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摘要:纵观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大起大落,仕途坎坷,命运不济,苦苦挣扎,然苏轼亦能坚强的活下来,生活中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又算的了什么呢?我们应该学苏轼那种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保持一种“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大文豪苏轼玉树临风,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德才兼备,放荡不羁,纵观一生命途多舛,然亦能坦然处之,进退自如、荣辱不惊。无数后人倾慕他的才华,他的诗篇,无数后人欣赏他豁达乐观的心态,无数后人赞扬他的丰功伟绩,无数后人推崇他的德行,苏提春晓、烟柳笼纱、柳絮纷飞、苏轼一生共筑三提为后人造福。他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三起三落,不免让人为之心痛,然他毕竟是超凡脱俗的苏轼,纵使“乌台诗案”遍体鳞伤却仍然遮盖不住他身上的光芒,纵使为官一贬再贬却仍为百姓做了不少善举,亦成就了千古佳作,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四家”之一,他是历史上出类拔萃、不可多得的全才。他善书法,一篇《赤壁赋》横扫千军,他亦工绘画,一幅《潇湘竹石图》惟妙惟肖,以竹石寄托他的文人情怀,他亦推崇儒家的入世思想,道家的济世思想,他坦率真诚,随缘自适,从不妄自菲薄,从不怨天尤人,他“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书中记载苏轼是大器晚成,二十一岁遵父之命,进京赶考,一举成名,因一篇洋洋洒洒的《刑赏忠厚至论》得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欧阳修问其文中典故,苏轼应付自如,实乃杜撰,并无典籍可查,欧阳修赞其雄才大略,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却因家中母亲逝世,返乡守孝三年,再度进京应中制科考试,为“百年第一”签书凤翔府判官,名动京师,苏轼为官清廉,在位期间成绩斐然,为人豪迈洒脱好结交文人雅客,《凌虚台记》是苏轼为好友陈某写了这篇记文,从诗句“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可以看出苏轼不计较得失,对人世的得失看得很开,对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苏洵病逝,苏轼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后苏轼还朝,这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昔日的恩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迫于无奈自请出京,王安石变法时期,党派之争激烈,官官相欺,尔虞我诈,官场黑暗污浊,百姓民不聊生,苏轼因不苟同于王安石变法,而被弹劾先后被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苏轼并没有因为被贬官从此萎靡不振,相反面对变故他镇定从容,从头再来,在其位,谋其职,革新除弊,为百姓造福。

苏轼在密州任职时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又擎苍。”怎一个狂字了得?当时的苏轼尚处于青年时期却自称“老夫”可见其狂态、也许苏轼是想抒发自己心中的抱负,遂狂了一点“老夫”更能表达他的心情,也许是不被朝廷重用而自嘲罢了。

苏轼铮铮铁骨,血气方刚,也曾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番建树,也曾想着效仿孙权、魏尚凭着一腔热血报效朝廷。当时辽和西夏数次南侵,北宋割地赔银,丧权辱国,苏轼愤愤难平,想要为国效力,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尽管苏轼被朝廷贬谪但一心为朝廷着想,担忧着朝廷的安危,“此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渴望重新受到朝廷的重用,一片赤诚之心天地可鉴。

同年苏轼还下了一首悼亡诗。贤妻王弗逝世已经十年了,十年了苏轼却从未忘怀,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妻子,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温文尔雅、端庄贤淑、知书达理,才思敏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是苏轼的贤内助,苏轼读书她亦伴君而坐,静听其书,而后苏轼有所忘,她却能一一道出,苏轼为人放荡不羁,常常口出狂言,她亦常常嘱告丈夫谨言慎行,她关注丈夫的一举一动,关心爱护、倾心照料,她懂得察言观色,常常辅助丈夫哪些人值得深交,哪些人切不可与之交往,她不仅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更是苏轼仕途的帮手、学问上的知己。

