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思《咏史诗》史事和抒情结合的不同方式探究

左思《咏史诗》史事和抒情结合的不同方式探究

关于左思,《晋书.文苑列传》记载他“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后及其妹入宫始任秘书郎。作三都赋名声大震,一时洛阳为之纸贵,陆机也为之“叹伏,以为不能加,遂辍笔焉”。后为贾讲《汉书》,及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通过阅读教材(P46),我们可以知道“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确是其《咏史》诗八首”。我们小组将围绕着左思的这八首咏史诗进行学习。除了回答老师的问题,另外还将涉及到左思咏史诗与阮籍咏怀诗的比较,以及关于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感情探究。其中关于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感情探究并非老师要求的部分,鉴于我们学习报告篇幅较长,如果同学们感到阅读压力太大,最后一部分可以不读。

 

一、解题

以左思《咏史诗》八首为例,谈谈你们如何理解以下评论:

清人张玉谷《古诗赏析》评左思《咏史》八首史事和抒情结合的不同方式时云:“或先述己意,而以史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已意断之,或止述已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一,而已意默寓。”

1“先述己意,而以史证之”

我们认为《咏史诗》其二体现了“或先述己意,而以史证之”的创作手法。

咏史诗·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先述己意,而以史证之”就是先叙述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是思想感情,而后用史实证实。而细看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四句借物起兴,先从自然界的现象写起:郁郁葱葱的苍松由于生长在涧底而被长在山上的仅有寸长的小苗遮蔽了。诗人看似写景,实则以比喻的手法描述了现实生活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极不公平的门阀制度。以山上的小草比喻无才而有权势的人,以涧底的高松比有才而屈于下位的人。中间四句自然转入对人和事的叙述:世族子弟身居高位,而有才能的俊杰之士却只能屈居下层小官。诗人指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两者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且这种不公平已经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所能至。这四句话乃是全诗核心所在,诗人在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社会现实的残酷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愤慨,与前四句相呼应。前八句是诗人在“述己意”,最后四句则是引史事为证,归结到咏史上来。诗人把金张世家与冯唐对照起来写,对比尤为鲜明。金氏、张氏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而冯唐虽才华出众,年老时却仍居郎官小职。

 

2、“先述史事,而以已意断之

 述史事,而以已意断之 即先叙述史事,而后得出结论。我们认为其六、其七两首诗体现了左思“先述史事,而以已意断之的创作手法。下面以其六为例展开分析。

咏史诗·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这首诗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述史事:荆轲在燕国时和燕国的狗屠及会击筑的高渐离友善。常同在市中饮酒,高渐离击筑,荆轲哀歌相和,至于泣下,旁若无人。中间四句是诗人对此史实的评价:荆轲的气势虽然不能和壮士之节相比,但是却也与一般人十分的不同,他那高视四海之志又岂是豪门权贵可以相提并论的。最后四句则是诗人对现实的感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于权贵的蔑视:豪门大族虽然自视高贵,但在诗人的眼里却若尘埃一般微不足道,而那些出身贫贱的寒门子弟对诗人来说却是无比高贵,重若千斤。后八句显然是诗人在“以已意断之”。

 

3、“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

我们认为咏史诗》的其一、其五和其八体现了张玉谷所说的“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的写作方式。下面我们以咏史诗其一为例具体分析这句话。

咏史诗·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这首诗是咏史诗的开篇之作,当中引用了大量史事,却是典型的言志之诗。诗人坦言自己二十岁时就挥毫泼墨,写作文章;才学出众,博览群书。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辞赋以《子虚赋》为标准。眼下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向京师飞报。虽不是武人,但也曾读过兵书。放声长啸,志气豪迈,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即使才钝也想自试,为国立功,正如钳刀也以一割为贵。立志消灭江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从此告别官场,归隐田园。

“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的意思就是表面上只叙述自己的感情想法,但是“述意”过程中,穿插了史实。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在抒情过程中巧妙用典,视贾谊的过秦论》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为典范,道出自己在著论作赋方面的宏伟志向;以曹植《名都篇》和《白马篇》中的意象“鸣镝”“羽檄”表现战事之紧急,进而表达自己立功之迫切;借齐威王整理的《司马穰苴兵法》传达出自己立功杀敌之自信;引班超上疏时所用的成语“铅刀一割”自比,谦逊地表白自己但愿一试的勇气和决心。全诗八句,句句言为心声,义气豪迈,直抒胸臆,一以贯之。其中,诗人化史事为己事,借古人之声抒一己之意,恰当巧妙,不落痕迹,质朴自然,绝少雕琢,故可谓“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

 

4、“止述史一,而己意默寓”

