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六集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六集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周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周日更新。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先向我的老友楚江闲鹤先生致谢,感佩先生的认真和诚实,现在公布前一篇《“老干体”考辩(下)》中列出的几首“老干体”作者:第一首出自王维,第二首出自杜甫,这第三首原题目实为《李梦痴拟贺监<遥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是李梦痴送给我表示支持的滥竽充数之作哈哈……

 

 

其一、五律和一海粟《岁末题建筑民工》

愚人之见

广厦万千间,何人血泪潸?

寒风衣瑟瑟,酷暑汗潺潺。

饱受长年苦,难逢一日闲。

惟期无欠款,岁末把家还。

 

诗的开篇把镜头对准城市街景,一个居高临下的鸟瞰,无数的高楼大厦成了人间最壮观的风景,不管怎么说,中国人到底离不开土地和房子,房子是人地位的标志也是安定的保证。所以这起句先撩起读者的认同感,接下来笔锋一转,一个犀利的问句:“何人血泪潸?”直指人心,如果你没想过这个问题,此刻也一定避不开了。前面的铺垫牵进了所有的人,只要头上有一片屋檐的人都得问问自己的心。血泪二字极有份量,让人心陡然沉下来。

接下来是两个特写镜头,我们随处可见的情景:一大片建筑工地,尘土飞扬,白天负重操劳,或可稍宽,到了晚上,躲在半成品的废楼角上的贫穷的建筑工人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或者在酷暑中大汗淋漓。颔联紧承上面的问句,用这两个特写镜头定格建筑工人的辛苦生活。

颈联是组主观镜头,从作者的眼光,进一步注释血泪潸的意义,长年的艰苦,终日的辛劳,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没有必要的劳动保护,除了工程进度,没有人关注建筑农民工的生活,更没有人注意他们的感受。其实在这些城市里,他们是边缘的,是有别于其他人的特殊一族。诗人从主观角度感叹农民工的艰辛,也暗含着对人情冷漠的世态人心的不满。扪心自问,我们经过工地,看见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建筑农民工时,很少有人能去体会他们的愿望和他们的感受,人们也想当然地把他们与丰富的内心感受隔离开来。但是诗人没有,诗人对此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颈联已经拉近了诗人与农民工的距离,但也不回避诗人与农民工不是一个阶层,那只笔是出自另一个阶层的手。

结句承上,将镜头对准农民建筑工的内心,用他们的主观镜头述说他们的心事。“惟期无欠款,岁末把家还。”这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心声,才是“血泪潸”的最好注脚。中间渲染的建筑农民工的艰苦生活,在他们那里没有反响,他们只求这辛苦能换的一年的米钱,回家与亲人团圆过个好年。

结句质朴,却惊心动魄。将中间两联诗人刻意渲染的常人难已面对的艰苦生活一笔抹掉,发自他们心底的呼声竟是这样的微不足道的愿望,到此,读者的心里也浸满了血和泪了。

平实的语言,客观的情境,不动声色的渲染,轻描淡写的议论,将农民工生活的现实和本质描画的十分真切具体,最后的呼声如此微弱,却有着感天动地的份量。也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笔底功力。

有两处严格说来也算孤平,但无伤大雅。

 

 

 

其二、七律答友人

云峰居士 

拙笔涂鸦自不精,量多未必好收成。

晨昏把卷勤头脑,家国关心写性情。

浪里淘沙身漉漉,雪中送炭泪盈盈。

闻君话语知何似?旷野无声一笛惊!