他与妻子相敬如宾,恩爱情深。苍天无情,夺其爱妻,这对苏轼而言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此时在密州,而妻子的坟墓远在眉州,思念之余却不能到妻子坟前看望,这对苏轼而言是一种怎样的痛?十年生死,夫妻阴阳相隔,心绪渺茫,苏轼纵有千言万语,有一肚子的思量无奈孤坟千里,何处诉说?苏轼早已肝肠寸断,心力交瘁了。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就算自己见到了妻子,这十年来风餐露宿,早已面容憔悴、形容枯槁,妻子还能认出昔日的我吗?这里苏轼有饱经沧桑之感,在世之人怀念已故佳人,本就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痛,更何况苏轼一再被朝廷贬谪,仕途坎坷,人心叵测,苏轼已经有些许疲倦些许劳累了。“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现实中不得见,苏轼只有寄望梦里能与爱妻相见了,梦里爱妻正在玉镜前梳妆打扮,想起昔日的甜蜜,一种揪心的痛滚滚而来,满腹话语无处诉说,梦里重逢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逝别太久,早已不知从何说起,唯有深深凝望,将彼此刻在心里,永不相忘。这首诗表现了苏轼绵绵不尽的哀伤与对妻子无穷无尽的思念。仕途蹭蹬,贤妻不在,苏轼早已身心疲惫,悲伤厌世,在这里不免为苏轼感到心疼。为他的痴情感动,为他的命运感慨,为他的人生流泪。苏轼在如此万念俱灰的状况下,仍然能坚强的活下去,笑对世人,不愧是铁骨铮铮的好男儿。

在密州当官的第二年,苏轼仍然得不到朝廷重用,只能靠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逢中秋佳节,苏轼因思念分别已久的弟弟子由,写下这篇佳作,那一天,苏轼喝的酩酊大醉,望着一轮明月越发伤感,联想自己仕途不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中苏轼用了“归”字一词,苏轼并非天庭之人,何故是“归去”呢?原来苏轼这里的“归”是想回归朝廷,为国效力,为民造福。

苏轼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想在朝为官,也想在京城有一番作为,无奈王安石变法,官官相欺,自己的想法得不到认同,官场黑暗,苏轼又无法力挽狂澜,只能自请外调,远离那寒冷、可怕的朝廷。这里苏轼是非常矛盾的,蕴藏着佛儒两种思想,一种是作者渴望在朝为官,通过自己的努力建功立业,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入世思想,是一种儒家思想。另一方面苏轼又害怕琼楼玉宇,高处凄冷,于是隐隐约约有一种消极遁世的念头在里面,这是一种出世的道家思想。可苏轼毕竟是胸怀宽广之人,他到底会作何抉择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面对仕途一片灰暗,作者尚未心灰意冷,相反看淡功名,聊以自慰,并发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可见其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情怀,苏轼最终还是以一种入世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亦或是人生的。在这里不得不佩服苏轼的胸怀,面对这么多的变故,这么大的打击,他亦能坦坦荡荡,“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保持一种进退自如、云淡风轻的态度。

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为黑暗的岁月。苏轼因一篇《湖州谢表》被新党抓住了小辫子,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众多罪孽可谓罪大恶极,死有余辜,新党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上奏朝廷说苏轼大不敬,朝廷之中人心惶惶,一片“倒苏之声”席卷而来,苏轼逃无可逃,被弹劾罢官被捕入狱,受尽折磨,不仅对他的身体造成伤害,亦对他的精神造成不可磨灭的打击。

“乌台诗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在我看来,苏轼是被“莫须有”的罪名害的,历史上以“莫须有”定罪名的,我所了解的还有两位人士。一位是被秦桧污蔑的精忠报国的岳飞,岳飞被骗入狱,老将韩世忠心有不忍,前去问岳飞的罪名,无奈秦桧蛮横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岳飞死于此罪名之下。还有一位是被“意欲”定罪的,与“莫须有”不相上下,都是被人无辜陷害胡乱加的罪名。于谦为官清廉,威望颇高,徐有贞想将其置之死地,胡乱编造了一个罪名,当锦衣卫核对时找不到对应的罪名,徐有贞吟出了一句千古臭名:“虽无显迹,意有之。”官员们提炼“意欲”二字,上报朝廷后,于谦人头落地。

苏轼的罪名与他们差不多,都是被人陷害的,“乌台诗案”苏轼几次濒临砍头的境地,幸运的是苏轼有强大的后台,当时朝廷中众多元老纷纷上书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昔日的敌人王安石亦上书皇帝,大家都竭尽全力援救苏轼,这场诗案最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被贬黄州。一代文豪终于得以幸免。

