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目标:

 

基本要求

 

1.理解曲折生动的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作用。

2.体味小说结尾的妙处。

3.注意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4.积累关于欧·亨利的文学常识。

 

发展要求

 

品味作品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的语言特色

说明

 

作家简介

真实姓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

  笔 名:欧·亨利(O.Henry)

  生卒年代:1862.9.11-1910.6.5

  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欧·亨利、莫泊桑、契诃夫)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他创作第一部作品的起因是为了给女儿买圣诞礼物,但基于犯人的身份不敢使用真名,乃用一部法国药典的编者的名字作为笔名。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总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也称作《贤人的礼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句:“这时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文体:小说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3.小说按其人物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等几种;按其题材,还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等。

 

了解小说的有关常识,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及语言的运用都有帮助。

从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说

 

(1)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②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于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季节、气候。

③交代人物身份。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⑤渲染气氛。

(3)分析故事情节,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展示作用。

 

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人们常说,一部小说很有意思。这句话大概是指小说的故事很新颖、很独特、很曲折迷人,以及小说的情节很生动、很耐人寻味、很感人、很深刻。

 1.字音

转弯抹( mò )     ( niè )手蹑脚     ( nì )     矮墩墩(dūn )    ( chān ) 窗槛( jiàn ) 一筹( chóu )莫展   冥冥( míng)        出殡( bìn )     ( chǒu )一眼

 2.字形

一( chóu )莫展            不骄不 zào

惆(chóu )怅                     zào(燥 )热

qi ǎ o )然                  zào( )

qiào )丽

shào

文本探究:

1.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试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贝尔曼先生。(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对琼珊和贝尔曼各有什么含义?

1)对琼珊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落;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是精神支点,生存寄托。(2)对贝尔曼而言:“绝笔”。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4.“那个玄想”具体指的什么?

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不想活下去的想法。

5.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旧在墙上,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勇气。作者是怎样描述她的变化的?

琼珊请苏艾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拿一小面镜子给自己,让苏珊用枕头给自己垫高,要坐起来看苏艾煮东西。还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6.最后一片叶子是谁的杰作?画它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性格?

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贝尔曼先生是一个善良真诚地艺术家,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最好的作品:永不凋谢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一个年轻艺术家的生命。

7.原文结尾说:“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贝尔曼为什么要“画”?为什么不用其他更方便的办法呢?

提示:为了救人,老贝尔曼可以捡来一枚常春藤叶,在夜晚将它“粘”“贴”“钉”在树上,效果不会逊色于他画的杰作,而且他也可能不会因此而染上肺炎,进而失去性命。但他就是没有这样做,因为琼珊只有一个希望——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老贝尔曼作为“看家恶狗”自然理解也知道治愈肺炎这一顽症的灵丹妙药,除了奇迹,恐怕就只有艺术。所以“画”“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他的一个必然选择,他理解并尊重琼珊,想用艺术激励对方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这是几年来他一直蓄势而出的杰作,更是他生命的涅槃。作者着一“画”字,摹写出艺术家园里最为动 人的人性美,内涵 尽显又用意深隐。

8.经过一天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奇迹般抵挡住了“秋风扫落叶”的命运。琼珊竟然会相信,这是为什么?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会死吗?

提示:问题的关键不是叶子的真假,而是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引发了琼珊对生命的思考,那片坚强的常春藤叶面对凄风苦雨的打击不肯屈服飘落,这给陷入绝望的琼珊极大的鼓舞,促使她重新振作起来。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也不一定会死。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固然给了琼珊极大的鼓舞,但琼珊的康复仅有这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

9.“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0.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①与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②画线句①与画线句②分别表明了什么?

画线句①表 明琼珊对生命已失去信心;画线句②则表明她又有了活下去的欲望和信心,同时预示着她的病情在好转。

11.结尾有何特点?从中表现出什么?

