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林学步》之十一.七言律绝(上、下)


 
《诗林学步》卷十一.七言律绝(上)       作者:象皮

  武昌驿中
  
  惊眠骤起客愁新,得趣蚊虫肆虐频。
  逆旅人生悲旧况,清风树影月如银。
   ——于1998年8月
 
  七言的绝句,差不多都是合律的,类似五言古绝的七言古绝好像没多大市场(也有些仄韵的七绝,多数也是有律的,可以看作仄韵律绝,相对于五言古绝那样非常古风化的七言古绝很少)。所以我们说七言绝句一般就是指七言律绝。
  我学诗的经历就是先从七言绝句开始的,早年因为上手快,很喜欢写七绝,也写了不少(多数写得很差,就扔掉了),后来的兴趣就转到了七律上了,基本上提笔写诗就是写七律。现在写的七绝多数是在下面几个情况下写出来的:一是有诗兴随口吟出的(类似于口占一绝的概念);二是朋友间的赠答游戏(总归是游戏之作嘛,偷点懒好了);三是有诗兴而怎么也写不成七律的(怎么写都写不出八句了,干脆浓缩吧,我的诗集中多数绝句就是这么来的)。认认真真打定了主意说要写篇七绝的情况就很少(不像七律、词、古风,多数都是早有打算),可见我对七绝创作态度之不认真了。
  上面引的这首诗就是我从一首七律中改出来的绝句。1998年夏(正是洪水滔滔之时),我到武昌采访制作一个节目,那时正是我心情极度苦闷的时候,晚间蚊虫叮咬,搅破梦中的胡思乱想。所以提笔写下了八句话:
 
  惊眠骤起客愁新,得趣蚊虫肆虐频。
  坎坷三秋悲旧事,流离半夏忆前因。
  红颜有罪曾思我,逆旅无心久作宾。
  问景推窗何限恨,清风树影月如银。
 
  当时写出来后自己还算满意,但后来我编自己诗集的时候,认为自己的颈联写得实在不当(红颜本无罪,有罪的是自己头脑太简单),这样的“人格”不应该是我的。所以我打算修改,但无论如何,找不到当时的感觉了。所以我干脆把它改成上面那样的七绝。虽然容量减少了,但起码保持住了当时的心情,不用改得面目全非了。
  下面结合作品学习一下七绝的几种格式写法。
  (1)
  
  赴三峡途中遇雨,口占一绝
  
  邀风云雾绕山藏,随雨清新扑面凉。
  最是驱车登顶处,群峰流翠入江黄。
   ——三江有月《临窗看景》
 
  这是一首平起首句入韵的七绝。具体格式如下:◎○⊙●●○△,⊙●○○●●△。⊙●◎○○●●,◎○⊙●●○△。七言律句其实是五言句式的增长,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和首节拍平仄相反的两个字即构成了七言律句,新加上的两个字中首字平仄不拘,从第三个字以后的平仄就完全等同于五言律句了。这个格式我们就可以看成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韵的五绝每句话前面都多加了两字。七言近体诗以首句入韵为正格,这个道理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重复了。因为七言多了两个字,不但使全句容量大了许多,而且句式上也增加了起伏波折,所以更加适合表达我们丰富的感情。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这也就是三江有月写七绝时所追求的风格。三江有月的诗句多数都是很平和的,少了很多雕饰,他的为人心态也是如此。他的七绝虽然多数不很精致,但很有嚼头。这首诗就是这样一个特点。
  看过标题,我们知道这是“口占”出来的一绝,可以说是发自于随心的东东(这种由内心自然抒发出来的东东也许就是写绝句的最高境界吧)。光看前面三句,这首诗就很平常,没什么境界。但有了第四句,这首诗的境界就全出来了。前面第一句点出一个“藏”字,云雾环绕,盘山而行,这里就蓄出一个“渴望开阔”的期盼来。第二句点出一个“凉”字(请注意那个“随”字,这是老三江写诗的招牌字)久坐车中,心中不免烦躁。这里小雨突至,一种清新气息扑面而来,自然爽快了许多。此处情绪调动起来了,到了一个小小的高峰。第三句点出“登顶”二字,自然就已经把全篇情绪带到了最高处。这里可以说是水库已经蓄满,可以到了开闸放水的地步了。最后这一句既道出站在高处远望时的眼中之景,又暗中表达了一种自然放松的心情,是一种开阔的境界,这种登顶前的疲劳感觉一扫而光。这里仔细读一下,我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内涵在里面。这里面的“入江黄”其实还有着一种小小的讽刺和忧虑在里头。峰头上的流翠到了江中就成了黄色的东东,实在是未免有些可笑而又可悲,然而这就是环境破坏的实景。“群峰流翠入江黄”这样短短的一句话里竟然在“状物”“抒情”之外还多增添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课题,实在是三江有月本人吟出来时也没想到的吧。三江有月曾经问过我对他的诗集中的哪首印象最深,我的回复是这一首诗的这一句话,看起来这个回答显然是出乎老三江的意外了(老三江一定好失落)。呵呵。
  (2)
  
