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非子》寓言特色探究

《韩非子》寓言特色探究

郭沫若曾将韩非子誉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一”(其余三大家为孟子、庄子、荀子),由此可窥得《韩非子》散文之一斑。而《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意义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首位的寓言故事。其中,《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我们组在阅读《韩非子》中的寓言后,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发表了看法。大致总结为:对于战国散文纷纷采用寓言方式的原因的阐释;从寓言的选材看韩非子的实用主义价值观;从寓言的形象谈《韩非子》寓言特色;《韩非子》寓言的语言风格四个部分。并且在其中穿插了《韩非子》寓言与《庄子》、《孟子》中寓言的对比。

应该说,《韩非子》寓言部分十分生动有趣,激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但是我们的研究并不十分深入,只是浅尝辄止地谈一点看法。希望大家在阅读《韩非子》后能与我们进行讨论。

 

一、 什么是寓言?

在进行论述韩非子寓言特色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寓言”这个概念的定义和范畴做一个简单的界定。由于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外都有出现,但我们主要是讨论韩非子,因此参考世界对寓言的定义,立足于本土,得出一个稍微明确的范畴。下面是一些参考。

“寓言”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习淇父者也”。清人王先谦注曰:“寄寓之言,十居其九,意在此而言寄于彼。”

《辞源》:“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后称先秦诸子中短篇讽喻为寓言,因为文体之名。”

《辞海》: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生物,甚至是无生物。主题多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中国寓言研究》胡怀琛:“寓言的形式,是从修辞学中比喻滋长发展而成的一个故事”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通常为散文体写的简短故事,有时也采用诗体形式,大多数具有讽刺、劝喻或教训的寓意,因而称为寓言。借喻是寓言的重要特点,它向读者暗杀寓言所蕴含而未直接表露的思想。”

《世界寓言通论》陈蒲清:“寓言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

《寓言文学概论》吴秋林,认可了莱辛对寓言的定义:“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从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就是一则寓言。”

 

    这些对寓言内涵和外延的定义大概可以总结为这几个方面:

1、 范畴上属于一种文学体裁。

2、 本质特点是具有故事情节,并且有寄托、讽刺、劝喻的寓意,两者相辅相成,寓意蕴含在故事中,不直接表露。

3、 形式上一般比较简短,是一则有主人公和情节的故事。

4、 目的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远喻近,借小喻大,表达出作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态度,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从而启迪思想。

 

我们将基于以上这些定义,进行浅略的探讨。

 

二、 中国古代寓言的起源及其特征

    虽然这是非常大的话题,但是由于与本题目的内容相关,作为铺垫必须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也浮光掠影地浅谈一下。

    神话、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和比喻分别被三种不同的观点认为是寓言的起源。但是三者标准不尽相同,所以并不矛盾,都有可取之处。这里引用《中国古代寓言史》(修订本)里的一段话进行说明:

    寓言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而早于其他叙事作品。神话的思维方式是原始的,认为万物有灵。人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觉悟到了神话的矛盾和荒谬,于是哲人们逐步寻求对世界的理性解释。人们由原始的神话思维方式迈向理性思维时,寓言起了桥梁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寓言故事既带有神话中的“超自然”的因素,如《庄子》中对“神人”、“列子”等的描写;又带有社会现实的因子,如《庄子》的“庖丁解牛”,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还有历史的影子,如《韩非子》中改编自《左传》的“晋献公假道于虞”,来源于《晏子春秋》的“齐桓公好服紫”。(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寓言不同的来源与作者的行文风格和阐述的义理有很大的关系。这在下一小节中再进行论述。)这些都说明了寓言在理性发展过程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于是,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如此大规模地使用“寓言”这一体裁来行文和说理了。韩非子、孟子等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说服君主采用自己的政治理论,必须要注重言辞的说服力。那么寓言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首先,其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的原型可以让读者感到熟悉感、亲切感和说服力,很容易就接受了其情节和蕴含的道理;

其次,这些故事非常形象生动,譬喻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使道理深入浅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次,寓言故事“意在言外”,由于孟子韩非这样的“士”阶层,在对待自己的受众“君主群臣”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说辞”。太直白肯定听不进去而且容易招来祸患,于是要与回绕转,言在此意在彼;大道理摆太多枯燥乏味,所以要情节生动的故事;自己说的话没有说服力还要引经据典,引述历代大人物的“重言”。所以,能够既机智又含蓄,还要有趣味性、知识性、建设性的“说辞”,也就只有譬喻、隐语、寓言了。