对于张玉谷的最后一句概括“止述史一,而己意默寓”,我们认为只有咏史其四比较符合,具体分析如下。

咏史诗·其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京城内王侯的住宅富丽堂皇,显贵的冠服车盖充满道路,朱色的车轮在终日在长长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不论朝与暮,他们奔走在豪贵之家(金,指金日磾家;张,指张汤家;许,指汉宣帝许皇后娘家;史,指汉宣帝祖母史良娣娘家),“击罄吹笙”,不亦乐乎。对于王侯世家的富贵之相,诗人没有一句评述,而是笔锋一转,将扬雄的安贫乐道细致地勾勒出来。扬雄寂静的家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而他本人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撰写《太玄经》,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模仿孔子《论语》的写作哲学著写《法言》,模拟司马相如的词赋创作《长杨》、《甘泉》等著名篇目。

所谓“止述史一,而己意默寓”,就是说只叙述历史,但是作者的情感、态度都包含在对史实的叙述当中。通过前一段的诗歌的解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似乎在客观地描述史事,然而已经在描写的内容上和用词上透露了自己的态度和志向。“济济”“赫赫”的京城居,与“寂寂”“寥寥”的扬雄宅;“长衢”的“朱轮”与“无卿相舆”的门室;还有从早到晚作乐享受与扬雄苦心孤诣地著书为学,这一系列鲜明强烈的对比都透露了诗人对王侯们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的嘲讽蔑视和对扬雄视名利如粪土,穷居著书的欣赏、赞扬。最后一句“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中的“百世”“英明”也表达了对扬雄的赞美,也暗含了自己厌弃攀权附贵,渴望独善其身,著书立名于世的志向,故所谓“止述史一,而己意默寓”。

最后,我们认为《咏史诗·其三》不符合任何一条张玉谷在《古诗鉴赏》中的概括,下面具体阐释一下原因。

咏史诗·其三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我仰慕段干木,使秦国偃旗息鼓不敢进犯魏国。我仰慕鲁仲连,谈笑之间使秦军撤退。在现在的世上最可贵的是不受富贵笼络,在人家遭难时替人家排忧解难。立了大功却以受赏为耻,他们高尚的气质卓尔不群。交给他们官印不肯接受,对于圭璋宁肯一分为二。接连不断官印光耀门庭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却好像浮云一样与自己无关。

本诗开篇前两句就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一表达了自己对段干木、鲁仲连的仰慕敬爱。然后紧接着就展开了对二人生平品格的叙述,偃旗息鼓、退却秦军、功成不受赏,功高不领衔,这都是对于历史史事的陈述,同时也夹杂着诗人的情感态度。高节不肯宁肯比之犹浮云都毫不隐晦地透露出作者对二人功成而不居、不受笼络、轻视功名利禄的高洁品格的歌颂和以二人为榜样的志向。因此可以说全诗前两句抒己意,后面的部分于述史之中,己意默寓。史事与己志双线并行,内容以史事为主,而己志优先,贯穿全诗,笔法自然,感情充沛,读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不过,不同的人对这四句话有不同的划分,我们在讨论过程中也有较多争论,界限也并非很明显,所以我们的意见仅供参考。不过,我们觉得并无需拘泥于严格的划分,重要的是理解左思在《咏史》中史事和叙述结合方式的多样性。

 

二、左思咏史诗与阮籍咏怀诗艺术特色的对比

 下面,我们将就简单对阮籍的咏怀诗和左思的咏史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一下对比。

 首先,阮籍的诗风隐约曲折,喻意比较隐晦,“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由于当时的政治局面和阮籍保全自身的考虑,他的诗惯于将笔力集中于自我,描写自己的内心状态和思想情感。如“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诗》其一三十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阮籍《咏怀诗》其三十三)等句,作为各首诗的尾句,释放出诗人胸中的忧愁焦虑,意味深长。此外,他的诗较少涉及史实的描写,也不热衷于评论当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民生。但作为一个内心苦闷,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士人,他并未放弃对现实的关注。不论是抒发“忧生之嗟”还是“刺讥之志”,阮籍咏怀诗的喻意都比较隐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寄托怀抱,间或在咏怀之中夹杂着一些咏史之句,以咏史来咏怀。例如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阮籍《咏怀诗》其三十一),引用秦将白起于华阳山大破魏军的史实,借朝代更替抒发世事无常的感慨;“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阮籍《咏怀诗》其六十七),以描写儒生外貌形象起兴,随着诗歌内容的展开,逐渐揭露伪君子道貌岸然的皮囊。作者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历史,折射出对苦难现实、黑暗政治的关怀和忧虑,意欲以古鉴今,可见其掩藏于狂放外表下的赤子之心。

相较而言,左思的咏史诗则没有那么隐晦,借咏史以抒怀,“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千古绝唱”。如《咏史》其三,开篇便写“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直抒对高洁志士的赞赏,之后更是以整首诗叙述鲁仲连功成不受赏的高蹈人格,倾慕之心、效仿之意渗透在字里行间。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以狂放的笔触描写了荆轲纵酒高歌的英雄形象,将其不羁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洋溢着慷慨悲壮的气息。再如其七前八句“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写了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和司马相如四“贤者”的困顿潦倒的经历,流露出作者对寒门贤士的境遇的同情与不平,对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愤怒。从此也可看出,左思的咏史诗并不仅限于对史实的追忆,而是史和情相互融合,记史的同时能看出作者本人或褒或贬的态度,或者说,左思不单是为了咏史而咏史,而是在为抒怀寻找历史的根据,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证中,诗人便能借古讽今,发出震荡人心的声音,他的情感也因此能呈现地更加醇厚而深刻。

