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5年):{魏(汉)221—226;西晋(洛阳)265、280统一—316;蜀223—227;吴222—280}

南北政权:南朝{东晋(南京)317—420;宋(刘)420—479;齐(萧)479—502;梁(萧)502—557;陈557—589     隋统一全国}

         北朝:匈奴、鲜卑、羯、氐、羌 (十六国时代)

         北魏(386—534):东魏(长安)-齐(高)550—557;西魏(邺∕临漳)554—557→周(杨)557—581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建安文学(汉献帝刘协196—220)

背景:汉末政局与曹操的崛起

1.      曹操(155—220)建安文学的核心,三曹是建安文学的支柱。

卞氏:曹丕(长子),字子恒,善权谋诈术。建安二十五年继位魏王,逼迫汉献帝让位建黄初元年,卒于黄初七年,其子曹睿继位。  曹丕的诗文带有文士气息,多以思妇、寡妇的口吻写诗。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善于为文学创作,有杨修等人支持,封为东阿王,曹丕继位后被封为陈王,后降为侯。  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2.      建安七子,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①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曲阜)人,孔子后人。融,鸟类翅膀;举,振翅。

②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东南)人。琳、璋,美玉。

③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与金乡之间),王氏为当地氏族。

④    徐幹(170—217),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青州)。

⑤    阮yu(?--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人。

⑥    应玚(?--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人,当地氏族。

⑦    刘桢(?--217),字公幹,东平(今山东东平)人。

共同特点: ①他们的名字中,多带“玉”字旁,受《论语》“君子比德与玉”影响。

②          逝世年代相近,汉末(180—222)瘟疫严重,“建安二十二年,死者七成”

③          多出自山东,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淮河流域(山东、河南、江苏、安徽)

3.      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原因

①    动乱的社会现实;

②    思想的解放,主要表现为儒学的衰弱;

③    领袖人物的倡导,曹操父子及曹操笼络的建安七子等文人;

④    文学内部的原因,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五言诗的形式,文学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古诗十九首》。

二、曹操作品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举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挽歌:薤露:贵族送葬过去;蒿里:平民送葬歌曲。南宋钟山荣《诗评》“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

背诵作品:曹操《蒿里行》、《步出厦门行》  刘桢《赠徒弟》  曹丕《燕歌行》

三、总结

1、“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196—220)。“三曹”、“七子”继承汉乐府名额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诗的形式反映社会动乱,抒发个人感情,表现强烈个性,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且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这就是为史学界所称道的建安风骨。

2、曹植诗歌的艺术概括:

①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倡导五言诗的,也是建安文学中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作家,他广泛运用乐府诗的形式,变乐府诗以叙事为主为以抒情为主,善用比喻,大大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②他的诗描写细致,语言自然而绮丽,迥异于乐府诗的古朴浑厚。

③注重炼字、对偶、色调、音韵。

④工于起调,善造警句,讲究诗歌的谋篇布局。

⑤既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形势和内容完美统一,形成了“风骨奇高,辞采华茂”的特色。---钟荣《诗品》,称其为建安诗坛之“杰”。

3、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而独何辜限河梁。

   艺术特色:①通过一系列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②是现存最早的成熟七言诗;③句句用韵,且一韵到底(ang),都是平声韵。

第二章  魏晋正始之音

齐王芳(240—249);当时的辅佐大曹爽、司马懿;司马氏掌权后实行高压政策

一、当时的三种风气:

⑴谈玄(玄学清谈)

座主    麈(zhu)尾   唯美之风

谈玄的几个主题:①有无之辨;②圣人有情无情;③言意之辨;④养生论

谈玄出现的原因:①司马氏的高压政策为儒道思想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②

 

⑵吃药(服散)         寒食散    五石散

当时的服散名人:何晏—五石散

⑶饮酒      刘伶,字伯伦

“竹林七贤”中的两个人:①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人氏。②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人。