    最后,寓言故事也有其时代的弱点,也可以说是特点,即通常不太注重推理逻辑而只注重其因果的前后相续,注重典型形象的刻画,很多故事拿到今天来看都不具有严谨的论证性(既不真实,也没有严谨的逻辑推理),但在当时的时代就能让人信服——不论是平民还是君主。这就好像孩子容易相信童话的逻辑而大人绝不相信一样。

   先秦散文就处于童年阶段,但是迸发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创造和范式。运用寓言,就是先秦散文从“语录体”(《论语》)和“哲理韵文体”(《道德经》)这种纯粹讲道理的散文中(不能否认其中还是有零碎的寓言,不过没有战国时期这样成规模)向举例论证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也反映了先秦人民理性进步的过程。

 

三、 诸子使用寓言的来源与其政治观点的紧密联系

    先秦诸子都构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论,而形式往往又是为内容服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改造、运用和创造寓言故事的时候,往往和其观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韩非子:重历史

    据公木先生统计,韩非子寓言中,“属于加工改造历史故事的寓言多达二百六十则,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六”,这些历史故事主要来自于《左传》、《国语》、《晏子春秋》、《战国策》和《吕氏春秋》等书。

    为什么韩非子如此青睐历史作品中的寓言?这不仅与作者长于严谨逻辑的论证风格和博古通今的知识构成有关,也与其推崇“君主集权”、重君轻民、重法教轻道德的政治主张密不可分。譬如他论证“君主”和“法治”关系,寓言呈现许多懂得法治的君主都是历史上的明君名臣。如“楚昭王”“秦穆公”“韩昭侯”“管仲”等。正是借重言以宣扬自己的主张,对当时的君王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又如韩非子强调的“法”、“术”、“势”,“在韩非子的《内储说》中有详细的描述,上篇所谓七术,分别是指众端参观、必罚明威、信赏尽能、一听责下、疑诏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讲了君王如何驾驭群臣。分别用了 49 则寓言集中解说。下篇的六微与七术是相辅相成的,主要指臣下如何行事,从另一面告诉君主如何更好地把握“术”。又用了 50 则寓言。”(引自《战国匕首——韩非子寓言研究》张晓梅)韩非子对这些历史素材的改编和再创造也体现出为政治理念服务的特点。

    韩非子很好地利用了历史寓言对君主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又把原本枯燥的难以解说的观点形象地表达出来,达到很好的说理效果。又由于韩非子政治理论的系统化,也带动他有意识地去整理、运用大量寓言,形成独具一格的“寓言群”的现象。“《内储说上》共分为 个寓言集,共 49 则;《内储说下》共分为 个寓言集,共50 则;《外储说左上》共分为 个寓言集,共 48 则;《外储说左下》共分为 个寓言集,共 32 则;《外储说右上》共分为 个寓言集,共 19 则;《外储说右下》共分为 5个寓言集,共 16 则。总共有 214 则,分为了 33 个寓言集,每个寓言集都围绕一个中心论点。” (引自《战国匕首——韩非子寓言研究》张晓梅)之所以说是“有意识”,是由于在《内外储说》中,他已经将理论和寓言分为两部分了。

2、庄子:重神话

    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文风闻名,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神话寓言中形象的怪诞奇异、漫无边际。譬如大到人的想象极限的鲲鹏、鸱得腐鼠、蜗牛触角上的大战等等。寓言主角从日月到神到飞禽,性格各异,显露世态人情;故事从屠龙到解牛再到弹雀,包罗万象,形成另一番天地。而能够对这样的故事运用自如,信手拈来,凭借的除了想象力,还有在思想境地上凌驾于万物之上,故能对凡一切能想象到的事物睥睨的“一双冷眼”,又对理想生存状态热烈追求的“一颗热心”。

    庄子虽然也有用连缀的寓言,形成“寓言群”的特点,但是不同于韩非子大规模运用寓言,论证一套系统理论,严谨有序、有意为之,庄子通常是用几个寓言论证一个论点,更为随意洒脱,不着痕迹,而且寓言故事结构层层叠叠,环环相扣,看似肆意无拘束,实质围绕一中心。

3、孟子:重生活故事

    孟子主张“仁政”,在孔子“内仁外礼”的道德和规范更进一步,落实到施政手段上,但其“仁”的内核一以贯之,“民贵君轻”的思想更加凸显孟子对“民”的重视。这在其寓言的选择上,就体现在以民间平常的生活故事为主体。广为流传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月攘一鸡”,“拔苗助长”,“弈秋诲弈”,“五十步笑百步”等,主人公都是普通百姓,故事也是百姓生活中会遇到的场景,源于生活实践。语言也平易浅近,短小精悍。无论从题材还是语言上,都比庄子、韩非子更加“亲民”,易于接受。明代孙仁儒还将《齐人有一妻一妾》改编为明传奇《东郭记》,可见其情节内容已具备民间通俗戏剧小说的雏形。