 

这首七律是答谢友人,也是自画自述之作。开篇就反省自己向来的创作,笔是拙笔诗是涂鸦,感叹诗多而不精,看上去收获颇丰却不见得是真正的丰收。这句既是自谦之语,但是真诚朴素,发自肺腑,不像是应景推诿的场面话,由此可见出诗人的感慨,且不说诗品的高下,这番感叹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期许和现实的收获之间的差距的无奈。

颔联紧承起句的淡然,描述自己的努力和勤勉,“晨昏把卷勤头脑,家国关心写性情。”一点不夸张,认识居士的人看过居士的诗,都会有这感觉,居士的勤奋让人感佩,居士的诗作更是质朴实在,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入诗,国难家愁天下计句句动情。

颈联转向诗人的内心世界,从主观的角度抒写自己的落寞感受,“浪里淘沙身漉漉,雪中送炭泪盈盈。”诗人感叹自己的付出,一诗一事都如沙里淘金一般的辛苦,如今垂垂老矣,功名不取,俸禄不多,一生所有,案牍而已,这份孤独,个中清苦,实在也很难为人理解,这不是那种要吞没人的孤独,也没有撕心裂肺的痛楚,是那种淡淡的惆怅,那种平静的落寞,而恰在此时,朋友送来了一声问候一句关照,这对诗人目前的心境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诗人的心情一下子温馨起来,至于老泪纵横。这是委婉真挚地向朋友表达深重的情义和深切的感动,庄重而又深情,动容的文字蕴藏着深重的感慨。

结句进一步渲染朋友这番关照眷顾的情义给诗人带来的感动,“闻君话语知何似?旷野无声一笛惊!”一声问候,就像空寞寂静的旷野里的一声笛鸣,划破了所有的沉闷和寂寥,带起了欢腾灵动的波澜,给老迈的落寞的心境带来了一个惊喜。一个“笛”字十分传神,笛声的清脆响亮,和旷野的静谧凄凉恰成对照,不是那种鸟语莺声的自然音响,而是人的世界人的行为打破了这自然的宁静,由此也可见出居士不同于以往士大夫情怀的独特之处,联想到前面的“家国关心”的真“性情”,和“量多未必好收成”的慨叹,还有他说到自己的落寞情绪时的淡然无奈,对于居士的进取精神和现实态度就有了更深的认识,由诗及人,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淡化个人感受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内心世界。

语言的平实就不用多说,感受的真挚低调更使得诗风质朴感人,在这黑白底色的背景上,处处体现出人的默默耕耘步步进取的努力的微薄力量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一声笛鸣更是为自然背景增添了人的声响,人的感动涂上的惊人色彩。

 

 

其三、《江月晃重山》

布衣子建


霜月窗前碧水,冷烟船上幽灯。怎堪孤枕倚秋声。

江河寂、萧瑟满吴城。

 

辗转尘寰梦老,消磨豪气名轻。王侯荒冢苦伶仃。

休休也、一雨草青青。

 

这一首小词的词牌不多见,按照作者的自注,每段上三句《西江月》体,下二句《小重山》体,很有意思的组合。

先看上片,开篇画出一幅江上行船的图景,没有时代背景没有情节因果,只是一个画面。霜月已然寒气森森,窗前碧水中的霜月更是一片冰凉,若说是温暖的屋子里也便有些安慰了,可是,下句一转,却将镜头定格在一艘船上,窗是舷窗,水是江水,烟雾中透着寒气,幽暗的灯光穿过冷冷的烟气从窗边穿过,无处不冷。再看近景,船舱里面,有了人的特写,却不说人,直接用孤枕秋声来说感受,把读者的心沉下,拉进一个凄凉的气氛中,霜月听秋已经唤起人凄苦的孤独感,可是就这秋声也是一两声而已,人在船中,凝神专注,什么声音也没有了,江河忽然一片沉寂,漫天的萧瑟凄凉。上片的结句既写实景也是感受,实景与感受已经融于一处浑然一体,萧瑟满吴城,不知是只在伤秋的词人眼中还是在冷烟霜月的自然中了,当然读者也无心追问,因为此刻读者的心已经被感染,也融入了这一片萧瑟中了。

