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垂成穑事苦艰难------读范成大的农事田园诗26

    咱们在讲陆游的时候曾经提到他的老朋友范成大,范成大是一位有壮心的诗人,更是孝宗皇帝非常倚重的朝廷重臣,他后来作到参知政事,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是南宋诗人中官位最高的。他是平江府吳縣人(今苏州市吴中区)人,出生那年正值“靖康之变”,四岁“平江屠城”,父母抱着逃难。家亡国破颠沛流离的惨状,肯定会给幼年的范成大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一般三四岁的儿童开始记事了,更何况他非常早慧,据周必大撰写的范成大墓前《神道碑》記載,“公在怀抱,已识屏间字”,那么比较起来视觉听觉刺激更强烈景象当然记忆更清晰鲜明。童年印象,当时不懂得是怎么回事,等到懂得了,就成为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感性基础,所有人都是这样。从这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南宋的中前期有那么一大批爱国诗人,例如“中兴四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范成大生于“靖康之变”的当年,陆游生于前一年,杨万里和尤袤生于后一年。今天我们只讲范成大。
    范成大墓前《神道碑》还记载了他十二“遍读经史”,“十四能文词”,因为他家学渊源,父亲范雩是秘书郎,掌管国家图书收藏和抄写的官员,母亲蔡氏夫人出身名门,蔡襄(书法史“宋四大家”“苏、黄、米、蔡”)孙女。可是在他青少年时父母双亡,所以家境很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能寄居寺院,十年不出,竭尽全力抚二弟嫁二妹,二十九岁才去应举,考中进士走上仕途。
    正是早年如此贫寒的生活,使得范成大接近社会底层,深刻了解农民被盘剥压榨的情形,同情他们的艰辛,年轻时期的诗中有这么三首:
    豚蹄满盘酒满杯,清风萧萧神欲来。愿神好来复好去,男儿拜迎女儿舞。
    老翁翻香笑且言,今年田家胜去年。去年解衣折租价,今年有衣着祭社。《乐神曲》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後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缫丝行》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钱。《催租行》

    这位老翁笑言的是什么?去年卖衣折租,今年能够穿着衣服参加祭社活动了,笑言的背后是辛酸。缫车是这么忙,蚕茧是这么厚,缫出的丝是这么长,按说蚕农应该有新的好的衣服了,可是不行,今年还是没有空织成绢来穿,明天就得去把丝卖掉,为什么?官府催租太急了,诗人虽未点明,但暗示十分清楚。甚至交了官家的租税之后,农民还得受额外的敲诈勒索,《催租行》刻画了一个贪婪无赖的里正形象,手里拿着农户农民交租后官府发给的收据文书嬉皮笑脸:“我亦来营醉归耳”,总得弄壶酒钱啊?农民拿出自己可怜的一点点积蓄还得陪笑脸:“不够喝酒的,算是赔您一双草鞋吧!”除了对农民同情之外更有对剥削者的愤慨。
    范成大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做了官以后,以至后来职位很高了,仍然没有改变这种感情。他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二十六年担任徽州(今安徽黄山一带)司户参军(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在任时又写了一首《后催租行》: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黄纸放尽白纸催”,“黄纸”指的是皇帝的诏书,“白纸”指的是县官的文书。皇帝已经下诏书豁免灾区人民的赋税,但当地官吏还是勒逼农民交租。这使我们想到白居易的诗:“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说明地方官吏这种欺上瞒下横征暴敛的风气由唐到宋极其普遍始终没有得到禁止。诗中的老农卖衣已经不能抵租,只能年年卖女儿来缴纳官府租税,农民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遭受着层层残酷的剥削压榨和勒索。值得注意的是范成大此时就正是州一级负责赋税的官员,非常清楚下属各县征税情况,所以,第一、诗中所反映的现象绝对真实,第二、处在那个特殊的位置而替农民作出如此控诉难能可贵。
