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谈武侯祠楹联之“切”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后主于“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陕西勉县武侯祠因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纪念诸葛亮的祠堂。之后,四川成都、甘肃陇南、河南南阳、湖北襄阳等很多地方陆续建立了武侯祠。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筑规模与文化氛围都逐渐扩大,使得古代武侯祠的数量仅次于关帝庙与孔庙。楹联在明代臻于繁荣,名胜古迹中的楹联是名胜古迹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推断,至迟从明代开始,各地武侯祠就有楹联悬挂了。但由于历次历史灾难,雕刻或悬挂在建筑物上的楹联,同建筑物一起受到损毁。故现在我们了解到的各地武侯祠楹联,主要是清代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产生的了。当今介绍武侯祠楹联的书籍与文章颇多,但一般编排格式都是首先列出某副对联,然后对此联中的某些典故进行解释,最后对整副对联进行分析,概括出内容思想。但这种讲解,没有从整体上使我们对武侯祠楹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有个明确认识。或者说,没有表现出武侯祠楹联在众多名胜楹联、在各类三国文艺作品中的特色来。

清代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认为“工”、“切”、“雅”三方面,是楹联创作的具体要求,楹联鉴赏的重要标准。“工”即工整,即作品在形式上应符合对仗、平仄之创作基本要求。“切”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与评论中的重要标准。从楹联角度讲,是指在内容上要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吻合,用梁章钜自己的话来解释, 就是楹联“不可移易他处”、“不能搬向他题”。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时、切史等。“切”在《楹联丛话》中出现频率也高于“工”与“雅”。“雅”则是在“工”和“切”的基础上对楹联的题材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要做到典雅、自然等,从而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境界、修养才华等。笔者长期研读中国各地武侯祠楹联,发现其除了格律严谨,用语典雅外,还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鲜明地体现出了“切”。相当部分楹联不单单大力颂扬诸葛亮的忠贞与智慧,往往还与所在祠堂的文化背景、楹联作者自身经历等密切相关。下面我们以一些楹联为例具体分析。

成都是蜀汉王朝故都,成都武侯祠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侯祠。故该祠历史上的楹联,往往站在治蜀与兴汉的高度,对诸葛亮人格精神、政治主张、军事思想进行总体概括与评价。以最负盛名的“攻心”联为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攻心”指是指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用“攻心”战术使其心服。“反侧” 应解释为“不安分,不顺从”。“宽严”是诸葛亮在《答法正书》中所论述的中心。他指出秦朝因刑法过严而导致天下瓦解,高祖刘邦反其道行之,仅“约法三章”。刘璋又过于软弱宽大,导致其统治结束。蜀汉初期的形势与以往均不同,应“威之以法”、“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即从严治蜀。此联写作背景为1902年川西数县义和团聚众数千,与清军激战于成都近郊。清廷撤换了四川总督,派岑春煊担任。岑春煊入川后,采用严刑竣法来镇压义和团和管理四川。岑的老师,时任四川盐茶道赵藩通过此联告诫岑要对敌方进行攻心策略而不是一味实行武力镇压,要审时度势而不是盲目地推行严厉的官吏管理制度。联中个个典故做到了“切史”、“切人”、“切地”、“切事”。

三国时期的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所在的南中地区,占蜀国疆域的一半。诸葛亮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位古人,这与他“攻心为上”与积极安抚的少数民族政策有关。云南武侯祠自明以后数量增多,全省各府所辖的州、县大多都有武侯祠。道光年间,戍边文人、曲靖知府宋湘,就为昆明五华山武侯祠题下一联:
千秋出师表;
五月渡泸人。

任云贵总督的阮元,同时又是长于考证,精通经学的经学家。他也在此写有一联:
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先生若在,礼乐其可兴乎!

宋湘联中“五月渡泸”正切诸葛亮率兵渡泸水平定南中一事。而而阮元之联悬挂后,当地士人大怒,以为他骂云南为蛮貊之邦,以士人等为孟获后人而不知礼乐,当即聚众二百余人,捣毁此联。阮元的上联用孟获语诸葛亮之句,可算做到“切”,但表露过于直白而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为我们研究如何做到“切”提供了个反面事例。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连山秀举,罗峰兢峙,地扼蜀陇咽喉,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六出祁山”是诸葛亮北伐战略行动的代称。甘肃各地武侯祠楹联中,不少联语颂扬了他为国家统一理想执着追求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毅力。如陇南市礼县祁山堡武侯祠一联:
托孤苦老臣,鞠躬尽瘁师六出;
识时真俊杰,和吴敌魏鼎三分。

汉中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公元前206年,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刘备在此自立为汉中王。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北伐曹魏,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天下第一武侯祠”汉中勉县武侯祠内有副清代四川唯一之状元骆成骧所撰之联:
此地始终关大汉;
何年将相似先生。

而离此不远的武侯墓内楹联则有另一番意味。武侯墓内楹联林立,大多表现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逝的叹息及对武侯墓的瞻仰。如墓大门上清代嘉庆年间汉中知府赵洵之联:
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水”指汉水。“山无樵采”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千百年来,当地百姓一直不在墓周边樵采,保护着武侯墓和周边的环境,下联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热爱。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各地武侯祠楹联的确体现了传统文论中“切”这一重要标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切人——楹联以诸葛亮为主要吟咏对象,切诸葛亮之姓名、身份、生平、官阶。这点不用多讲。

切地——除了“切人”, 楹联家们在创作中首先考虑这一点。

切事——指历史上曾经发生了的、与诸葛亮有关的重要事件。

切史——“切史”囊括了“切人”、“切地”、“切事”几部分,指楹联所述内容基本是史实,某些用语直接出自《三国志》等史书。纵观各地武侯祠楹联可以发现,几乎见不到“草船借箭”、“空城计”这种后世虚构之典故。

切时——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切合诸葛亮生活时代,这也与“切事”、“切史”紧密相关。另外就是切合楹联作者创作楹联所处的时期,楹联通常“以古寓今”。

所以说,正是由于楹联内容上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吻合,十分贴切,这才使不同地区的武侯祠体现了各自的特色来。这也是很多武侯祠楹联流传很广的原因。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可的楹联,反而没有体现出特色,不会被人们广为传颂。

因此,今天我们无论在鉴赏这些楹联,抑或是进行楹联创作时,都一定要把握好“切”这个楹联写作的核心范畴,尤其是做到“切人”、“切地”、“切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词话 | 伟人毛泽东点赞的“攻心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中 勉县武侯墓
​【每日佳联赏析】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思
名联欣赏:天下楹联(三)
一扫凡联万古空——成都武侯祠联墨鉴赏
【历史文化】解读武侯祠“攻心联”‖杨卓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