  春柳
  
  小路村头叶未青,正将长黛巧描成。
  眼中万缕东风意,寄语黄鹂莫作声。
   ——曹燕河《抛镜集》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韵的七绝。具体格式如下:⊙●○○●●△,◎○⊙●●○△。◎○⊙●○○●,⊙●○○●●△。实际上就是一首平起首句入韵的五绝每句前面多加了两个字。这是燕河16岁时写出来的作品。正因为那时年纪小,所以写出来的东东往往更容易带有年轻人的灵气,也就不容易有成长后常见的那种“理性修饰”(所以我主张学诗越早越好,不要到了极度“理性”的时候再来学诗,否则就已经丧失了很多“灵性”和染上了许多“伪饰”)。自然的就是美的,但这并不是说“原始”的也就成了美,没有韵律的“自然”就是原始。我们学诗一般要走过“原始”——“雕饰”——“自然”这样一个过程。有的人学的很快,很快就能完成这三个阶段,而有的人却始终迈不过“雕饰”这个阶段,这就是才气高下的差别。这里的三个阶段并不一定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出现的,只能说是在他的这一阶段作品的整体倾向,很多天分高的人往往在创作“原始”阶段就也能写出了很“自然”的东西了(这种人我称之为写诗的“天才”)。我曾经研究过燕河的《抛镜集》,这是一个编年体的集子,所以很容易看出了她学诗成长的脉络。在早期她的作品中就时常会有些“原始”的作品出现,但好在她是有才气的,所以就也能在这些“原始”的作业中发现一些“自然”的东东。这一首就是如此。
  先看首句,“小路村头叶未青”平淡中有韵味,符合上面说的“眼前景、口头语”的标准。下面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以叶比作眉,把自然造物者拟人化,这样就有一个强烈的主观观察色彩。从上一句的“无我”就过渡到后面的“有我”。这种方法也是写诗中常用招法之一,往往能造出天然的情趣。第三句直接点出“眼中”,道出“我”来,把发现“万缕东风意”的欣喜之情表露出来,这种热爱“春天”的强烈感觉油然而生。这里还蓄了一下势,因为这样一句话是没有说完的一句话,很自然就要有下面的话接上才完整。但前面三句一路顺接而下,基本上没有什么波澜。所以能不能收好最后一句话就是全诗的关键。这里“寄语黄鹂莫作声”就结的很有神韵。为什么要“黄鹂莫作声”呢?我们自然就能想到黄庭坚的《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原来黄鹂是啼走春天的象征。所以我们当然要“黄鹂莫作声”了。这里就巧妙表达了一个“珍惜春天”的心情。这里从前面的“早春”一下子联想到了“莫让春天流逝”,全诗就一下子有了跨度,有了波澜。燕河早期作品很多都有像这首诗所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朝气,和现在燕河写出来的“过尽残生惟底事,小舟轻楫五湖中”(《对月自拟》)比较起来,我就不能不说一声“青春真好”啊。这里还有一个“衬韵”的问题。我们知道“青”字是九青韵,下面的“成”“声”都是八庚韵,我们用平水韵作近体诗的人一般是严格按照韵部划分来用韵的,这叫做“不出韵”(为标准统一,方便学习,除个别另有注明的外,我这篇《诗林学步》中引用的所有诗篇全部以平水韵为标准)。但古人也有一个习惯,就是在首句入韵上可以放宽些标准,可以采用“邻韵”(关于邻韵的概念,我的感觉是和词韵归并的那些大同小异),这叫做“衬韵”。这是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以不入韵的,所以就是用韵了也不用要求那么严格。宋代以后诗人作诗多常用衬韵,已经成了风气。大家真是想到了入邻韵的好句子,不妨就试试看能否把它放到首句上。当然如果我们用新韵作诗就可以全不管这些了。