下片词人又借这“萧瑟满吴城”的气氛继续生发感慨,船的行进带来了辗转奔波的失意,词人不由得联想起半生的颠簸飘零,人生之旅好似江河行船,这个比附本身也许没有什么新意,但是词人努力出新,不说前尘不谈失落,只说梦老,意味深长,涵盖了自然地衰老和精神的消沉两个内容,难言的伤感,和无限的怅惘都由这老去的梦带到远处了,梦是什么也不重要了,总之那是对词人来说意义非凡的支撑,俱往矣,只剩下人微名轻的现状,再也没有了过去的繁华和憧憬,没有了过去的豪气激情,至此气氛由江上雾锁一片萧瑟引起的落寞已经悄悄起了变化,词人的心境继续恶化,由梦老生发的幻灭消解了人生的意义,词人眼中,萧瑟的江面幻化成了一片坟茔,伶俜荒凉一片死寂……

最后孤卧舟中的词人发出了最后一声感叹:休休也、一雨草青青,不得不感叹这步步推进情绪的浓彩重笔,到此连一片伶俜荒凉的坟冢也没有了,放眼望去,惟见芳草青青,人的梦想人的精神人的肉体人甚至人的遗骸都最终融于自然化为泥土,只有那不声不响春荣秋灭的最最弱小的生命——青草,才是大自然中的永恒,什么豪气什么激情,都是黄粱一梦,过眼云烟。这最后的一声叹息着实有力,将人生存的追求的意义一网打尽……

呵呵……不是喜欢这样的意境,实在是这个意境营造的太淋漓尽致了,不管你赞同还是反对,都无法不受到他的感染,通篇区区五十几个字,步步推进,终于将情绪氛围演绎到了极致,好像亲眼看到一个生灵由落寞到死寂直到归于永恒的过程,回味下来犹是触目惊心啊!

 

 

 

其四、七律题鹳雀楼

侪石

槛外全无鹳雀飞,津滨一望草芳菲。

水泥灌筑玲珑灭,油彩混涂曼妙微。

虽未导师摧粉碎,何劳假赝借雄威。

神州几有真楼在,满目河山尽落晖。

 

根据诗人下面的自注,这首七律感叹改建妨建古代建筑的荒唐,一边不断的拆毁历史遗迹,一边又不停地粗制滥造,是劳民伤财之举。

起句突兀,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展示了鹳雀楼周围的冷清凄凉,“全无”二字落地有声,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暗示了诗人的全部不以为然,也给读者带来了一个悬念,“全无鹳雀飞”的口气好像是对什么人不满,可是飞鸟不来与人有什么关系呢?诗人的感慨还没有说完,所以暂且把问题搁在一边,继续渲染此楼故址的荒凉景色:“津滨一望草芳菲”,至此不但一幅荒凉清冷的图景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也更加深了读者的疑惑。

颔联又是直截了当凌空一笔,像是回答前面的疑问,也像是一声叹息,气氛同起句差不多。“水泥灌筑玲珑灭,油彩混涂曼妙微。”这里的“灭”“微”两个字传达了一种幻灭感,吧颔联的情绪也得更低,起句虽然有强烈的情绪气氛凄凉,但是强烈的情绪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引子,到颔联连着强烈的感受也消弭了,剩下的是更加压抑的心情。原来见到刘文典分析韵律,说这“微”韵(原话忘记了)适于表达压抑的情绪,到此算是有些体会了。

颈联的情绪紧承颔联又一转,仿佛压抑到极点的爆发,直接写主观态度,明确而激烈,不用曲笔,一“摧”一“借”之间的愤怒和蔑视表达的极为清晰,“导师”二字我没看太明白,不知何指,但诗人的态度和情感却很明白,一方面不断地摧毁真品,另一方面还在不断地翻盖,真迹的毁灭令人痛心,鄙俗的赝品更令人生恨。作者在这里设成问句,在明确的主观态度背后,又暗含着另一层意思,诗人不想明说,读者也心领神会。