    上节我们讲到淳熙二年(1175)的时候,陆游和老朋友范成大在成都又聚在一起,此时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已是朝廷方面大员、整个大西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就在这一年,他赋有《劳畲耕》,小序说:“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唐代刘禹锡曾有一首竹枝词写到过刀耕火种的情形:“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写得很美,诗化了当时四川巫峡大山深处少数民族土著的生活。而范成大却是这样写:“峡农生甚艰,斫畲大山巅”,“颇具穴居智,占雨先燎原。雨来亟下种,不尔生不蕃”,明确地指出来,巫峡农民生活太艰难了,刀耕火种,占雨燎原,如果烧了以后没有雨,或者错过了雨没烧,“不尔生不蕃”,人就无法生存了。诗人生于江南鱼米之乡,所以“我知吴农事,请为峡农言”,言什么?先说“吴田黑壤腴,吴米玉粒鲜。长腰匏犀瘦,齐头珠颗圆。红莲胜雕胡,香子馥秋兰”,土地肥沃,稻种优良,产出的稻米又香又美,比原始的刀耕火种不知要好多少倍,可是话锋一转,“不辞春养禾,但畏秋输官。奸吏大雀鼠,盗胥众螟蝝”,吴农耕作不辞辛劳,却畏惧秋收后官府的逼租,贪官污吏简直就象又大又多的老鼠害虫一样,逼得吴农背井离乡,“逃屋无炊烟”,反倒“不如峡农饱,豆麦终残年”。这首诗既体现了对尚处于原始耕作状态的峡农的怜悯,更体现了对受着无尽压榨的吴农的同情,造成峡农“生不蕃”的是天灾,而造成吴农“无炊烟”的则完全是人祸,是官府的横征暴敛,这就是儒家所说的“苛政猛于虎”。
    范成大的这种仁政爱民思想,不止浸透在他的诗歌里,更贯彻于他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范成大被任命权知处州(今浙江丽水),次年八月到任,在任虽仅尽几个月,处州百姓就把他列其入名宦祠奉祀,为什么?因为时间虽短,却干成了几件有利于处州百姓的大事:其一,力倡义役法,民户按物力高下出田产钱物以助役户,贫富互助,以免执役时倾家破产,这是一大善政;其二,处州“带郭浮桥,岁久弗茸”;遂“造舟为梁,联以铁绠”,桥命名为“平政”,桥亭命名为 “知津”,并亲撰《平政桥记》和《桥规》;其三,兴修通济堰,又确立《堰规》二十条,手书刻石,不仅使处州山田“灌溉有序,民食其利”,而且《堰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争水纠纷,堰刚修成,范成大被调任,乡亲父老说“堰成,公忍去我耶?”由此可见他的深得民心。
    这以后的范成大“入为从官,出为牧守”,成为朝廷重臣、封疆大吏,曾赴广西帅任,后任四川制置使,历任所至,兴利除弊,得到各地民众的肯定:“范石湖歴典名藩,所至礼贤下士,仁民爱物,去思遗爱,所在歌舞之。”(康熙四十年成书的类书《渊鉴类函》中《翰苑新书》前集卷53)范成大治蜀,不过两年,但政绩卓著。陆游《范待制诗集序》称:“及公之至也,定规模,信命令,弛利惠农,选将治兵,未数月,声震四境,岁复大登”。历史学家把范成大在蜀的政绩分为蜀士归心、为民减负、整军经武、击强抚善、与民同乐五大方面论述,我们只介绍为民减负和与民同乐两方面的一些内容。
    先说为蜀民减负。
    四川是当时民众负担特别沉重的地区,自绍兴年间陕西被金朝攻占后,四川成为对金作战前线,养兵之费猛增,史称“初,蜀之财用止以赡蜀。自屯驻大兵,始竭民力,公私俱困”,这种状况到淳熙年间已延续长达50年。范成大治蜀期间,在减轻民负方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减折估。所谓折估就是对金作战急需为名而征收的杂税,范成大为此上奏,“逺方州县吏为朝廷根本忧者几人?……其间贪墨,又或并缘,此所以实闻于朝廷者寡也”,请求朝廷“去四川数十年之害,培其本根,徐用其力,国家长计也”,宋孝宗当即予以批准,这一减负之举受到四川民众的普遍欢迎,范成大奏称:“令下之日,百万生灵,鼓舞欢呼,如脱沟壑。寰区四路州县节次申到,自今年七月十五日以后,各于寺观启建感恩祝圣道场。”二是免和籴。所谓和籴,本意是官府“与民为市,给以现钱”,但在施行过程中,“边民苦和籴,实不得一钱,吏且督输旁午”,老百姓气愤地说:“名和籴,实强取”,范成大主张“变和籴为官籴”,即恢复和籴本意,实施以后,“九州数十万户踊跃呼舞”,既保证了军粮的供应,又减轻了民众的负担,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今岁大稔,米价顿贱,父老以为三十年所无”,淳熙四年,范成大上奏:“关外麦熟,倍于常年,缘去岁朝廷免和籴一年,民力稍纾,得以从事于耕作,故其效如此。”
    再说与蜀民共乐。