二、两晋诗坛

㈠西晋    太康文学

文学特点:①短暂的和平与统一;②西晋氏族生活奢侈。

二、氏族成长和奢侈生活

东晋:氏族=世家大族              九品中正制—划分氏族和庶族

西晋:氏族迅速成长

三、西汉文学

代表作家: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一左-----左思

早期:傅云、张华     晚期:刘琨、郭璞

特点:①模拟古人的拟古诗甚盛;②追求辞藻华丽和对偶公正;③吸进文学的总体风格—繁缛。    质弱文强

代表人物: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247—330)

特点:①潘月美貌;②人品缺陷,谄媚权贵;③人品低,文品高,两者不一致;④辞彩华艳

陆机(216—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人。祖逊,父抗,都是东吴名将。

文学特点:①是西晋拟古诗风的代表人物;②风格特点是繁缛;诗歌喜欢用华丽辞藻和对偶句式;③有些作品写景很出色

左思(250—318),字太冲,临淄人。出身寒族(素族),貌寝口讷。

文学特点:①主题深刻,写自己在门阀制度下所收到的压迫以及他的抗争和不平,这一主题在当时具有典型性,反映了所有寒族氏族的心声;②咏史与抒情相结合,开创了咏史诗作的新路;③语言精当,出语自然。文典以怨,颇为情切,得讽喻之至。--钟荣

刘琨(217—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人。贵游子弟→随军打仗→救国志士

四言《搭卢湛》  五言《重赠卢湛》、《扶风歌》

钟荣评:善为泣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

刘勰评:雅壮而多风。

2,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思想较复杂:儒(两汉今文经学)、道、法

代表作:《游仙诗》共十九首,九首残篇。影响深远,李商隐、李白

曾为《尔雅》、《方言》、《楚辞》作注

 

游仙诗分为两类:①真正意义上的游仙诗,描写神仙生活。

                ②有寄托的游仙诗

辞多慷慨,乘远玄宗。---钟荣《诗评》

3.玄言诗在东晋兴盛的原因:①玄学思想对氏族知识分子的影响加深;

                         ②玄(释)、佛合流;

                         ③政治环境的改变,东晋偏安南方

             第三章   陶渊明

3.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⑴仕途经历:29岁任江州祭酒→35岁任荆州、江州刺史桓玄幕僚→37岁回乡丁忧→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轩的参军→ 改任改任彭泽县令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①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玄言诗,淡乎寡闻)

                        质而实奇,癯而实腴。---苏东坡

                        ②情、景、理的统一

                        ③豪迈雄健

⑶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影响

①人格    颜延之《陶征士诔》     沈约《宋书·隐逸传》     萧统《陶渊明序》

        宋、清两代研究成就最高:文体省,质直。净钟荣《诗品》:古今隐逸人之宗。

        白居易称自己为异世陶渊明

②诗歌   A,打破了玄言诗统治诗坛的局面;B.开创了田园诗的创作道路;C.开创了平淡自然又韵味隽永的诗风。

               从玄言诗到田园诗

                           --------晋、宋之际诗风演变(420—469年)

原因:①士人的心态发生变化;    刘裕建立南宋打压氏族

     ②审美情趣的变化;         士族郊游、《兰亭诗集》

     ③诗歌本身的变化           即色如玄    体现佛理→描写自然景色本身的美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一.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稳,声色大开,试运一转关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二.1.谢灵运,

(385—433)小名谢客,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一带),祖父谢玄,谢灵运18岁封康乐公。他的始宁墅位于浙江上虞,其辉煌时期在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424—453),同时期的著名文人还有鲍照、顾延之。

2.谢灵运的悲剧人生:

①出身于一等氏族,刘裕政权打压氏族;②胸怀大志,却自视甚高;③玩世不恭的性格

4.      诗歌成就:

⑴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⑵诗歌特点:①精工富艳,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深奥典雅。表现方式上,“寓目辄书”,视角“移步换景”;描写手法,“以赋法入诗”。②细腻的景物刻画。追求声色,语言雕琢,拟人化动词。③结构上,程式化特点突出,叙事—写景—说理(谈玄)。

三.鲍照及其创新

⑴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⑵鲍照出身寒微,其身世的寒微与其创作密切相关。钟荣《诗品》:“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于当代”。

⑶现存鲍照的诗有两百多首,多为乐府诗(①边塞庶族生活;②个人仕途的失意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与反抗)

⒉诗歌特点:

①体材全面:古诗、乐府诗、五言诗、杂言、七言;②风格独特: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③七言、乐府最具代表性:Ⅰ七言诗当时遭人轻视;Ⅱ鲍照打破七言诗的句句押韵,变为以七言为主,夹杂各种句式,形成了具有创新特点的七言歌行(xing),音节错综变化,隔句用韵,注重气骨,命意奇警,崇尚奔放之美。

歌行(xing):出自乐府;七言为主;隔句用韵;篇幅较长。

⒊①

②《宋书·谢灵运传》对情、文、质的论述;③提出“三易说”: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

第六章                 永明体与梁齐诗坛

一.齐(479—493),齐武帝(483—493)

永明体:声韵学说。

提出四声八病:①四声

②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正纽、旁纽、大韵、小韵。

二.⒈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高祖据。曾任宣城太守,固有“谢宣城”之称。

⒉诗歌内容大多是:①对禄位的留恋;②对仕途的忧惧。

⒊《谢宣城文集校注》曹融南,上海古籍出版社。

诗歌风格:①诗歌以田园诗为主,与谢灵运相比“宣言”的成分减少了;②风格清新明丽,格调清新消散,改变了谢灵运诗歌的繁复典重风格;③在语言上,音律和谐,流畅自然;④与谢灵运诗歌有相同点,存在有句无篇的缺点(也包括曹植)。

“篇末多踬”—钟荣《诗品》

三.宫体诗

⒈宫体诗流行于梁陈时代(502—589)(梁武帝—陈朝灭亡)

代表人物有:简文帝萧纲(受欺凌个老师的影响—徐摛、庾肩吾)

⒉⑴具备的因素:①格律、踵事增华;②艺术风格变永明体的轻绮为秾丽,下者流为淫靡;③题材比永明体更狭窄,咏物、艳情居多。

⑵社会因素:①梁武帝时社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注重享乐;②诗人求希求变的意识。“不能新变,无以代雄”---《南齐书》;③帝王的提倡;④民歌的影响。

⑶评价:①内容上,题材狭窄甚至流于琐屑,看不到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和积极的社会追求,看不到诗人个性,女性不是爱情对象而是欣赏对象,艳情化、娱乐化的倾向明显;②风格上,以秾丽为特色,缺乏情感,仿佛先天贫血,显得浮艳、卑弱;③巩固了永明体以来在格律上的成绩并有所发展,五言诗的创作有长篇走向短制,诗中的对偶、平仄和成熟的律诗已经相去不远,七言诗的写作更为普遍;④在描写上的细腻精巧为后人提供了经验。

⒊其他代表诗人:江淹、吴均、何逊、阴铿

四.庾信与南朝文化的北渐

⒈庾信(513—581),字子山,南朝新野人。

⒉庾信在南北朝文化合流中的意义:

 

 

                           隋唐文学

一.         ⒈隋(581——618),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离的政治局面。

促进文学繁荣的因素:①政治统一,经济发达;②唐代科举制对文学发展影响很大(广开仕途促进诗文创作的发证,律诗、骈文);③思想解放(帝王多位混血,儒释道三教并行);④文学发展自己的原因(形式的成熟,内容的充实)。

⒉高棅《唐诗品记》,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①    初唐(618——710)继承六朝,特别是南朝风格,提出充实的内容,刚健的作风。

初唐四杰:王勃(650——676)、杨炯(650——694)、卢照邻(634——683)、骆宾王(623——684)

文章四友:

②盛唐(710——770)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李白、杜甫,诗人群体,“大力十才子”

②    中唐(711——827)转折点——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

要求改革社会弊端,呼吁拯救大唐王朝——韩愈、孟郊、白居易、元稹

心里变异,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李贺、卢全、刘叉

③    晚唐(828——907)大唐大势已去,对王朝的绝望

注重内心世界,发展外在形式——李商隐

二.         隋唐诗歌

㈠初唐

⒈北方诗人代表:卢思道、薛道衡(《西西盐》亦说《夕夕艳》,是一首思妇诗。“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善于边塞诗的创作;杨素(《隋唐演义》中杨林的人物原型)。

