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汉语知识讲座50-----句子与修辞

5. (五) 肯定句与否定句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的句式,也可以用否定的句式,但不同句式的选用会带来不同的修辞效果。如:

    (24)他的成绩挺好。——他的成绩不坏。

    例(24)中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一样,前者采用肯定句式语意较重,而后者采用否定说法,语意要轻得多。因此,为达到一定修辞目的,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选择,注意以下几点:

    1.语气不同

      一般说来,否定句比较委婉、缓和,不像肯定句那么直截了当,对方较容易接受。

    2.双重否定句

         如果运用双重否定句,有时在语气上要强烈得多,表示非常肯定;有时语气却比单纯肯定要委婉一些。如:

    (25)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佩服,没有一个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6)人家都说你心好,不会不帮忙的。

    例(25)采用双重否定表示强烈的肯定,因为这句式表达出没有例外,排除其他可能的意味,语气更加坚定有力。例(26)语气却因用了双重否定而显得委婉一些,礼貌一些。

    3.多重否定

如果用多重否定表示肯定,要弄清其层次,注意不能把话说反。

4.否定与肯定的联合使用

       肯定、否定句式可联合使用,互相衬托,强化并丰富要表达的内容。如:

    (27)文学语言不是日常口语的复制品,而是日常口语经过文学加工的形式。

    (28)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他仿佛觉得,这陌生的老人就是曾令标同志的父亲,,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

6.(六) 设问句与反问句

    疑问语气中的反问和设问的语气变化丰富,比较强烈而生动。它们与单纯疑问句不同,它们都是无疑而问,心中早有定见,无须对方回答,是一种运用语言技巧以增强修辞效果的方法。

    1.设问句

          设问句指提出问题,接着由自己来回答的一种句式,其目的是通过问题提示下文,引起人们的注意。如:

    (29)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设问句式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灵活变化:有时可先从反面提问,再从正面回答,先否定反面的问题,再说出正确的答案,使文章波澜起伏;有时可连续提问,统一作答,增强文章的气势;有时可边问边答,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引人入胜。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意提问的明确,这样才能为突出中心论点创造条件,而且提问句子要简短,才能迅速抓住接受者注意力,引起思索,使表达更加鲜明深刻。

    2.反问句

          反问句是指只提出问题而不作解答的句子,但它与一般疑问句不同,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只不过通过提问方式表达,以激发人们的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

    (30)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    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这段话中,前边的提问有统摄作用,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接着用反问句式暗示出答案。反问句式的修辞效果,可从两方面体现:一是就文章的气势来说,反问句有逼人的锋芒,可增强文章的语势;二是就说理来看,在论点、论据充分合理的基础上,采用反问句式可使语气更加肯定有力,观点更加确定无疑。

 

二、句子的加工和调整

                                                                                                                                                                                                                                                      

为提高表达效果,还要根据修辞的基本要求,对句子不断推敲琢磨、不断加工和调整。句子加工调整的办法很多,基本要求是连贯、周密、简练、生动。

1.        (一) 句子要连贯

    要使句子连贯,必须从句子内部的组织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配合上作出努力。即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要组合得当,从而使句子语气通畅;句与句之间要注意衔接紧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下面列举两例,看作家是如何修改文句从而使句子连贯的。

    ①眉间尺凝神细视,仿佛有五尺余,却不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②眉间尺凝神细视,这才仿佛看见长五尺余,却并不见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例②只在例①的基础上加了几个字,就使上下文的衔接自然而密切了。

    ③为着窗外紧紧地压贴着一所所大楼,所以虽在白昼的窗,有着宽阔的窗,屋里也嫌过于阴暗。

    ④窗外一座座大楼,遮住了光线,屋里显得很阴暗。

    例④省去了例③中的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仍未改变,而且更加顺畅自然。

为了使句子连贯,有时要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有时则要减去妨碍连贯的某些词语,有时还要改变句式和语序。

2.        (二) 句子要周密

    要全面反映客观事物,就要以周密的言语吾表达作为必备条件,而这又与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密切相关。人们常常借助修饰、限制性语句来恰当限制表达范围,以便周密地表达思想。如:

    ⑤所以这文坛,暂时大约还要被两大类子弟,就是“破落户”和“暴发户”所占据。

    ⑥所以这文坛,从阴暗这方面看起来,暂时大约还要被两大类子弟,就是“破落户”和“暴发户”所占据。

    例⑥加入一个插入成分,指明了下文描述的文坛状况的视角是“阴暗方面”,比例⑤更加妥贴而周密。又如:

    ⑦来稿一律退还,油印、复写或铅印的稿件不退。

    这句话有多处是不周密的:前边的“一律退还”与后边的“不退”自相矛盾;而且按一般逻辑,“来稿”都“退”,别人就没有投稿的必要了,这句话显然缺少必要的限制,可改为:

