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士同:言与象齐飞,意和情同现
陈士同:言与象齐飞,意和情同现
  
  安徽省霍邱中学 陈士同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和审美力。阅读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文化和培养言语交际能力的双重使命。就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而言,它们具有文学文本和教学范本的双重身份:文学文本,承担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性,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人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教学范本,具有拓宽学生文学知识,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作用。从这个层面上说,文学作品的教学既要指向知识的拓展和技能的训练,又要体现其人文审美的功能。
  
  诗歌,作为文学文本之一,是语文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双重的功能。就诗歌而言,它是以凝练的语言抒发情感的文学类文本,语言的凝练、结构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能够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作为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诗歌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脉络中,对人类自我精神的塑造和心性的陶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学诗,无以言”等都形象地说明诗歌具有政治教化、丰富生活、表达情感和陶冶心性的作用。而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诗歌不仅在体式上呈现多样性,而且在表情言志方面也表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同样,诗歌的主情性也决定了其表达情感、释放心情的多维度性。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在对庞大的诗歌族群进行分类时,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只有这样,在阅读和品味诗歌时我们才可以沿着清晰的路径漫溯,才能在诗歌的世界中发现其蕴涵的独特韵味。
  
  诗歌以上的特点为诗歌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和挑战。就诗歌谱系来说,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它分成很多小的族系。可以从时间的跨度上进行,可以从体式上进行,也可以从题材上进行等。而就单一的诗歌来说,我们在阅读品味时,宏观上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切入,微观上则从诗歌的组成要素——言象意入手,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解读和重构以把握思想和情感。但是,不论以什么为切入点,诗歌的教学,只有明确了教学的内容,并以之为中心,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才是关键。那么如何确定诗歌教学内容呢?现从言象意情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求管窥一斑。
  
  一,因言破题,品味言外之意
  
  “言”即诗歌的语言,它是文本的直观外显,也是品味诗歌的直接媒介。对诗歌的阅读教学,如果把语言闲置在一边,在外围打转,即使有再精辟的剖析,再权威的理论支撑,也只能得其皮毛,无法步入深处。就语文教学而言,回归文本,直面文本是教学的第一要义。而对文本的关照,首先就是语言。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分析,才能弄清意义、厘清关系、廓清思想和情感。就组成文本的语言看,它总体可以分成文学性语言和非文学性语言两种。而作为表现生命符号的文学语言,因其把所要表现的生命本质和符号形式实现了统一,而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诗歌教学,把语言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首先关注的是语言的意义。而由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它的能指义和所指义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发生了错位,造成语言的多义、歧义,甚至是反义,从而让文学作品变得丰富多彩。就语义而言,它包含科学的直指义和文学的联想义两个层面。对诗歌的解读,除了准确理解其直指义,更要品味其在具体的语境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建立在记号基础上的情感语言。诗歌语言关注的是所唤起的情感或态度的性质,而并非重视符号的正确性与指称的真实性。”基于这一点,从事诗歌的教学,从语言的品味出发,感受其音韵节奏之美的同时,重点还要理解语言在诗歌语境中的应有之义,并品味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只有完成了这些精神劳动,才基本上达到了对诗歌解读和赏析的目标。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从字面上看,诗歌用字浅近晓畅,没有艰深晦涩之感。但是,对一首充满理趣的诗歌理解,如果仅仅止于浅层,诗歌的韵味就消解了很多。按照知人论世、由诗及世的文学解读原则,要真正理解诗中所蕴的情趣和理趣,必须要把诗歌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生活境遇中进行关照。只有这样,才能较深层地逼近诗歌的本义。作为改革派的王安石,他凭借皇帝的支持,极力推行变法强国的新政,而变法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保守派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会设置重重障碍加以阻挠:语言的诋毁,行为的干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拗相公由事引发,浅近的语言被赋予深刻的寄托:浮云,除了直指自然之物,更指向各种阻挠变法的保守势力;遮望眼,新法推行的举步维艰,前景不明朗;身在最高层,身居高位,位高权重,深得皇帝的支持。以诗观世,诗歌诠释道理的现实意义是:做什么事情不应该被眼前的困境难倒,只要矢志追寻,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同样,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浅层的指向是难识庐山固有的全貌是因为身居深山之中,而深层的旨归则是指处在事件的中心,看问题有时候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认识和了解事物,跳出来才能实现。
  
  面对具体的诗歌,在教学时,读准言中之意的同时,还应该读出言外之意。只有这样,从语言的层面才称得上弄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二,由象及意,体味象中之韵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就诗歌而言,因为结构和体例的特殊性——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为阅读和理解带来很大的麻烦;诗歌的主情性多以间接抒情为主的特质同样增加了品味诗歌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解读诗歌。从文本构成的要件看,意象是构成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的诗歌、不同的情感寄托,作者选取的意象也不同。正是这样,诗歌才变得意蕴丰富。诗歌最大的特点是“不以言说,而以象说,以境说”。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元素。与直白的语言相比,意象具有包容性、模糊性与多义性。《雨巷》中的丁香、雨巷、姑娘寄托的是作者孤寂和哀怨的情感。作者借这些来抒发怅惘之情,诉说理想的失落;《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老翁正是诗人孤高独蹈品性的象征。
  