⒉南方诗人代表: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把南方诗风带到北方隋朝。

⒊初唐时期的应制诗(设词臣2)

虞世南、魏征、欧阳询、褚遂良(唐太宗时做起居郎)

虞世南《蝉》:垂苇饮清露,流响出梧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在狱咏蝉》:“本已高难保,     徒劳恨 

上官仪(608?——664)字游韶,陕县(今三门峡)人。

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⑴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

上官仪《入朝洛步月》:默默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蜀,蝉噪野风秋。

⑵上官体流行于贞观、龙朔时期

⑶“初唐四杰”:王勃(650——676)、杨炯(650——694)、卢照邻(634?——683)、骆宾王(623——684)

⒈①五言律诗    王勃、杨炯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2.“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①内容上:扩大了诗歌体裁,描写的内容针对六朝诗歌而言更加广阔;《唐诗杂论》闻一多。写“初唐四杰”:“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到市井,五律到王、杨手里是从台阁到江山塞漠。”

②形式上:在形式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内容不断提升。

总结:“四杰”一方面批判六朝诗歌偏重形式,杨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一方面沿着永明体宫体诗形式继续向前(南朝诗歌被称为“亡国之音”)。

3.卢照邻《长安苦役》,体裁,七言歌行       楮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①当时杰出的歌行作家:张若虚、刘希夷    哲理思索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中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②宋之问、沈佺期

“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杜甫的祖父)

“文章四友”在诗歌发展史上的贡献:完成了五言律的最终定型

 

①    比较严格的贯彻四声、八病原则,运用粘的手法;

②    律诗八句的篇幅固定;

③    内容描写形式形成了情——景——情的模式

⒌唐太宗时期         魏征   王绩

①    魏征(580——643)河北逐鹿人。主编《隋书》,为《梁书》,《陈书》写总论。

《述怀》:

 

②    王绩(589——644)字号东皋子,生活态度介于阮籍和陶渊明之间

《野望》

 

 

——中间两联对偶

⒍总结初唐,开启盛唐代表人物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四川)人,曾任右拾遗(补缺),被称为“陈拾遗”。

三.        盛唐

㈠盛唐       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李白

少年精神:单纯、热烈、壮大

盛唐气象:

⑴对田园诗的发展又推动作用山水田园诗派:

形成原因:①经济繁荣,知识分子有更多财力用来游览山水;

          ②当时隐逸(为了制造噱头,以便出仕)之风盛行;

          ③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及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对田园诗的发展又推动作用。

代表作家:孟浩然、储光羲

①    孟浩然隐居于湖北鹿门山

㈡.        盛唐(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安史之乱(755——763)

1.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

《中国作家评论》中,评价他的诗:意境淡远,色调清淡;题材较狭窄,缺少盛唐时的理想风气。

2.王维(701——740),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川人,二十岁中进士。

罗宗强《文学思想史》,

⑴评价其艺术才能全面:“咏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

⑵诗歌特点:①善于发掘与主观情感相契合的景物,抓住其特点,以画家独有的艺术匠心表达出来,形成一种意境,使诗情与画意达到一种统一;

②    善于用清新的笔调、云润的色彩、细致入微的描绘山水田园中轻灵优美的境界,表现自己生活于其中的闲情逸致;

③    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致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律动;

⑶王维、孟浩然诗歌的比较:王维诗歌题材广泛,孟浩然诗歌题材比较狭窄;王维诗丰润,孟诗歌简单质朴;王维诗歌清新静谧,孟诗歌旷淡。

⒊    盛唐山水田园诗创作特点:

①有浓郁的向往自然、隐逸的特点;

②偏于恬静淡雅,富有阴柔之美;

③    体裁多用五古、五律、五色等形式。

边塞诗兴盛

原因:①边塞战争频仍,激发诗人的赴边热情,提供了创作机遇;

②统治者奖励军功;③前代边塞诗人为唐人提供了营养。

㈢⒈高适,诗歌偏重现实,岑参写塞漠奇特的景色,擅长夸张的手法,瑰丽的笔调,描绘边关奇幻景色。

高适、岑参诗歌比较,相同点:都善于写边塞诗,都长于七言歌行,诗言豪放

                      不同点:①高适的诗悲壮绮丽;②高适多描绘现实,岑参多浪漫色彩;③陈泽增《文笔》:“高尚质主理,岑尚巧主景”