    ⑧来稿如不采用,除油印、复写或铅印的稿件不退外,其余一律退还。

    有时不注意句中成分的照应,往往会使句子的意思自相矛盾,如:

    ⑨那一条条小泥路甬道边,书声琅琅,飘荡在静谧的校园上空。

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就有两处自相矛盾:“小泥路”与“甬道”;“书声琅琅”与“静谧的校园”。这是由于照应不周而造成的。

3.        (三) 句子要简练

    言语表达要力求用简洁的句子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就使用语言材料来说,应做到“精要”,即用词要少而准确,长话短说、废话不说。正如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所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下面是鲁迅先生为求简练而修改文稿的例子:

    (10)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相信人死无鬼,虽在久病和高热中,也还没有动摇的。

(11)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

例(11)增加了“到底”一词以强调语意,删去了例⑩的最后一句话,既没有损害原意,又避免了繁冗,使表达简洁明了。

    要做到句子简练,除去多余的语句或词语外,还要注意提炼句意,不要使意思重复,也可采用各种语言手段化长句为短句,或运用虚词凝缩结构等。如:

    (12)那些拿起枪来献身革命斗争的工农子弟,那些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3)运动战的特点之一,是其流动性,不但许可而且要求野战军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

例(12)把两个名词性词语提到前面,用代词“他们”来称代,既突出了句子的中心,又避免了句子结构的冗赘。例(13)删除了句中的重复词语,用“不但……而且……”将两个动词联合起来,语言简练又增强了语势。

4.        (四) 句子要生动

    句子加工调整还要达到生动形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人,打动人,使人产生共鸣。句子的生动形象常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来实现。如比喻、比拟、映衬等辞格,除运用辞格外,还可采取一些其他手法使句子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如“微变”就是其中之一。

微变是对原句中的某些部分作适当改动,这种改动是针对本句的上下文而言。这种改变不仅极微小,而且改动言语表达方式的同时,不传递新的语意,只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单调,如:

(14)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这是一篇文章中前后两段的起句,也是微变句,整个句式几乎没有大的改变,只是把“那”改为“这”,显示出作者描写视点的由远及近;把“实在”改为“决不”,句子语气坚定。这种微变句式,因为大体相同,有强化表意的作用;因为有些微变化,又显得细腻,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微变方法在抒情性文章中经常运用。又如:

   (15)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上例加点部分意思相同,句型不变,仅在用词上有微小变化,却层层递进,增强了表达的份量。

 

通感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一段描写: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因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其特点是细微的,谈谈的,时有时无,时断时续,这正和人们听取“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时的感受相通。这不仅形象地写出“月下荷塘”动态的美,而且写出了作者失意中的恬淡心情。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把视觉中的光影化为听觉中的乐曲,用的是同样手法。宋代著名词人宋祈填过一首《玉楼春》词“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绿杨烟外晓寒轻”

的“轻”用的是同样的手法,寒冷不能论斤论两,有何轻重可言?然而恰恰是这个“轻”字,写出了作者在风和日丽中游兴方浓的一种心理感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写出了红杏枝头繁花竞放,蜂蝶争飞的蓬勃春光,使人仿佛听到春的呼喊,春的歌唱,视觉感受沟通了听觉感受,真的把大好春光写活了。

《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中写白妞说唱的一段就非常精彩,那声音“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是用五光十色的视觉形象,表现出那难以描摹、难以言传的声音的美,也写出了听众丰富的心理活动和深刻的感受。

通感和比喻有些相似,但不相同。比喻只是“以形类形”“以声状声”喻体和本体都是同一感官的感受,而通感却是“以声类形”“以形状声”把以上两种感觉沟通起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只是用急雨、私语、黄莺歌唱、幽咽泉流种种声音来比方琵琶的声音,是“以声状声”,从听觉到听觉,所以只是美妙的比喻,而不是通感。可以说,通感包含着比喻,但它本身不是简单的比喻,只能算是特殊的比喻。

仿造

唐代诗人崔颢写过一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1933年,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大好河山拱手相送,他们一面盗卖文物仓皇逃跑,一面却斥责爱国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为“败坏校规”。为此,鲁迅在《伪自由书崇实》中愤然写道: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门前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无人惊。

这首诗强烈的讽刺了国民党的卖国投降政策,在形式上却是仿造了《黄鹤楼》。这种修辞手法,就叫仿拟。

鲁迅《野草》集中有首讽刺诗《我的失恋》第一节是: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这首诗是仿拟张衡的《四愁诗》的,《四愁诗》的第一节是:

我所思兮在泰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

何以怀忧,心烦劳。。。。。。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我的失恋》是仿拟《四愁诗》的。这是一首新的打油诗,是讽刺当时那和“阿育阿育,我要死了”之类的腐朽、颓废的失恋诗的。所以,这样的仿拟,是有创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8高考仿句题汇编
仿写类试题集锦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中考仿写 题解题指导-附练习
仿写题
修辞手法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