结句是真正的一声长叹,将镜头拉开,一个渐行渐远的移动镜头,随着镜头放眼望去,神州大地还有几处老祖宗留下的真迹了,满目山河一片落辉,结句用兴生发感慨,收到余味无穷的效果,这里神州、山河表面看来意义重复,但是却起到了互文见义的效果,两句之间,忽生唱叹之音,把结句中诗人的落寞情绪和神州山河融为一体,巡回鼓荡,极具感染力。

 

 

其五、一日写一调  凤鸾双舞赠老妻》(2008-12-2405:42)

   霜丝染,清癯瘦处,怎寻当年俏。清澈若水,天羞凤目,动时如卷,脆铃萦笑。如今却、尘欺皱纹,容颜叹老。不忍一股酸辛袭来,强梳苍鬓,泪洇新袄。

 

问她甚恼。望断处、高楼风浩。旧家何处,那天际云杳。莫要凄然,相携手、有我伴随休躁。吟啸。共度冷冬寒峭。

 

经常看到的赠老妻的作品,调侃的居多,像这样正面凝视中肯直白地道出对老妻的真实感受的并不多见,觉得此篇颇有意味。这首词的词牌也很少见,从技巧上说除了汪元量一首,也没有更多的参照。

看起句,“清癯瘦处”这几个字看似客观地描画一个瘦弱的人物肖像,但是它本身的主观意味十分浓厚,就像人们提起“林黛玉”这个名字,通常在人心中产生的联想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的名字,它还暗含着美艳、怜爱、才情、善感……等等诸多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在人心中产生一种作用,驱使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眼光发挥想象,把这个形象想象成完美的意境中的寄托和憧憬,这就是中国语言的魅力(别的民族的没亲身体会啊)。这“清癯瘦处”虽然被前面的“霜丝染”压住,但惟其如此,才在读者的心中更生发出一种对美人迟暮的感叹来,读者眼前分明也出现了一个两鬓寒霜清秀娉婷的迟暮美女的形象,这其实与实际情况中真实的情景并无直接关系,读者看到的只是词人眼中的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影像,一句之间,情意尽现。到此还不够,词人继续沿着这个方向生发感慨,“怎寻当年俏”,一下将读者的心又牵到了词人的回忆中去了,眼前这个楚楚动人的迟暮美女和当年不能同日而语。“清澈若水,天羞凤目,动时如卷,脆铃萦笑。”接下来这几句,词人没有直接描述妻子年轻时的模样,而是写出一种活泼轻灵的动感,一种僵硬的“手若柔荑指如葱根”并不能唤起所有的美感,但是“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却可以带出生动鲜活的魅力,而且也传达了一种主观观感,这种灵动的影像不一定是对方客观的形体,而是词人眼中的妻子的印象,所以句句生情字字动心。接下来写到现今的状况,寥寥几笔,看得见词人的不忍之心,而“不忍一股酸辛袭来”却不明确说到底是老妻的辛酸,还是自己的辛酸,两个人的情绪波动已融于一处,正可见相濡以沫的亲情和默契。“强梳苍鬓,泪洇新袄”如同一阵心酸一样,主体也有意无意之间模糊下来,梳的动作洇的眼泪,是词人还是妻子,意义是不同的。前片停在此处,余韵无穷。

下片起句直接切入对话,点出主体是她,甚恼,也微含调侃,不去计较生活的风风雨雨,也不必为年华老去而恹恹生恨,高楼断处风生水起,既是激励也是回味既是安慰也是沧桑,相伴至今,也只有一句淡淡的“莫要凄然”算是对过往和未来的的承诺吧!携手共度冷冬寒峭,一语未尽意味无穷,简单质朴情深义重,不似前片的深情婉致,但淡淡的情分融入生活的空间,也有信誓旦旦的承诺缠绵悱恻的情思所不能涵盖的踏实和温馨。

有强烈的画面感,零距离的亲切感,前片主观色彩浓烈,后片则直白简单,一如生活的变迁感情的自然状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点评选集(38)
“唐诗宋词专题”教学辅导gczjzxdd的BLOG
南宋诗人、词人 方壶居士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0首诗词排名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专练(二)
诗人的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