语言、情感与激情和王崧舟老师相似,他们是师徒吗?
  王崧舟:肖绍国老师与我的关系比较复杂、微妙,似师徒,非师徒。白石老人告诫他的弟子:似我者死,学我者生。肖老师是似我,还是学我,我觉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他本人。他要似我,那是他的权利,他要学我,那是他的智慧。在权利和智慧之间,我希望他选择智慧。(掌声)
  吴琳:手机尾号是8535的朋友:在学生没有读通全文的情况下,教师一厢情愿地追求诗意,缺乏对课文整体的感知与把握,导致学生学起来生涩被动。不知授课教师如何理解?
  手机尾号是1114的朋友:教师的情感怎样把握才是最佳,调动学生情感是否必需教师整节课的过于充沛的情感?

  王崧舟:这两位老师谈得非常有见地。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诗意语文这层美丽的外衣剥开来,我个人认为,还是涉及到对课文本身的理解和操作问题。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课本身有它的节奏,任何课,只要存在,就有它的节奏。而诗意语文可能还会更多地关注这种节奏,尽管刚才汪教授讲了这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节奏,是一种有规律性的变化。刚才那位老师讲的,如果这节课始终激情澎湃,始终诗意盎然,那就没有节奏,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所追求的,是潮起潮落,是花开花谢,要求我们在一堂课中,在情感节奏的处理上面,有张弛,有刚柔,有起伏,有变化。主观上是这样,但客观的表现可能不尽如人意,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恰恰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才情,去超越它,去弥补它,去跨过它的。所以,诗意语文的面前,始终有一层又一层的山,有一层又一层的水,让我们身向榆关那畔行啊!(众笑,掌声)

  吴琳:我这里刚刚收到一条手机短信,这位手机尾号是8321的朋友谈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说:我们注意到王老师及其徒弟所选的课文均极具诗意,如何将诸如《为人民服务》之类的文章也上得有诗意,我们很是期待。(笑声、热烈的掌声)

    李振村: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众笑)如果说诗意语文只能上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只能在小木笛那幽咽的悲惨的音乐声中来上,那诗意语文就太狭窄了。如果诗意语文面向的是整个大语文,面向的是孩子们全面的素质的发展,那么,《为人民服务》我们就没有办法回避。《为人民服务》能不能上出诗意来?我认为完全能!
  首先,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语文的诗意究竟是什么。理解这个问题,先要理解语文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语文是浓缩的情感。语文是情感的反映,所有的语文如果脱离了情感,就没有办法存在,它是人类的情感、情绪一种语言文字化的反映。
  其次,语文是一种生活。生活化是语文最大的特点,所以有位哲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雨果讲过:比大地更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想,与人的心灵同样辽阔的是语文,因为语文要反映人的心灵世界。
  第三点,语文是自然天成的,是朴朴素素的。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一天到晚摆宴席,我们要吃家常便饭,要呼吸空气,要晒阳光,我们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既然生活如此,等同于生活的语文也应如此,是自然的,是质朴的,是天然的,是纯真的。
  比如说,沙漠中立着一棵小树,这棵小树在沙漠中自由自在地生长着,我们远远地看上去,真有诗意。但如果你把小树挖过来,经过精心地修剪,放在一个花盆里,摆在我们的房间里、教室里,它还有诗意吗?没有了。因为它失去了自然的美。就像这桌上摆着的这盆花,脱离了大自然,也就没有了诗意的美。(众笑)
  那么,只要你的课体现了这几个特点,你的语文就是诗意的语文。你可以不等同于王氏诗意语文,但你可以是李氏诗意语文、刘氏诗意语文,甚至你起个另外的名字,都可以。而关键是你不能脱离语文的本质。
  那么,《为人民服务》到底能不能上出诗意,我认为能。我们都知道诗,诗是表达情感的,是诗情画意的,是非常动人的。唐诗以抒情见长,到了宋代,宋诗就以说理见长。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在说一个哲学道理,可见,用诗这样一种完全形象的东西,也可以揭示道理。再如:半庙方塘一鉴开,云影天光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也是在揭示人生道理,做学问和读书的道理,也同样可以用诗来表达。《为人民服务》的美,在于它的语言,在于它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逻辑鲜明之美,说理透彻之美,如果老师们能把这样一种语言内在的美表达出来,你的语文同样是诗意语文。
  我还要说,如果我们的诗意语文,包括王大师在内(指王崧舟),只能借助于音乐,借助于画面,借助于多媒体,借助于紧皱的双眉,借助于凝重的面色,借助于低沉的朗诵,如果脱离了这些,我们的诗意语文就没有办法展现,诗意语文这棵树就长不大。(笑声、掌声)
  我还要说一句话,如果说,我们没有多媒体,我们没有这一切外在的附加的东西,能不能上出诗意盎然的语文课?王崧舟老师绝对能够上出来。他今天的语文课之所以成功,我想有几个因素,这几个因素是很多老师学不来的。
  第一,是王老师的书卷气。你看,他一举手一投足,文质彬彬,气质儒雅,书生模样,他给孩子一种天然的强烈的诗意的感染。(笑声)作为一个老师,你不读书,不看报,孩子背一句什么诗你也不知道,去搞什么诗意语文,那是不可能的。
  第二,是王老师的诵读基本功。他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着他精心选择的音乐——那音乐的选择也反映着老师的综合艺术素养,那音乐与诗的意境是那么贴近,这时,他开始朗诵,他让学生闭上眼睛,我也闭上眼睛,在那种特殊韵味的音乐里,我用心聆听着王老师的朗诵,我真的差点流下眼泪。你没有这样的朗诵的功夫,就不要硬去搞什么诗意语文。
  第三,是他的课堂控制能力。你看他不急不躁,从容优雅,跟孩子那么有亲和力,不时弯下他的身子,那么微笑着来问学生,那种亲和力让孩子一点都不感到紧张。在他的课上,不是那种教师大段独白,自我表现,而学生无动于衷。从字该怎么读,读一读,再读一读,从读一个字开始,从一个词开始,从几句诗的朗诵开始,一直到最后让孩子写一写,这些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老师们感受到了吗?我们只感受到诗意,孰不知王老师已经暗度陈仓,已经让孩子们在盎然的诗意当中,在深深的动情当中,悄悄地训练了语文的基本功,读了,写了,说了,讲了。
  第四,是他的语言表达艺术。你们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像这样精彩的,诗一样的语言,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俯拾皆是,比比皆是,脱口而出,那么轻松,那么自然,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教育,本身就是诗。
  只有我们先练好内功,练好朗诵的功夫,练好课堂的控制能力,练好语言的表达等等,我们才能得到诗意语文的精髓。
  刚才有位老师给主持人发来短信,说王老师一堂课上了50分钟,问我们平时能不能这样上课?我说:肯定不能。那么,王老师为什么可以这样上?为了充分展示他的教学思路,这样做无可厚非。现在的问题是,40分钟和50分钟,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老师们听公开课,重要的是学他的一些教学思想,他对教材的理解,他对课堂的驾驭,而不是在那里斤斤计较你为什么可以上50分钟,难道因为你是大师,你就有特权吗?(众笑)你如果计较于这些东西,你就学不到东西了。看公开课,我们要看精髓,看本质,不要看一些皮毛的、技巧性的东西。况且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我们是学不来的。王崧舟只属于王崧舟,风格即人,我发现,诗意语文到了别的实践者身上,都走味儿,都变样,只有王崧舟上,最本色。(笑声、掌声)