  既然意象是组成诗歌的基本要件,也是理解诗歌,步入诗歌内部的重要媒介。那么在教学诗歌时,具体如何操作需要认真地设计。首先,找准诗中之象是前提。“意象”是客观景物与作者主观情感相契合的产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而作者寄托和抒发的情感不同,其移入诗中的意象就不同。金榜题名时,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秋意正浓漂泊羁旅则变成“古道西风瘦马”,有情人的离别,则有了“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教学时,只有找准了意象,才能进入对意象的分析和品味的层面。从诗歌意象使用看,它们往往不是单独、零散的,总是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以丰富诗歌的意蕴:有的意象群通过对照式,把不同特质的意象放在同一诗歌中形成对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与道路、酒肉和死骨对举,在鲜明的对比中批判统治者,同情底层者的思想寓于文中;有的则用重复和叠加强化思想和情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登高》等;有的意象相互包容,在类比映衬中围筑意境,表达情思,闻一多的《死水》中通过意象的相互交叠,让读者产生一种生理的厌恶感,体现死水独特的象征意味——社会的腐朽。
  
  找准了意象,厘清了意象间的关系后,接下来就是以意象为抓手,品味象中之韵。“象为情生”,从传统审美的角度看,景物的选取是为表达情感服务。情感不同,选择的媒介不同,构筑的意境就不同,而且景、境和情是相生相映的。欢快喜悦之情,景物多以明丽暖色调为基色;忧郁伤悲之情,景物多以冷峻和灰暗为基调。《天净沙秋思》,短短的28个字,作者选取12个意象,通过叠加,以强化情感。“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深秋时节,日落西山,万家灯火,漂泊在外的游子却还在为仕途而奔波,有家难回。前途不明,此时的心境如何,内心的苦闷愁怨如何消解和排遣,没有直接的呐喊,而是把它移植到丰富的意象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天涯,简短三句,8个意象,衰败、苍凉、悲伤,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是温馨的。几种意象,暗淡沉重向光明温暖,再转向暗淡、悲凉,明暗结合,以暗为主。这种明暗结合的形式,以暗为大背景,大、厚、重;以明为点睛,增添一抹亮色。亮色代表的是希望与梦想,仅为一点,转瞬即逝。可见希望的渺茫,现实的沉重。诗歌以天之大,天涯之远与伤心的衰弱形成对比,衬托出羁旅之人的孤寂和渺小,暗示前景的黯淡,突现归家梦想的渺茫。
  
  三,以意逆志,玩味意中之情
  
  “古说书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而“以意逆志”即“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就是说,在读诗、教诗时,应以自己的心意去探究作者和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诗歌是借助不同意象的移入围筑不同的意境,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而诗歌情感的外铄不是通过具体的文字和意象直接触摸和感受,而是借助意象特质的分析和品味,以感悟其中的韵味情思。不论是作为外观者营造的“无我之境”,还是作为亲历者重构的“有我之境”,它们都间接或直接地被烙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而要真正步入诗歌内部,没有意象的搭桥,意境的围筑是很难实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秋菊、东篱、南山构成一幅宁静、恬淡的画面。而“悠然”则揭示出“我”与自然景物的相融无间。三个意象与“我”惬意自适的心境的暗合,暗示出“我”超凡脱俗、宁静致远的人生追求。
  
  同样,杜甫的《登高》,前四句重在写景,为后文的抒情蓄势,同时也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伤”,“渚清沙白”,从视听角度写出俯视带来的情感体验;而“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不但广阔,更有了时空的深邃。这种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不仅进行空间的深度透视,也是时间的无限长度。而密集的意象的使用,加上修饰语的活用,有形有色,有声有状,有时空的转换,有叠词造成的滔滔滚滚的声势。时间的深邃、空间的广阔更显示出诗歌的精神气度——悲秋而不孱弱。诗歌正是由前四句力量的积蓄,才为后面抒发悲情愁绪做了很好的张本。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对诗歌的教学,借助意象围筑的意境进行分析玩味,以把脉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是不能忽视的环节。诗歌表情达意抒怀言志的含蓄性特质,决定对诗歌的阅读和品味不可能通过浅层的文字就可以实现。没有具体的抓手,空泛地解读往往浮于表面。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玩味出象外之境,境中之意是首要之举。毕竟,简短的文本,有限的文字可视可感的内容有限,真正的况味是隐于文字背后,融于意象之中,化在意境之内。
  
  当然,诗歌的言、象、意、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有机体。诗歌的教学,找准四者的契合点,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对其进行重构,根据教学的实情选择好切入点,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才能真正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和情思。(长三角论文三等奖,刊发《语文月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两材料)关于“文学文本的解读”
[转载]《乡愁》实录(王君)
论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文本解读】高山流水,境美意深
语文学情的了解与把握(龚志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