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抓住主要特征 表现人物个性

——读洪宗礼“双引”教学艺术镜头速写《“缺颗门牙”的描写》

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按语:

洪宗礼先生的“双引”教学艺术镜头速写10则,当初是由王铁源、程良方两位先生据听课记录整理的。分别发表于《语文学习》、《语文之友》等刊物。其中的8则先后收入《这就是教育家——品读洪宗礼》(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1版)、《洪宗礼与母语教育》(教育部师范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41版)。我们认为,这10则速写,在当今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务实高效很有指导价值。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刊发特级教师董旭午撰写的评析文章,以期洪先生的“双引”语文教育观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为健康推进语文新课改做点儿有益之事。

 

镜头回放:

“缺颗门牙”的描写

一次作文教学公开课,内容是指导初一学生进行“人物速写”训练。

上节课洪宗礼老师向学生讲了俄国作家高尔基和两个朋友进行人物观察比赛的故事。接着,对如何速写人物,洪老师结合《一面》这篇课文作了具体指导,要求学生捕捉人物的主要特征,反映人物的个性;之后,留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题目是:《你看他像谁——给本班一位同学画像》。

站起了一个学生,名叫姚逊,他朗读起刚刚写好的短文:

“他见人总是笑,可这一笑,就显得有点不太体面:他的一颗门牙掉了。”

课堂里响起了窃窃的笑声。

“为什么专挑这个说呢?他的眼睛大而明亮,皮肤很白,由于常笑,嘴角常现出两只酒窝。他体育好,学习更好,特别是课堂上那股积极劲,并不因为少颗门牙怕人笑话而羞于开口,相反,他总是争着回答老师的提问。你看,他举手总是把右手使劲向前伸,直冲老师;为了增加高度,引起注意,屁股都离了板凳。啊,老师终于点到他了,他的发言总有新见解,很风趣,常常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这时候他自己也禁不住跟着笑起来,这一来,又露出了那缺颗门牙的一排牙齿。”

一片笑声结束了姚逊的朗读。

“写得好。”“真像。”“把他的同学写活了。”很多同学这样评论。

“写得不好。几次写人家缺颗门牙,有损同学的形象。”“缺门牙的描写要删去。”也有不少同学持否定意见。

课堂内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学生们举起了手臂,小树林似的。听课的教师也兴奋起来,轻声耳语着什么。

学生的发言结束了,该老师讲话了。所有视线都射向洪老师。

“大家的意见不同,我可不当评判员。在你们发言时,我头脑中闪出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我记得罗贯中这样写他:‘身材高大,豹头环眼’。”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豹头环眼”四个字。

“‘豹头环眼’,美不美呢?”

“我在电视‘动物世界’里见过豹,豹头并不美。”一个学生说。

“‘环眼’,又大又圆,一发火,铜铃似的,样子有点怕人。”又一个学生说。

“可是,这四个字用在张飞身上,好一副威风凛凛、勇武凶猛的样子,就是美。”

老师接着说:“还有一个人物大家熟悉,就是《一面》中的鲁迅先生。课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外形特征的?”

“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学生答道。

“这也不美呀。”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顽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学生又答道。

“是啊,大病初愈的鲁迅先生给人一种顽强斗士所具有的美感。”

老师突然话锋一转:“姚逊笔下的人物,外形有哪些特征?”

白皮肤,大眼睛,两个酒窝,缺颗门牙,学生一一列举。

“文章写他不因缺牙羞于发言,发言后引起大笑,又露门牙。这些描写是为了表现什么?”

“个性活泼。”“聪明,但有点调皮。”“有一股天真的稚气。”

老师问出了那要紧的一句:“写张飞的‘豹头环眼’,写鲁迅先生的‘瘦得教人担心’,写同学的‘缺颗门牙’,写法上是不是有相同之处?”

“有。”学生一致回答。

“谁说得具体些?”

小作者姚逊站起来说:“就是老师上节课上讲的: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表现人物的个性。”

“好哇,我看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结束了。”洪老师一句话收了“口”。

    案例读后:

读罢这则速写,我的脑海里迅速闪入这么几个关键词——“智慧”“尊重”和“爱心”。

先说“智慧”。主要有三点:一是洪先生的导入。洪先生这堂写作训练课目标很明确,即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表现人物的个性。为此,他专门做了这样的导入:先是讲了一件名人趣事——高尔基和两个朋友进行观察比赛的故事。这件趣事正扣教学目标,不枝不蔓,生动有趣。原故事讲道:高尔基的一个朋友安德列耶夫看得十分马虎,连衣服的颜色也说不对。而另一个朋友布宁却观察得十分准确、细致,不仅看到他身穿灰色衣服,而且看到他佩戴着一副带小花的领带;不仅看到他双手细长而发红,还看到他小指的指甲不正常。他还根据此人的举止、神色,判断此人可能是个骗子。之后大家向饭店的主人一打听,竟不出布宁所料。为什么布宁竟会观察得这么细、这么准呢?就是因为他在能够集中精力凝神观察,而且始终伴随着积极、深入的独立思维,对观察对象进行敏锐的分析、比较与判断。接着,洪先生又结合学生所熟悉的课文《一面》来具体指导。这样的导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知积累,强化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即不仅要用心观察出人物的主要特征,还要动脑思考和分析人物的个性。这样的导入,简洁、生动、扣题,看是娓娓道来,实则设计精心,恰切高效。二是洪先生的拟题。题目是《你看他像谁——给本班一位同学画像》。这个题目,看是很平常,实则不寻常。洪先生不要求学生给亲人画像,给某偶像画像,给某公众人物画像等,只要求给本班某位同学画像。洪先生明白,无论给什么人画像,也不如给班上的某位同学画像来得实在,来得人所共知,这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人人都有的写且又人人都想写好的需求,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探讨的积极性,可谓一石三鸟。三是洪先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可以肯定,姚逊同学写得那么棒,并且积极、主动地朗读自己的得意之作,绝非洪先生事先安排的;一些同学竟然姚逊同学这样几次写人家缺颗门牙,有损同学的形象,这更是洪先生所不能预知的。按正常的课堂流程,点评姚逊的短文之后,再点评几篇其他同学的短文,洪先生就可以圆满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了。可是,课堂流程却没有正常地向前行进,而是惊现波澜,突起矛盾。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洪先生沉着冷静,谈笑自如,耐心引导,最终化解了矛盾,强化了学生的认知,也提升了学生的境界。谈到这里,再看看我们今天的作文课,且不说当堂训练的形式几乎早都被“满堂讲”或“满堂考”给替代了,纵是有那么几堂写作训练课,也大都要么目标不甚清晰,操作随意;要么导入漫无边际,离题很远;要么拟题不加思考,不切学生实际;要么选几篇好一点儿的作文以教师为中心地速速讲评了事。这样一来,往往导致学生热情不高,没有兴趣,也就更谈不上深入灵魂地学写作文和做人了。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洪先生的教学智慧。洪先生的这种导入、拟题和应变智慧,应该会使我们很受启发和教益。

再说“尊重”。姚逊同学的短文写得确实不错,既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人物“聪明,但有点调皮”“有一股天真的稚气”的个性。这篇短文,应该说,确实达成了这堂写作训练课的教学目标。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会出现矛盾,发生意外。对此,一般教师会很自然地再次强调本堂写作训练课的教学目标,直接鼓励姚逊同学写得如何好,以此来止息同学们的争论,纠正一些同学不同看法,使全班同学迅速达成共识,以保证课堂流程的顺畅、可控。可洪先生毕竟是洪先生,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以此课堂突发事件,更是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流、探讨并最终圆满达成教学目标的契机。因为洪老师深信姚逊同学对同学是诚挚、友善的,绝无嘲笑挖苦之心,也非常理解和尊重一些同学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于是他采取了不动声色的导引。不少人都喜欢把洪先生这种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归因为教学智慧,并强调这种智慧来自教师的经验和素养。我认为,这种认识本身并没有错,但我更愿意把它归因为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什么?尊重学生的思考、求知和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等。常与洪先生交流语文教学,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他谈得最多的就是这“尊重”俩字。就为这“尊重”,洪先生总是要求自己必须充分理解、信任学生,必须要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地与学生平等对话,直至习惯成了自然。我们不妨想一想,洪先生由张飞得“身材高大,豹头环眼”一直引导到鲁迅先生“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仅仅是为了让同学们都认识到姚逊同学写得成功,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了吗?答案肯定时否定的。洪先生没有那么急功近利,他所追求的教育境界更高,即要让学生在获得正确认知的同时享受到“尊重”,让他们在沐浴教师的“尊重”之中学懂“尊重”,学会做人。现在的语文课堂,常常出现一些硬扭或强压学生速速达成一致甚至漠视学生不同意见之类的现象,有些教师把这样的教学行为归因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进度和任务又必须得完成等。我认为,教学进度和任务确实是客观地摆在那里了,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硬扭、强压甚至干漠视学生不同意见,结果只可能是进度保证了,而教学任务却不得而知了,至于教文立人也就更提不起来了。看来,洪先生的这种发自骨子里的尊重学生,我们确实应该深加体悟和弘扬的,这对提升我们自己的素养,健康推进语文新课改绝无害处。

最后说“爱心”。前文已谈到,洪先生在这堂课上的自然表现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其实,我们还可以再深入追问:洪先生为什么会那么尊重学生呢?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洪先生有一颗真爱学生的心。这种爱是自然地埋在他心底的,是最真实而纯正的,是不需要任何加工和矫饰的。洪先生常讲,“一个不爱学生、不爱语文的教师,是不可能教好语文的”。请注意,“爱学生”是排在“爱语文”之前的。当然,洪先生也最清楚 “爱”这个字的分量,最明白这对一个教师而言该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真爱学生,就不该硬背着、抱着、箍着、压着学生学,否则的话,学生很可能一辈子也成不了独立自主的人了;但也不能图省心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己盲目、自流、低效地瞎学一气,那样的话,不仅会白白浪费学生的青春和生命,而且对学生踏实做人也很不利。洪先生还十分明白,一定要做心底爱学生、教文立人的人师,而绝不是那种以我为中心、高高在上、传经授法的经师。既然要做人师,首先就得做到目中有真人,心里爱学生,就要真心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让他们在学文立人上获益最大。也正缘于此,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能读到的这则精彩的教学艺术镜头;也正缘于此,我们才更深切地领悟了教育的艺术就是爱的艺术这句箴言。

谈到这里,我想,在洪先生的教育词典里,一定是拒绝接纳灌输、说教、训诫的,就更别提斥责、辱骂和惩罚了。他那颗纯真、博大、智慧、无私的爱生之心,正是我们每一位为师者应该追求和可能追求到的崇高境界!

(见《教学研究与评论》2012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始终是从零开始
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新思路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作文教案
问题解决方案之戏剧教学
【论道生本05】扎好课堂示范的“马步”​|沈进平
争做‘’小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