  吴琳:李主编的发言其实也告诉我们,在诗意语文的背后,是一个语文教师全部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底蕴的支撑。
  我们非常赞同李主编所讲的,但老师们依然有这样一种担心:王老师的课感情浓烈,他的很多导语、评价语都极富感染力,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但这些浓烈的感情和华丽的语言是否也会让学生望尘莫及?教师对文本的提升,是否会走向一种优美的灌输?
  这里刚刚收到一条手机短信,是9608发过来的,他说:我是一位刚刚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想请教一个问题。现在的新课标不是说老师不能在课堂上说太多的话吗?可感觉今天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比学生多很多。这怎么理解?
  王崧舟:新课程的课堂,老师不能多说话,这是谁规定的?(众笑)至少我没听说过。我认为,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有个很大的区别,有句顺口溜说:数学课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课模模糊糊一大片。(众笑)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数学课是一种快活儿,语文课是一种慢活儿。学语文像煮汤,要用温火慢慢地煨,那味儿才能出来。换句话来说,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是一种感染的过程,一种熏陶的过程,一种耳濡目染的过程,一种虚心涵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有大文本的概念,要有大课程的理念。我以为,语文老师自己也应该成为一门课程,当你有这样的自信,你能面对你的孩子说:你想学听吗?跟我来!你想学说吗?跟我来!你想学写吗?跟我来!你想学读吗?跟我来!你敢拍着胸脯对学生说:语文就是我,我就是语文。那么,你的这班学生在你这本活的语文课程的影响、熏陶、感染之下,想不好都困难!(众笑)
  有的老师说,课堂上教师的语言究竟应该怎么样,当然,这里面有一种感觉和价值的偏好,有的人语言风格比较平实、平淡、真淳,比如于永正先生,他的话语风格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他的一种语言风格,他的一种感觉偏好。我的语言追求的是一种感染力,一种具有诗意情味儿的,具有节奏感的,具有穿透力的话语风格。这是我的感觉偏好。我觉得风格、感觉偏好,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不存在谁高谁下的问题,我们应该允许各种风格,各种偏好的存在,因为从语文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载体,诗意也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载体。所以,他有权选择那样的风格,我也有权选择这样的风格。我可以做出我对语文的理解,他也可以做出他对语文的理解,我以为,只有这样,语文才有可能迎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好局面。
   
在这样一种局面之下,我们的孩子接受着各种不同话语的风格,不同话语的熏陶、感染,那么,他所获得的语言的养料就会比较富足,这样的环境下面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语文感觉可能会更丰富,他的语文热情可能会更高涨,反过来,他的言语生命,他的诗意人生也会更加精彩。(掌声)

    (未完待续,感谢吴琳老师的精心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名师课堂I 王崧舟老师《长相思》
第97涂:掬水月在手
【幸福教师】牧养语言,牧养生命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
诗意化语文教学,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纳兰性德《长相思》
向王崧舟老师学些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