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选读》之《克己复礼》学案参考答案
《克己复礼》学案参考答案
黄岩中学郑哲琳老师整理
1.略
3、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天下归仁焉(赞许   )  请问其目(条目    )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聪慧  )
郁郁乎文哉(完美)   陪臣执国命( 隔了一层的臣)  名不正,则言不顺(顺当    )
无所苟而已矣(苟且,马马虎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像个君王;像个臣子;像个父亲;像个儿子)信如君不君(假如;诚然)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即使;能  )
君子务本(致力;从事  )   先生馔(吃喝)  子曰:色难( 指敬爱父母时应该保持的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  曾是以为孝乎( 乃,竟  ) 期可已矣( 一周年)     人而不仁(如果  )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释义
句   子
本字
释义
句      子
本字
释义
⑴周监于二代
借鉴
⑷女安,则为之
⑵五世希不失矣
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⑶则民无所错手足
放置
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敬爱兄长
5、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   子
活用类型
句   子
活用类型
⑴请事斯语矣
名作动
⑷必也正名乎
形作使动
⑵觚不觚
名作动
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名作动
⑶子将奚先
名作动
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名作动
⑺衣夫锦,于女安乎
名作动
6、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  子
句中义
今义
句子
句中义
今义
⑴有事,弟子服其劳
子弟,年轻人
门人徒弟
⑶曾是以为孝乎
把…当作
认为
⑵有酒食,先生馔
年长者
①老师②称知识分子③尊称男人
7、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
类型
句子
类型
⑴奚其正?
疑问句宾语前置
⑺甚矣吾衰也
主语后置
⑵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主语后置
⑻曾是以为孝乎
宾语前置
⑶八佾舞于庭
状语后置
⑼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状语后置
⑷ 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疑问句宾语前置
⑽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判断句
⑸未之有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
⑾野哉,由也!
主语后置
⑹有是哉,子之迂也!
主语后置
⑿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状语后置
三、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郁郁乎文哉    B.克己复礼为仁   为仁由己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D.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D【A表反问,吗/助词,然,什么的样子;B动词,就是,称为/动词,实践;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连词,如果】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
A.克(克服)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回归)
B.郁郁乎文(完美)哉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空缺,不作处理)也
C.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稀奇)矣   有酒食,先生馔(吃喝)
D.食旨(美食)不甘   钻燧改火,期(期限)可已矣
B【A克:约束,归:称许;C鲜:少;D期:一年】
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③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④予之不仁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B【①句末反问语气助词,②句中表停顿语气助词;③助词,表判断,④句末语气助词助词,表感叹】
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  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③予之不仁也  ④夫君子之居丧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④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请问其目                          B.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C【与句末“与”配合表示测度语气,大概,恐怕;其余为第三人称,代人或物】
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A.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B.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C.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D.周监于二代
C【“于”在C与例句中均为介词,对,对于;A从,B向,D从】
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子曰:“必也正名乎!”【那一定得有正当的名义吧!】
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C.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服丧三年,我已经期待很长了。】
D.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呀乐呀,难道钟鼓能开口说话吗?】
B【A那一定是纠正各种名分吧!C三年的守丧期,期限也太长了吧。D乐呀乐呀,难道指的仅仅是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践行仁德,完全靠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
B.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如果由大臣来执行国君的命令,三代的希望就不会落空。】
C.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努力去探求得知。】
D.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照顾弟弟,那难道不是践行仁道的关键?】
A【B如果是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掉的。C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大概应该是存而不论吧。D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9、略
10、成语解释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四、探究题
1、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2、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3、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4、“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甚矣吾衰也。――吾衰也甚矣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
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例句,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5、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你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
没有矛盾.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的.孔子教学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符合礼教规定的,一定不要做。这与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跟尊重个性其实是没有差别的。现代教育主张张扬跟尊重个性,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礼教”的基础上,即法律所规定的最低限度。比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得侵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孔子的这句话是建立在对整体礼教的遵从下,而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和尊重个性是针对个体发展,二者并无矛盾。
6孔子主张为父母守孝三年,但宰我反对,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孔子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孝?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孝道?