⒉王昌龄

“七绝圣手”、“七言长诗”、“诗家夫子”

⒊李颀(qi)   崔颢   王之涣

4,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  (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于岭南。代宗以后,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旧唐诗》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性格特点: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性情狂放不羁,好结交游侠。

诗歌特点:殷璠称赞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5.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河北荆州)。边塞诗较多。

诗歌特点:诗歌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景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的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第三章  李白(诗仙)

一.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人。生于武则天时代,长安元年,长康碎叶(吉尔吉斯斯坦),隶属安西都护府。五岁时随父来到四川绵州,父李客。

人生阶段:1.青少年时期(6——26):在蜀中地区度过。“十岁观百家,十五读奇书,文武兼修,好剑术”,常以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自比,“欲效鲁仲连,功成身退”。

理想:寰区大定,海县一清。

2.出蜀(726——742):“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历经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山西等地。

长期定居地:湖北安陆,27岁娶许国师女为妻。山东任城(济宁),李白、杜甫曾协同在沙丘游玩。

求仙:泰山,“竹溪六逸”

求官:湖北,荆州刺史《与韩荆州刺史信》

3.为官长安(742——744)。天宝元年为自己造势,道士吴筠与李白一起被召入京师,得意甚至忘形。做了翰林待诏,没有实际政治权利,玄宗认为他“非廊庙器”。天宝三年(744)辞官而去,玄宗“赐金放还”。

4.游历时期(744——755):东鲁和梁园附近。

5.流放{755——759}:流放夜郎,中途遇赦。

6.晚年{759——762}:雄心壮志。上元二年(761),李光弼出兵绞杀史朝义乱军,李白从军而行,途中病归,代宗宝应元年(762),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病逝,享年62岁。

二.人格特征:①儒道杂糅的思想底色;②轻财重施,嗜酒狂放的侠士精神;

③自信自负而为免自大的人生期许;④傲视王侯与结交权贵。

三.诗歌的思想:①讴歌政治理想;②藐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

③揭露现实,抨击时政;④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

四.诗歌的艺术特征:①强烈的主观色彩,不可遏抑的激情喷发;

②丰富、奇特,变幻莫测的艺术想象;③雄奇壮丽与明丽兼具的艺术风格;

④对格律和法则的超越。

                        第四章  杜甫(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他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射会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一.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生于巩县,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奉儒守官”

⑴35岁之前,读书漫游阶段,33岁在洛阳遇到李白;

⑵(35——44)困局长安时期;⑶(45——48)陷贼与为官时期

⑷(48——59)西南漂泊时期

二.人格特点:⑴早年有儒家影响和时代熏陶,有张狂浪漫的一面;

⑵中年以后经过磨砺,传统儒家人生观对他的个性影响更大;

⑶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着。

三.⒈杜诗内容:⑴时事政治;⑵政治题材;⑶草堂闲适诗;

⑷怀念亲友;⑸歌咏、绘画、舞蹈、建筑、农田;⑹投赠权贵的应酬诗。

⒉诗歌艺术成就:⑴善于典型化描写《兵车行》;⑵善于寓主观于客观《石壕吏》;

               ⑶善于在诗中发表议论;⑷语言精美而丰富;;

               ⑸体材全面、古体、近体,无一不能无一不精。

⒊艺术特色:沉郁顿挫——沉郁:感情深沉、苍凉;境界开阔壮大

                        顿挫:语言、韵律曲折有力

                             大历诗风

一.大和九年(835)

⒈藩镇割据: 安禄山,节度使,安史之乱

⒉宦官专权:高力士

⒊朋党之争:牛僧孺——李宗闵

二.大历十才子:

⒈ 活动时间——唐代宗大历年间

⑴在政治上失意的,中下层士人;⑵权门清客(秋风客),投献应酬;

⒉艺术特色:格律规整,音律和谐,字句精工。

三,元白诗派

⒈白居易(776——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珪(gui)(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 “ 诗魔、诗王”