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琼珊的生命是老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从而突出了老贝尔曼的善良和崇高。

12.琼珊为什么执意地要看窗外凋零的常春藤叶?请分析她的内心世界。

琼珊的内心充满矛盾。得知自己病情非常严重,琼珊近乎绝望;但绝望中,她还依稀地希望有奇迹发生,她既在等着最后一片藤叶落下来,以便给自己放弃抗争找一个理由;同时,在心灵深处,她又在期待着奇迹发生,期待最后一片叶子不要落下来,这样,她就没有放弃生命的理由。

13.“可是,看哪!……它傲 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说说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这一段话语气中透着惊讶,出乎主人公琼珊和读者的意料,虽然经过长夜的风吹雨打,这最后一片叶子依然傲然地挂在藤枝上面,说明这不是一片普通的叶子。这段话也暗示:贝尔曼一生中最后画的叶子是多么逼真。“仍 旧”“颜色还是深绿的”“傲然”等表明这片叶子使琼珊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阅读课本P12页最后一段到P13页的第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4.第③节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贝尔曼善良、富有同情心、有一颗火热的爱心的性格特点。

15.联系下文情节,说说这几节文字起了什么作用?

为下文贝尔曼画藤叶埋下了伏笔。

16.“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老人镇的不愿意吗?请你简要分析老人当时的心理。

老人是愿意帮助苏艾的,他这样说是因为他听到消息以后整个的心思都在琼珊身上,焦

急地想要消除琼珊的这种傻念头。

阅读课本P13页第六段到P14页第九段,回答下列问题。

17.“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这几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常春藤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高挂枝头而不掉落,叶子的顽强生命力启发她原先悲

观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妥,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希望,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

任务的性格;当然联系后文,这样的描写对谜底也有暗示作用。

18.“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这句话反映了琼珊怎样的心理?

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对未来有所期待。

阅读课本P14页第十段到文章结尾,回答下列问题。

19.医生离去时,苏艾为什么“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苏艾这样做,是为了不让琼珊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不影响琼珊的心情,因为她对琼珊的

病情还没有把握。可见苏艾对琼珊是多么的贴心。

20.“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户巾。”既然毫无用处,为什么

还要心满意足地织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细节描写说明琼珊重新焕发了对生活的爱。

21.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但小说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这样处理给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情节空白。我们可以想象,哪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

是怎样冒雨踉跄地爬到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墙上,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墙上

施展他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阅读文章第一部分(“你争取睡一会儿。”到“真会撒手去世”)和第二部分(最后一自然段)

22.分别品味第②部分两处加点词语“湿透”、“还燃着”对刻画贝尔曼形象的具体作用。

“湿透”可以让人想象到贝尔曼那天晚上在墙上作画时是如何与凄风苦雨相搏斗的;“还燃着”既表明贝尔曼昨晚提灯笼作画的艰难,同时也说明他为了画这一片叶子精力耗尽,回来时连将灯笼吹灭的力气也没有了。

23.作者为什么安排由贝尔曼来画这最后一片叶子,如果由苏艾来画,在主题表现上有什么

不同?

由苏艾来画,小说主题只是停留于对友情的赞颂,而由老贝尔曼来画,主题更深一层,赞颂的是素昧平生的穷苦人之间的关爱和帮助,乃至奉献生命的人间至真至纯的深情。

24.联系第一部分,分析小说结尾画线的这句话的作用。

欧·亨利式的笔法形成情节突转,在结尾解开悬念,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杰作”一词前后照应,也使贝尔曼的人物形象从一个失意的潦倒者成为了以自己的生命拯救他人的崇高英雄;最后一片叶子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贝尔曼真正的杰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其中有贝尔曼对琼珊生命的珍惜和挚爱,也有对自己艺术生命价值的体悟。

以下为2011年会考题。(阅读文章P14页第二段到文章结束)

25.第三段中加点的“狠心”反映了琼珊怎样的心理?

害怕最后一片叶子掉落,自己生命走到尽头,又想看看这片寄寓着自己生命希望

的叶子是否真的掉落的矛盾心理。

26.文中描写了琼珊想活下去的哪些表现?

吩咐苏艾拿汤弄牛奶,要看苏艾煮东西。希望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织深蓝色

披肩等。

27.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重要情节是借苏艾的口说出来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借苏艾的口说出来,使得小说结局出乎人的意料,更具艺术性。将贝尔曼画藤叶隐藏在小说叙述的背后,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更能表现出贝尔曼高超的艺术中显现出的崇高的人性光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 (高二上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47
读出小说“物象”的四个境界 —— 以欧·亨利小说中的“常春藤叶”为例
20191127教学手记——小说阅读:“生与死”专题——探讨小说人物结局
重读《最后一片叶》:看欧·亨利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