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罗天涛:我上《绿》的全过程

《绿》是我09年参加苏州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比赛获得一等奖的案例,09年11月份的时候先后到相城区东桥中学和园区七中上过。我说说关于此课的备课的全过程,

我记得组委会是提前一个多星期公布的课文。说实话,这之前我对《绿》这一课没有多少研究。当时,拿到课文我就反复的读,希望能够找到一点感觉。读一遍,没感觉;读两遍,没感觉;读五遍,还是没感觉;读八遍,仍旧没感觉;读十遍,始终没感觉……这下我慌神了,一般的文章我读上五六遍,总能找点感觉,可是都读了二十遍了,眼睛都读绿了,感觉在哪里呢?没有啊。时间急迫,这可怎么办?我焦虑啊,我紧张啊,我痛苦啊。教案设计没有头绪,白板制作更是一无所知。我告诉大家,参加白板比赛的初衷就是为了弄清这个白板到底为何物,在此之前,我连怎么进入程序怎么打开文档都还搞不清楚,谈何制作?比赛头天,到了参赛学校参加预备会议,要求将白板课件拷到比赛用的电脑上,我还没有制作好呢。我心里唯一有底的是我还认识一个白板公司的技术员,头天晚上让他过来帮我做课件,他很热情,风尘仆仆赶过来了。我这高兴啊,心想我将设计意图和希望达到的效果告诉他,不就行了?本来指望由他全权操刀,没有想到,他一来,就说,我做不了,要你自己来做,如果技术上有不懂的你可以问我。什么?不懂的问你!可我全不懂啊!怎么打开,怎么进入?怎么翻页?怎么插入音频?怎么覆盖文字?老兄,时间紧迫,马上就要比赛了,你让我做,我要做到什么时候?老兄说我确实也没有亲自做过课件,只是见过而已。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了。谢天谢地,做下来才发现与PPT还有不少相通之处,这样花了两个小时基本给做好了。结果比赛结束之后,一直在下面听课的傅老师对我说,今天听了这么多课,发现你的白板技术运用是最自然最熟练的一个。我的这个心里乐啊,得意啊。那么多的选手,大都参加过电教馆的白板培训,而且是一二三四五期,期期都有白板课件设计比赛,我算什么呢?就自然?就熟练?你说能不高兴吗?但是,我告诉大家,技术始终都是手段而已,一堂课的优劣高下,尤其是语文课的优劣高下,主要还是要看你的课堂设计水平的高下。这次比赛之所以能取得一等奖的成绩,关键在哪里?就在这课堂设计。前面我讲了,整整一个星期我都在紧张、焦虑、痛苦,没有感觉。但是,同时我又做了一件非常实在的事情,那就是读了大量的文章,包括解读《绿》的文章,解读朱自清散文风格的文章,关于朱自清其它散文的文章,关于作者生平资料的文章,关于散文创作艺术的文章,关于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创作的文章……大家不要小看这个过程,我的一切灵感、一切想法、一切设计都是来自这个过程,有人将这样的过程形象地称之为“从人变成骆驼”的过程。为什么说是变为骆驼?你看骆驼可以不吃不喝一二十天,在条件艰苦的沙漠里穿行,为什么?靠的就是驼峰。事先它将营养贮存在了这个驼峰里面。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塑造驼峰的过程。我就这样每天读啊看啊写啊,把好的东西都摘录下来,横看竖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着看着,看到最后一天,突然天光乍现了,灵感就涌出了。那个时候,人兴奋得就像个小孩子,灵感是挡都挡不住的。

那么,我是怎么设计的呢?首先,我设计了一个整体的框架,就是三个主要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一:过滤

第一步:过滤掉描写梅雨潭环境的段落;第二步,用波浪线过滤掉描写作者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段落和句子;第三步,用横线过滤掉与梅雨潭的绿相对比的句子。最后,将保留下来的句子整理成一段相对连贯的话。

通过这几步的层层过滤,我们就得到了一段直接描写梅雨潭的绿的最纯粹的文字。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然后,给这个环节一个小结:通过这样的过滤,我们就可以削繁就简,化难为易,截长为短,迅速地抓住每篇文章中最能突出中心的最精粹的文字。这种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而迅速把握文章核心内容的方法,我们可以称它为“过滤法”。

阅读活动二:聚焦

聚焦直接描写“绿”的文字,从“用词”的角度、“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说说它美在哪里,将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文章的空白处。

然后,再给第二个环节一个小结:刚才我们从用词、修辞等多个角度对文章精彩段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细致的品味,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作聚焦法。通过刚才的聚焦阅读活动,我们体会到了“绿”的神韵。在这短短的两三百字里,竟然有这样丰厚的内涵,这就是作家的功力了。所以我才会说,我读N次《绿》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大师的风采了。那么,既然这一段文字写得这么好?其它文字是不是就可有可无呢?