⒉诗歌创作:  讽喻诗杰出

⑴诗集《白氏长庆集》  (元稹《元氏长庆集》)

⑵(自己)分类:①讽喻诗;②闲适诗;③感伤诗;④杂律诗

⒊“新乐府”特点

⑴用新题;⑵写时事;⑶不以入乐与否为标准;

白居易《与元九书》是唐代重要的文学理论创作,提出以下观点:

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反对“嘲风月,弄花草”,提倡“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②提倡“文章和而为时著”;“新乐府”诗的命题特点:元稹“即时名篇,无复依傍”

③尚实,尚俗,务尽

⒋元稹(779——831),字微,洛阳人。

⒌韩愈(768——842),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⑴“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倡导“苦吟”,自认为能够“笔补造化”。

韩愈:“为陈言务去”“辞必己出”

⑵诗歌特点: ①求奇尚怪,讲究气势;②以文为诗:?把散文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运用于诗歌创作;?把大量的议论成分引进诗歌;?用词赋家铺张雕绘的手法;?文从字顺;?形式对比辩证法。

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和怪奇特征

一.⒈李贺(790——816),字长吉,郡望陇西成纪人,生于昌谷(今河南宜阳).

别称:李长吉、;李昌谷、李奉里(郎)、鬼才、诗鬼

自称:陇西李长吉、旁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志向远大

⒉诗歌内容: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时会现象;②个人的发奋抒情;

③神心鬼魅体裁;④咏物和其他题材。

⒊艺术特色:①其最大的特色在于想象丰富奇伟,语言瑰丽奇峭(与韩愈诗有过之无不及);

②较多写古体诗和乐府诗,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

缺点:③一方面过分雕琢,语言晦涩,堆砌辞藻,艺术形象不完整,脉络欠连贯;

           ④由于李贺的人生遭遇和自身体质,他的作品中阴暗悲观情绪较重。“死”出现过20多次,“老”出现过50多次,反应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和生命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       例:诗句“羲和敲日玻璃声”

第六章  晚唐诗歌

一.唐文宗永和九年,藩镇割据,党争宦官专权,处于末世。谏书形式,绝望、郁闷、悲凉、空漠情绪充斥着社会,用一切都无法常驻的眼光看世界,表现出伤悼情趣,多做咏史怀古类诗歌、《无题》。

1,杜牧(803——853)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官至宰相,主编《通史》

⑴人格特点:①重视军事(曾注释过《孙子兵法》);

②擅长书法(《张好好诗》);

③风雅不节(风流)——牛僧孺“风情不节”

例:《张好好诗》、《杜秋娘诗》、《叹花诗》

⑵咏史诗特点:《寄扬州韩禅判官》在各类诗歌题裁中咏史怀古诗数量多,也最能体现杜牧诗歌的整体风貌。这些诗歌以深邃的目光,劲健儿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咏史怀古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出一种对历史上盛衰兴亡的深沉感慨。

李商隐(812、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河南河内(荥阳)人。

张采旧《平普会笺》

⑴对李商隐诗歌创作有重要影响的风尘女子:①柳枝《柳枝五首》;②宋华阳(女道士),在玉阳山修道;③锦瑟;④荷花;⑤王氏(妻子)。

⑵诗歌题材:①咏史诗、政治诗;②怀古咏物;③爱情;④应酬、交际

⑶诗歌特点:①主要创作七言律诗,近体诗杰出;

②用典多,象征意蕴。细美幽约、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寄托遥深;

缺点:③主题隐晦,难以把握真实的情感内涵。

类书:初唐欧阳询

3.晚唐诗类:①隐逸诗;②绮丽派;③继承新乐府的诗人

唐传奇

一.⑴本义:传述奇闻异事,唐代流行的短篇文言小说。

⑵渊源:神话、志怪,古代史传文学。

⑶发展阶段:①初盛唐:发轫;②中唐:鼎盛《离魂记》

牛僧孺《玄怪录》、皇甫枚《三水小犊》、

二.变文,是一种说唱文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文学(1)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四)
建安七子、初唐四杰、三曹三苏:最全的文学诗歌流派
建安七子、初唐四杰、三曹三苏:最全的诗歌文学流派,值得收藏!
隋唐五代文学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