所以,我们可以引钟嵘《诗品》中的一段话作为对左思咏史诗特色的总结: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曰“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精确恰当,故曰“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喻作用,故曰“得讽喻之致”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47页,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关于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感情探究

    虽说关于《咏史》的主题,一般的说法都是抒发寒士的不平之气,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在这八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是很复杂矛盾的。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作者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积极进取的人生意识以及不贪图名利的高尚情怀。

    《咏史.其一》中作者说道自己除了文学之长外还读过兵书,有志为国立功,安定边疆。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以及渴望有所建立的强烈愿望。不过最后又话锋一转,表明心志之高洁——“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也就是说作者得杀敌报国之志不为求得高官厚禄而只是因为自身对于国家的责任意识。同样言士贵建功立节(张玉谷《古诗赏析》)的v思想感情出现在了第三首《咏史》(我希段干木)中,这一首诗列举了包括段干木、鲁仲连两位历史人物,他们都是对于国家有所贡献的历史功臣,但却都功成耻受赏,比连玺如浮云,。

 第二点,作者抒发了对于有才者不能得其重用,无德无才者各据要津的愤愤之情。

     最强烈的慨叹来自《咏史.其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是对社会现实极其精确的揭露,也是作者心底最不平最抑郁的呼喊,慨世之不能破格用人(张玉谷《古诗赏析》)。由此,作者心中也表露出了对于朱门王侯的蔑视之情。《咏史》其四、其五都描写了皇都壮丽,王侯贵族繁华的生活景象,不过其六里的两句,我觉得能概括出作者的价值取向——“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视之若千金。《咏史》当中多次出现对于草莽英雄或是命运不济的有才者,或者可以说成是贱者的歌颂——比如对于荆轲、高渐离与世殊伦之志行的赞美(其六),对于主父偃等西汉四士曾处迍邅的感慨(其七)——这些诗歌中都寄托有作者不遇的心酸,表达了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的自我安慰与不平之情。

 第三,与上述一种慨叹社会不公的愤愤之情相对照,《咏史》中有的诗篇里面也包含有劝勉寒士守于贫贱,不要追名逐利,甚至隐居高蹈的思想倾向。比如最后一首,提出要以李斯、苏秦为鉴,认识到俯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的道理,因此不如学鹪鹩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并且第五首里也说道要高步追许由,隐居山林中,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因此阅读过程中我们不由得使产生困惑。在这八首诗里,为什么同时会有积极进取和消极退隐的思想感情?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对于八首咏史诗的创作时间有分歧;如《宋前咏史诗》第四节《左思与<<span>咏史诗>》,就提到了有人认为八首诗是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有的则认为大致创作于同一时期。

    而我们认为这八首诗创作于诗人人生的不同阶段比较有道理。作者年少时欲建功立业,热情高涨自信满满,然而出身微寒以及貌寝,口讷的缺陷却给他的仕途道路设置了重重关卡。居于京城期间对照世家大族把持高官要位作者感到极不平静,于是一面表达他的不满,一面仍然希望情况终会有所改观,使自己得到大展宏图的机会。或许在这样的情况下左思强调自己即便功成也不求封赏,是他内心极度渴望得到重用的一个反映。同时,他以扬雄穷居著书、主父偃未遇时有填沟壑之忧的事情勉励自身,以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的理想来支撑自己,相信窘境是英雄的必经之路。然而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精神沮丧的高压之下,始终无法得到释放,情感上就会自然而然变得消极委顿起来,不由得转向隐居高蹈的道路。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推断。历史有无限可能,根据《晋书.文员列传》以及这八首诗这一点材料,很难确定地说这样的推断就是正确的。不过,不管历史真相是怎么样,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认识到,左思进仕不得意的遭遇、他对于社会不公的揭露批判以及在《咏史》里的——或是豪迈奋发,或是耿直慷慨,或是尖锐辛辣,或是沉静淡泊——种种感情与态度,这些是很多中国文人的共性,也是许多中国诗歌于深沉无奈中透露出永恒美感的地方。

 

 

小组学习中参考的资料有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55-163页。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47页。

《古诗赏析》张玉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0-55页。

《宋前咏史诗史》韦春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9-87页。

 

小组任务分工:

小组共同讨论后,关于八首诗的叙述方式的由张薇(12点)、侯长珊(34点)进行归纳、撰写结论;锺嵘的评价左思咏史诗和阮籍咏怀诗的比较由郭雪晴完成;关于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感情部分和四个部分的整合校对工作以及由徐斯聪完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四
魏晋文学极简史: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诗歌专题复习】——陶渊明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五---八)
论历代咏项羽诗及其道德评价
☆ 怀古类诗词内容与构思的初步感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