仁从孝做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只有做到对亲人的爱,老吾老,幼吾幼,才能推己及人,爱他人之老幼他人之幼,然后才能“泛爱众。”“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人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先“事亲”,“笃于亲”之后,由近及远,由亲及疏,逐步渐进到同事、朋友以至全社会的人,这是儒家的“爱人”。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五四至今的人们,总是对古代的"割股疗亲"、"目连救母"的"愚孝"念念不忘,肆意菲薄。其实我们应该知道的,孝再愚,也还知道要去孝顺父母,其过程虽有差池,其动机仍需褒扬。例如《二十四孝》所选孝行,事迹十分突出,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使人阅读或听讲后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我们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五、10.[答案] [解析]应为“委托”   11.[答案] A[解析]A均为“于是”。B第一个为“于是”,第二个为“通过”。C第一个为“就是” ,第二个为“那么”D第一个为“可是” 第二个为“你”。12.[答案] D[解析]①写“安丘令”; ④写王裒有远见
13.[答案] C[解析]是因为管彦去世后儿子葬父洛阳有贪恋权势之意和“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的为孝。
【参考译文】
王裒(póu)字伟元,是城阳营陵人,他的祖父王脩,在魏国时就是个名士,父亲王仪,有高风亮节,文雅正直,做文帝的司马。东关战役时,文帝向众人说:“最近的事情,谁应该承担罪责。”王仪回答说:“罪责在元帅身上。”文帝大怒说:“司马想把罪过加在我身上吗?”于是让人把他拉出去斩首。
王哀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操行,按礼节行事,身高八尺四寸,容貌与众不同,说话声音清脆响亮,气质谈吐文雅刚正,博学多才能。痛恨父亲被杀,从不面向西面坐卧,以显示自己决不做朝廷巨子的决心。于是隐居起来教授学业,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都不去任职。在父亲墓旁建草庐而居,从早到晚经常到墓前跪拜,攀上柏树上悲声哀号,泪水洒落在树上,树也为之干枯。母亲怕听雷声,母亲死后,每次打雷时,王哀就到母亲的墓前说:“我在此。”读《诗经》时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够劳”时,总是多次痛哭流涕,他的学生怕触及老师的思亲之情,干脆不读《蓼莪》一诗。
家贫,亲身耕种,根据人。来耕田,度量身材大小来养蚕,也不听任别人对他的帮助,他的学生偷着为他割麦。王裒就放弃了这方面的耕作。老朋友中有来送礼物的,他都为接受。学生中有人被县里役使,就告诉老师王裒委托他向县令求情,王裒说:“你求得的学问不是用来庇护自己的。我的德望轻微.还不够用来庇护你,向县令求情没有什么用处!况且我不动笔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于是担着干饭,让儿子背着盐巴、豆豉和草鞋,送那个被役使的学生到县里,跟随他的学生门徒有千余人。安丘县令以为是来拜访自己.就整好衣服来迎候他。王裒就走到趋土牢旁的道上,站在一块断裂的坚石上.说:“学生被县里役使,专门来为他送别。”于是握着学生的手哭着告别离去。县令就放了他,全县都为这事感到羞耻。
同乡人管晏少有才能却不被人知,唯独王裒认为他必定会名声显达起来。在众人中择他为友,正值两人的儿女刚出生.于是共同约定结为儿女亲家。管彦后来做西夷校尉,死后葬在洛阳,王裒后来又将女儿改嫁。管彦的弟弟管馥问王裒为什么这么做,王裒说:“我微薄的志向都寄托在偏远山野中,过去姐妹都远嫁.吉凶消息都听不到,我常发誓坚持按这种方式来嫁女。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哪里符合我当初和他结亲的本意呀!”管馥说:“我的嫂子,是齐地人.应当回到临淄去。”馥说:“哪里有把父亲葬在河南.却跟母亲回到齐国的道理!如此行事,我家与他家还能有什么婚姻关系!”
北海的邴春年少就很有志向节操,安于贫寒的生活窘境,背着书籍到处求学,乡里的人都以为他是汉末学者邴原的再生。王裒认为邴春性格狭隘贪慕虚名。最终定会一事无成。后果然邴春品行不端,学业不成。自此人都认为邴春是有识之人。王足常主张人的品行只要回归善良的本性即可,何必用自己能做到的责求别人做不到的呢。
等到京城洛阳倾覆,贼寇强盗蜂拥而起时,亲族都想移渡到江东,王裒却极恋祖父的坟茔而不离开,等到贼人越来越多想要走时,还在留恋不舍导致没及时前行,于是被贼人所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册第五、六单元测试题
高三文言文复习之教材篇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第二单元(6—10)同步测试卷(2007.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文言文知识梳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