阅读活动三:还原

第一步:还原与梅雨潭的绿相对比的文字,说说它的作用。

第二步:还原描写作者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其作用。

第三步,还原描写梅雨潭周围环境的句子,说说其作用。

分别呈现在阅读活动一中被过滤的文字,然后分别指出它们的作用。

再来一个小结:将原先过滤掉的文字再一一地拾起,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对文章的整体构思进行完整的认识,我们把这样的阅读方法称作“还原法”。

接下来,我就在细节上考虑,必须要出几个亮点。一个亮点不行,起码要有三四个吧。你认为是亮点,别人可能看不出来;你认为是亮点,可能却被自己上砸了,效果出不来。所以,多设计几个亮点,对于公开课来说,是很重要的。那我就准备了这么几个亮点:叠词助词的朗读;比喻拟人的鉴赏;关于全课的形象化的总结;对“第二次”的发现阅读。

首先讲词语的学习。本课用词可以分为三类:

叠词:闪闪、松松、轻轻、滑滑、清清

助词:着

语气词:呀

叠词不说了,大家都能关注到。我们来看助词和语气词的使用。本文的“着”和“呀”特别的多,可以让学生来读一读。假如我们去掉这些地方的“着”和“呀”,句子也是通的。但是去掉之后味道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知道,“着”是助词,与动词相搭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使绿更富动的情态。而“呀”更能表现作者的欣赏、陶醉、沉迷、向往之情,情感更浓烈啊。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用词的细节。有一次一个小学生给我出了一道题目,他问:从二楼上掉下来和从十楼上掉下来有什么区别呀?二楼上掉下来是“啪——啊——”,从十楼上掉下来呢?“啊——啪!”你看,就这两个拟声词,竟然可以让我们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景。

所以说,每一个词都是有温度的,有情感的,每一个词都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啊。我们要好好地去关注它们,品味它们。我们好好地来读一读,读“着”的时候要轻盈一些,要细腻一些,读“呀”的时候带着沉醉的心理和感叹的语气。

我们再来交流一下修辞的使用。

先看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

朱自清善用比喻,不仅新奇,巧妙,细腻,更重要的是他的比喻与拟人结合起来,使描写的对象更富神韵。而这神韵就体现在那一个个美丽的女性形象身上。那么他在这一段中都比喻了哪些形象了呢?

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            神女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少妇

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少女

她滑滑的明亮着,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妻子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玉人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西施

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女儿

其实,不仅仅在这篇文章里,在朱自清的其它作品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比拟。请看下面的句子,假如让你写一个比喻,你会怎么写?

1、只见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2、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接下来,我设计了这么一段:为什么作家诗人们喜欢将水比喻成女人呢?我们问问苏轼,问问朱自清啊,为什么不把西湖的水、梅雨潭的绿比作一个男人呢?欲把西湖比李逵,比武松,比曹操,行不行啊?不行,他们都太猛了,对吧?如果一定要比作男人,那也只能是像贾宝玉这样的男人,只能像纳兰性德这样的男人。可即便是这样啊,也让人不敢亲近了啊。你还能拍着它,抚摩着它,吻着它吗?

把水比作女人,人们倒是非常乐意接受的。女人与水总是有着一段天生的不解之缘,我们常常把婷婷的女人比作 “出水芙蓉”,说温柔的女人柔情似水,内涵丰富的女人宛如一潭秋水。杜甫还有一句形容美女的诗,知道吗?“梨花一枝春带雨”,他把倾城倾国的旷世美人杨玉环比作“梨花”,他黯熟女人的属性,花上加点水便成了千古佳句,绝了! 女人的泪水也很多,而且还很厉害呢。孟姜女千里寻夫,一夜哭倒八百里长城,这泪水的威力超过一个集团军。就连女孩子的脸色,也是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的好水果。( 钱钟书语) 朱自清自己也在《女人》中说,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离了婚的女人是难收的覆水。是的,女人天生与水有缘,女人像水一样温柔,晶莹剔透,鲜嫩水灵,妩媚动人,充满灵性,充满动感,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这一课的板书我是如何设计的呢?先画一个小圆,中间板书绿,然后在外面一层一层地画圆,每画一个圆,写上作者的一种写法:比喻、拟人、对比、联想、直接抒情……然后口头总结:梅雨潭的绿本来是一块面积并不算大的绿,然而,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写,就把绿写活了,写具体了,写丰富了,写得富有文化内涵了。你看这绿,就像层层涟漪,荡漾开去了,荡漾在了读者的心中,浸润在了读者的生命里。通过今天的学习啊,我们知道要写好一景,要学会聚焦描写,通过比喻、拟人来写,通过对比来写,展开联想和想像写,穿插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直接抒发情感,采用烘托的手法等等,这样就可以把文章写生动,写具体了。

最后啊,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啊,我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文章开头结尾为何要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呢?为什么不是第一次呢?

这个时候学生各抒己见。

有人说,之所以第二次去仙岩的时候才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他第一次去的时候哇,没有赶上最好的时节,绿得还不那么浓烈。是这样吗?大家猜猜第二次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时候?1923年的10月,秋天。作者第二次游梅雨潭时,已是秋天。而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是春天呢。所以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很值得怀疑。

有的学生就说了,第二次去还能惊诧,可见梅雨潭的绿带给作者的不是一闪而过的美感,而是像牛奶含片那样、像浓浓香茶那样,或者像大家最喜欢吃的杨梅干那样,需要慢慢地去品味,而且越品越有滋味。

我说,还有一种理解啊。第二次去仙岩,它一定是收到了第一次的震撼。如果说第一次去梅雨潭是一次美丽的邂逅,那么,第二次去就是作者的主动约会了。既然是主动约会,所以就排出了一切的杂念和干扰,所以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梅雨潭的绿中,所以才会有那么炽热的情感,所以才会有这么美丽的文字。让我们谢谢朱自清,今天我们不仅赏析了绿色的潭水,而且还领略到了绿色的文字,感受到了绿色的心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绿》作者:朱自清、朗读:朱迅
朱自清《春》原文及赏析
行走丨仙岩之“绿”
仙岩风景区
从梅雨潭到荷塘月色
没事不要学朱自清先生去仙岩,只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