 

 

从寓言选材看韩非子的实用主义价值观

    韩非子是一个极具务实精神的人。他不会连篇累牍地空谈大道理,他的文章大部分都可以直接作为策书呈给国君,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其寓言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韩非子》一书中极少用神话或动物寓言。“韩非把寓言故事与神话分离开来使之植根于现实的土使寓言不再到神话中去寻找寄托”。他的寓言的来源主要为两类:一是经过加工改编的历史故事,二是能够描摹社会典型的民间故事。

《韩非子》中援引《左传》的历史故事大多有杂糅,部分历史故事经过较大改动后,已经很难在《左传》中发现其本来面目。本小组成员曾试图在《左传》中寻找《说难》篇中的宋武公为伐胡,弥子瑕受宠和失宠,《外储说左上》中的齐景公探望晏子,《外储说右下》薄疑谓赵简子君之国中饱等故事相对应的史料,但是都并未找到相关确切记载。只有弥子瑕受宠和失宠在左传中有所提及,但卫公对于同一件事前后的不同反应《左传》并未描摹。

韩非还时常把古人的言论“张冠李戴”或凭空臆造,假托其名,创造寓言来用于自己的说理论证。例如《外储说右上》中有关于孔子的寓言故事:季氏相鲁,子路为邱令,子路用自己的俸粮做粥分给挖沟的民众来吃。孔子听后让子贡覆其饭,毁其器训斥“夫礼天子爱天下诸候贾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良。今鲁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作者用此寓言是为了说明国君应当制止臣子越轨争取民众的行为,但是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种行为不可能是孔子所为,实际上史书中也无相关记载,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相违背。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己指出这是“法家侮圣言” 而“托于仲尼” 的结果。

由此可见,韩非借助古人的权威来阐明法家的观点。韩非不是历史学家,我们也不能用史官的标准去对他严格要求。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韩非的历史观:历史应当为人所用,不应当纠缠于其中的细节,只要对说理有帮助,就可加以改变创造。韩非所叙述的历史故事也被深深打上了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烙印。

    民间故事是《韩非子》寓言中最为人熟知的。“郑人买履”,“自相矛盾”,“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等故事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在于韩非子通过一个寓言刻画了社会中的一类人,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现实性。买履的郑人是那些死守教条,不思变革的守旧者的代表;“自相矛盾”的楚人是不讲实话,违背规律的愚者的代表;为卖其珠而为木兰之椟的郑人是那些“以文害用”,忽视根本的浮夸之士的代表;“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不学无术,蒙混过关的骗子们的代表;“守株待兔”的宋人是不思进取,只期望不劳而获的懒惰者的代表。韩非子抓住了民间故事中的典型代表,并借此对一类人投以辛辣的讽刺,相比于其余诸子散文中的动物寓言和神话传说而言,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寓言的形象谈《韩非子》寓言特色

    先秦散文中,运用寓言最具代表性的实属《韩非子》和《庄子》。而二者在寓言的形象上有较大差异。

    庄子的散文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颇具浪漫主义色彩。读《庄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世界。就寓言形象来说,《庄子》最具特色的是其创造了各类千姿百态的形象。各种动物(鲲鹏、蜩、鸠、斥鴳),植物(柏、桑、山木),甚至是风云,影子,金矿。当然,庄子也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如被改造后的孔子,老子,曾子等先秦诸子。同时,《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中的叔山无趾《至乐》中的滑介叔等畸人形象也是《庄子》中一道奇特的风景。

相对于《庄子》而言,《韩非子》所展现的是一个平凡真实的世界。韩非把寓言和神话分离开来,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所以《韩非子》的寓言形象可大概分为两类,一是历史人物,而是普通民众。其中,历史人物中又以上层人士为主。如尧、舜、武王、齐桓公等君王,管仲、商鞅、吴起等大臣。例如《齐桓公好服紫》: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上行下效。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可见,韩非通过历史故事的人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告诫后人。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寓言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姓名是真实的,但故事可能传说附会,即借用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躯壳,赋予新的灵魂以宣扬自己的观点。如《难二》中孔子表扬赵襄子奖赏高赫,韩非又把孔子当成了批判的靶子。如“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实际上,据资料考据,事情发生在孔子死后二十一年。