    四川“俗尚嬉游,家多宴乐。”成都素有“名都乐国”之称,“游赏之风甲于西蜀”,甚至地方官“从之则治,违之则人情不安”,范成大入乡随俗,同吏民一道,参加各种游赏活动,正月初一到安福寺礼塔,初三到碑楼院祭祀,三月初三到学射山比赛射箭以取乐,二十三到海云寺观看人们摸石于池中,以为求子之祥,并在游赏活动中写下不少诗歌。范成大把成都与扬州相比:“新街如拭过鸣驺,芍药酴醾竞满头。十里珠帘都卷上,少城风物似扬州。”把成都的万岁池与临安的西湖并论:“绿岸翻鸥如北渚,红尘跃马似西池。试比长安水边景,祗无饥客为题诗。”立秋时他歌咏锦江边上的夜市:“萧森万竹秋逾瘦,突兀双楠夜更高。东郭风喧三鼓市,西城石汹二江涛。”冬至时抒发人们丰收的喜悦:“留滞周南无旧事,布宣汉德有新诗。丰年四海皆温饱,愿把欢心寿玉巵。”诸如此类的诗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短章大篇,人争传诵之”,“范公以文名,其毫端之珠玉,纸上之云烟,蜀士大夫争宝之。”
    范成大离成都时,自发送行者人数非常多,“送客数百里不忍别”,“后公谢病吴门,往来者伺候谒舍,或经月,必一见乃去”,孝宗还亲自转告范成大:“蜀民思卿如慈亲。” 范成大晚年闲居故乡石湖,依旧情系巴蜀,他留恋巴蜀的山水:“老来万事总萧然,犹忆西州暑雪边”,回忆四川的物产:“荔浦园林瘴雾中,戎州沽酒擘轻红”;怀念巴蜀的友人:“四海西州故旧多,烦君问询各如何” ,依旧关心四川民众沉重的赋役负担,盼望朝廷免除:“十年关陇困科输,圣德如天尽扫除。临遣中和二千石,好乘春日下宽书”。
    淳熙十三年(1186年),诗人六十一岁,“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诗集卷二十七)。这一组六十首绝句,展现的是一个俨然有序的系统,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田园情景,凡农家生活环境、季节气候、风土民俗、耕织、收获及苦难与欢乐等,都得到了真切生动的展现,在古代田园诗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过去的田园诗,太抵可分为二类:一类以陶渊明、王维等人为代表,通过歌咏乡村风光和农人朴素的劳作生活,实际表现士大夫对城市生活、政治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显示一种恬和淡泊的志向,这类诗不免把乡村田园描写得安宁恬静;另一类如唐代王建、张籍、聂夷中等人的作品,则上承《诗经·豳风·七月》以来的传统,主要揭露农村现实的痛苦,斥责官吏豪强对百姓的盘剥压迫,这类诗重在表现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所以大多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更多地让人感觉到沉重与紧张。这两类诗,一般可以说分别是道家及佛禅的人生情趣与儒家社会观念的诗化表现。本来,这两种趋向在士大夫心中常常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诗中总是被分离开来表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把这两合二而一,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田园乡村的生活面貌,也比较协调地表现了宋代士大夫儒道合一的人生情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秀丽的风光和农家劳动、生活的习俗的场面,也能看到农民所遭受的沉重剥削和他们困苦的生活,如: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作者在组诗的小序中说,这些诗是他隐居石湖时,“野外即事,辄书一绝”而成,也就是由亲身经历、亲眼观察所得,所以全然没有过去当官那种稍显隔膜的感觉,如果与他中年所写的也是由亲身经历、亲眼观察所得的“使金七十二绝句”相比较,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当代大家,对这两组绝句高下的评价有所分歧,比如钱锺书和周汝昌两位先生,前者更赞赏《四时田园杂兴》,认为比之陶潜有过之而无不及,后者更推崇使金七十二絕句,说是范成大“最好的組詩之一”。
    那么“使金七十二絕句”是怎样一组诗?我们下节再讲。
                                        07.07.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老师这回耍大了
四时田园杂兴:“农民诗人”范成大的乡土情怀
范成大《后催租行》赏析
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田园诗人,也是大宋威武不能屈的士大夫
宋诗选注(五十五)、(五十六)范成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