经历了“乌台诗案”作者早已变得心灰意冷,可谓身败名裂、千疮百孔,苏轼到黄州任职后忧心忡忡,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里有透露出苏轼的道家思想,苏轼与朋友赤壁下泛舟游玩,望着大好河山,山清水秀,仿佛下一刻就要羽化登仙,像道家修道成仙一样,或许苏轼是眷念这风光美景,写下文章纪念,亦或许在苏轼的心里,渴望像道家之人一样,无牵无挂,不被世俗羁绊,不为世俗劳累,远离这俗世的喧嚣争斗,过一种宁静无忧的生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面对巍峨壮观的景象,苏轼的苦闷得以释怀,苏轼感叹人的渺小,人生短暂,何必在乎那些凡尘俗世呢?不如放宽胸怀,好好存活于天地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也免不了大浪淘金的结局,何况如此渺小的自己呢?这里有苏轼对昔日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遐想昔日的赤壁之战,周瑜功高盖世,所向披靡,立下了丰功伟绩,苏轼崇敬周瑜的年轻有为,继而感慨自己的政治遭遇和碌碌无为。但苏轼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士,他虽然觉得自己悲哀,但他豁达洒脱,早已参透世事,当年足智多谋、王者风范的周瑜到头来不也一样付诸流水?那自己又有什么好计较的呢?苏轼早已释怀,已经由一种悲观厌世转变为超脱飞扬的境界了。

元丰二年,苏轼还作了一首《定风波》以表达自己的豪放之气和旷达的胸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苏轼不以为意,不畏风雨,不畏严寒,任凭风吹雨打也要坦然过他的一生,他虽然屡遭挫折,坎坷不断,但他并没有为此萎靡不振,可以看出苏轼倔强的性格与洒脱的情怀。与官场的尔虞我诈相比,这点风雨又算得了什么?苏轼渴望远离黑暗的官场,呼吸自由的空气,因此此刻苏轼心境澄明,根本没有感觉到风雨的侵蚀。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饱含人生哲理,一语双关,回首走过的这“风雨之路”坎坷不平,布满荆棘,自然界的风雨本属无常,复杂多变,政治上的失意、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这里的“归去”不同于《水调歌头》中的“归去”,苏轼早已厌倦官场险恶的生活,这里的“归去”不是回归朝廷而是回归大自然,苏轼有一颗归隐之心,渴望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虑、超然物外的生活,在黄州任知州的这几年苏轼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称呼便是在这时流传的。

元丰七年,苏轼东山再起被奉诏赴汝州就任,因幼子不幸夭折,悲痛欲绝定居常州,这里远离了朝廷政治的纷争,苏轼带着一家人过着平淡而朴实的生活。虽然经济拮据但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尽天伦之乐。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后,苏轼被升官由起居舍人到中书舍人再到翰林学士,苏轼在仕途上可算是稍有成绩了,但好景不长,再一次的官场风暴来临,党派之争如火如荼,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好再次自请外调。

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轼来到这风景秀丽,钟灵毓秀、人间仙境的西湖自然是喜出望外,留有佳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外苏轼还在西湖修建了闻名于世的“苏提”。苏轼一生共筑三条长提,颍州、惠州作者皆疏浚西湖,修筑长堤造福后人。

元祐六年,苏轼先后被调往颍州、扬州、定州、惠州、一贬再贬,然而苏轼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也许他早已经习惯了,早已看透了,也就无所谓得失了。绍圣四年,暮年老人苏轼被贬荒凉之地海南,朝廷罪臣被放逐海南的史无前例,可见苏轼命运的悲惨,然而苏轼依然坚强的活着,一介行将就木的老夫傲然的活着,可见他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能屈能伸。他在儋州为民谋利,替百姓做了许多善举,他在儋州办学堂,介学风,为民看病等深得百姓爱戴,一时流传众多与苏轼相关的标签:东坡肉、东坡村、东坡田、东坡路、东坡帽、东坡话等等。众所周知,苏轼亦是最负盛名的美食家,被贬之余,苏轼闲来无事便研究美食,最喜做一种红烧肉,人人称之为“东坡肉”味道鲜美之极,人人称赞。

元符三年四月份,苏轼北归途中卒于常州,宋高宗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一代大文豪就这样溘然长逝,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终于如苏轼所愿“羽化登仙”了。虽然苏轼逝去了,但他的精神永留于世,他的名篇佳作代代相传,他的功标青史造福后人,流传千古。

纵观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大起大落,仕途坎坷,命运不济,苦苦挣扎,然苏轼亦能坚强的活下来,生活中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又算的了什么呢?我们应该学苏轼那种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保持一种“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情画意|《苏东坡传》
一蓑烟雨任平生:乐天派苏东坡记事
苏东坡——浪淘尽 千堆雪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浮沉,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