  

  《诗林学步》卷十一.七言律绝(下)       作者:象皮
 
  (3)
  
  子夜听雨
  
  临窗恰可听时雨,声近人幽最动情。
  作客长安将历岁,只唯今夜似盐城。
   ——胡马《胡马集》
 
  这是一首平起首句不入韵的七绝。具体格式如下:◎○⊙●○○●,⊙●○○●●△。⊙●◎○○●●,◎○⊙●●○△。光看每句话的后五个字就是一首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五绝。首句不入韵的七绝是偏格,通常写的人就少了。为了方便,这个格式和下面的格式我都从《胡马集》里各选一首为例作一下讲解。胡马,真名叫徐晋如,盐城人,所以自称江北徐晋如。他是清华北大(清华的中文系本科认为教不了他把他送到了北大中文系,这也算是两校的一个特例了)联合培养出来的“畸人”(他自己又称自己是“零余”)。有人说他生下来就是为“诗”活着的,这话不完全对,我的理解是他生下来是为“诗色”二字活着(很惭愧胡马好像把我当成了知己的感觉)。这个人很狂,自认为自己是“本世纪中国十大诗人之一”。我不知道他是写诗用功过度还是别的什么高深的原因(胡马坚持认为自己肾功强健),反正年纪轻轻的他是一头霜发。我见他的时候他没穿那身对襟大袄的行头,很是遗憾了一把。不过听他唱的几嗓子青衣昆曲(此人专学旦角),倒真是很有些味道。他先前主持过搜狐的诗歌版,不过他的领导很无方,把精力全放到了“泡妞大业”上了,所以坛子不怎么景气,后来也就自动下课。他其实并不热衷于上网贴诗,曾经有一阵子为中华诗词“邪”会建网站到处拉人手才到诗坛子里转了转,可能是诗坛子里的MM太少了吧(再加上他得出的“才女多丑”理论),所以没怎么继续玩下去(他一再向我声明他对男人绝无兴趣)。他有《胡马集》五卷,是我见到的个人专集中最大的一部了。数量多容易,但质量也好就不容易了,这些作品差不多挂到网上都可以“笑傲”一阵子了(当然不都是精品),可以说他绝对是一个高质量的“造诗机器”。这里介绍他这么多是因为这个人应该值得大家关注一下(也许未来一些年里我们会经常在传媒上见到这个人的名字)。
  这里转入正题,谈谈这首诗的风格。起句的味道就在那个“恰”字上。“听雨”就“听雨”罢了,和“临窗”有什么关系?这里一个“恰”字就有了一种埋怨的味道在内。我们写诗有“无理成趣”的说法,这里就是。第二句点出“人幽”,说明“动情”的原因。第三句道出“作客”和“历岁”,把那前面那无理埋怨的原因彻底点明。这里“历岁”不是快过年了,是指作客快满一年了(这首诗后面有写作时间,是1995年6月,正是胡马大一快放暑假那年)。最后一句点出家乡盐城。以长安(实际上是指京城,这是诗人惯用手法)和盐城的两地空间作结束,使全诗的时空感加大。这里还有一个小的伎俩,就是“只唯今夜”用的很可疑。实际上一年中下雨的日子多了,京城和盐城根本也没什么可似的,只不过因为京城今夜的雨而想到了盐城昨日的人所以产生了“似”的幻觉。所以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无奈今夜不是盐城的夜”。这种招法我想不出别的名目,就算是“乾坤大挪移”吧。反正是“正话反说”。这样诗的境界就有了曲折。一首好诗之所以好,就是因为那里面肯定有好的招法。绝句很小,只要有“一招鲜”的,就能“吃遍天”了。
  (4)
  