除历史人物外,《韩非子》寓言故事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一些无具体姓名的普通民众。如脍炙人口的《郑人买履》、《自相矛盾》中的郑人,楚人。这些主人公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所做的事是现实中可能发生过或类似的事,只是在某些情节上有虚构的成分。由此看来,《韩非子》的寓言更富生活气息。

 

《韩非子》寓言的语言风格

 语言平实简练

 

《韩非子》寓言语言平实,主要取决于它的选材、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作者替法家立言的思想,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有所叙述。

除此之外,语言的简练是《韩非子》寓言故事中最大的特色之一。

《韩非子》的每一则寓言大多字数不多,但是寥寥数字却总能在清晰完整地讲述故事之余让我们于字里行间感受到韩非子的态度以及想表达的道理,给人以“一字不可再添,一字不可再减”的感觉。不同于《庄子》寓言中大量的比喻、想象、夸张,以及《孟子》中形象化、感情化的描写,《韩非子》寓言以一种没有渲染,看似不带有感情色彩的笔触对寓言故事进行理性的叙述。如著名的“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们可以与孟子的寓言故事对比: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虽然寓言故事的内容不同,但我们可以借此看出,《孟子》中的寓言对于前因后果讲述的非常详细,并且对于人物的动作、神态有传神的描写。而在《韩非子》中,并没有形象化的描写,只有平铺直叙,但是故事情节非常的完整。这种简练固然缺少了生动性,却让作者的表达意图更加明晰,虽然不加一句褒贬然批评态度显然。充分表明了其现实主义的特点。

 

二 结构严谨整齐宏大

 

《韩非子》中的寓言主要存在于它的寓言群之中。寓言群的存在也使得《韩非子》中的寓言以一种严谨整齐的形式存在,并颇有宏大壮阔的感觉。

寓言群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在经文后对应的阐释中作为例证出现。每则寓言不单独解释其中的道理,而是几则寓言作为一个整体来阐述经文中的一条哲理。比如《内储说》、《外储说》。《十过》与此类似,只是才用了一问一答,以寓言作答的形式变化。

 

二是先写寓言作为例子并在每一则后面进行小的阐释。这种情况属于《喻老》,用寓言说明老子的思想的正确性。

 

三是通篇为分立的一则则寓言,每则寓言有它内在的教育意义,合成一部寓言专集。这些寓言并没有统一的具体的中心思想。如《说林》。

这些不同的结构实质上是韩非子在表达观点中不同的论证方法。即先讲述论点再举例论证、先举例子再以例子总结哲理以及仅仅用例子启迪读者的思维,让读者自己体会哲理。

无论哪一种结构,都是由大量的寓言组合而成,它们或并列,或递进,或相互对照,气势宏大,形成极强的说服力。

 

 三 直白幽默诙谐,讽刺意味重

 

《韩非子》寓言的直白与其语言的平实简练关系紧密。而这种直白也使得在讽刺性寓言故事的刻画中,有着诙谐幽默的特点。如《内储说 七术第三十》中:

“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王何不试与之遇乎?臣请使王遇之。’ 乃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有间,大鱼动,因曰:‘此河伯。’”

短短几十个字,没有作者评论的语言,甚至没有相关人物情态的描写,只有故事本身,我们却能从中看到作者对于齐王相信“河伯”这种鬼神的辛辣的嘲讽。故事的结尾齐人随便指认一条大鱼说是河伯,也让人感到非常的好笑。这种诙谐幽默的特点,辛辣的嘲讽,让《韩非子》的寓言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并更能启发人们进行思索。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是语言的平实简练,结构的严谨整齐,还有其诙谐幽默,都是为了使相关的论点更加具有说服力。阅读《韩非子》,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行文的流畅和言简意赅,寓言群的存在更是用简单的话语形成了宏大的气势让人信服的同时,也为其惊人的想象力所折服。

 

 

以上为我们小组结合自己阅读体验和参考一些论文而总结的想法(按顺序为严、孔、甄、梁)因为是选取个人感兴趣的部分,所以显得不够条理。其中的意见仅供参考。诸子散文十分博大厚重,这里只是走马观花地浅谈,烦请多多指教其中问题,或还可共同探讨。

 

 

 

参考资料:

公木 先秦寓言概论

沈芳 2007年 韩非子寓言研究

闫丽红 2006年 先秦寓言的特征及其民族文化意蕴 

张晓梅 2009年 战国匕首——韩非子寓言研究

谭家健 1986年 《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特色,《河北学刊》1986年第一期,7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洪:故事的文化功能(《故事:中国早期叙事文类的温床》之三》
中国文学常识之先秦说理文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先秦文学百花齐放
先秦文学试题库
先秦诸子寓言中的宋国形象
中国国学网-- 简析《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中国文学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