  夜雨寄西
  
  枕畔余温香未逝,梦边密雨送愁来。
  西楼可有人欹侧,慰我寒宵忆玉钗。
   ——胡马《胡马集》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七绝。具体格式如下:⊙●◎○○●●,◎○⊙●●○△。◎○⊙●○○●,⊙●○○●●△。同样光看每句话的后面五个字就是一首平起首句不入韵的五绝。同样这首诗是胡马1995年的作品,不过这时他已经大二开学了(10月份),这个“寄西”我的理解是西边的女生楼(没去过清华,有清华的朋友可以指证一下是否正确)。同样是夜雨,不过显然是刚从家里回来不久,这里胡马就不思乡了,而转到了“关雎”上了。第一句是写实,说明睡醒未久。这个“香”字可疑(校园里的大老爷们是无论如何不香的。只要脚上没异味就足可以自豪了。莫非是……哇!清华的MM不要太开放唔)第二句点出“梦”,这是全篇关键。“密雨”是惊醒原因。“送愁”说明这是一个好梦,好梦被惊醒了才会“愁”。联想到前面的可疑的“香”字,就知道这是一个“春梦”。前面的疑团解开,原来清华校风还正常(不要胡思乱想)。第三句破题,说出“西楼”,点明“寄”的对象。这种“从这里遥想到对方的情况”“由己及彼”的笔法简直就是一个套路,我都数不清在多少首诗里面见过了,这叫“情发两地”(大家以后写情诗少不得要学会这个套路)。最后一个“玉钗”应该是什么“信物”之类的东东(现代女孩肯定不戴那个了,估计顶多是个头发卡子一类的东东。要不就是胡马看多了《倩女幽魂》,梦里乱作出来的故事情节,反正这个玉钗不管是梦里还是实际生活中都应该是送到了胡马手里才对,否则这个“忆”字就没道理了)。这样,我们就能够隐约知道了很多故事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风流才子”胡马曾在大二时追求过一个“西楼”的MM,估计这位MM并不怎么高看胡马。送给他的东西,胡马还要担心她是否还能记得住。以我了解胡马的自负来看,可想而知那位MM肯定是不一般的人物了。这首诗能在很短的篇幅里,交待出这么多实质性的内容,这种剪裁手法还是很高明的。
  
  绝句(五七言都包括)篇幅短小,开端一定不要迂回曲折,随意铺排,而应该直入本题。从靠近主旨的那一步入手,平平道来,从容承接。“起承转合”基本上都有章法。一般说来,后两句比前两句重要,第三句尤其重要,要转出新境界来。第四句要结出神韵。手法上无外乎三种:一是以理结。二是以情结。三是以景结。不管哪种,一定要站在前两句的境界之上才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讲座
【新月诗社】上刊优秀古诗词第 140 期
【诗艺花苑】还看今朝 | 春风普惠土家寨,黄鹂婉鸣处处春(诗十三首)
七绝与七律有哪些区别?
(2)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格律诗词创作与鉴赏中易被忽略的要点——黄胤然论诗词的大平仄(大阴阳)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