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学如修仙静心先去俗
                                                       湖北武汉 李战云
  做学问是现在的通俗说法,过去则称为修学,治学。修通常让人联想到修炼、修养,其实修学
也离不开修炼、修养,一个人的修养越好,则学问做得越好,修养越差,则学问做得越糟。
  我的亲友圈中,除我之外,没有潜心做学问之人。而我所谓的做学问,不但没有官方的认可,
没有社会的认可,连亲友圈中人也不认可。因为我既没有做学问所需的官方认可的资历,所做过的
二十来个工作从金领、白领到蓝领,都跟做学问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连违心地说我能做学问的人都
找不到半个。怎么做学问,除了从书上得到些可望不可及的东西,还得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般地探索
  但中国的围墙之多、藩篱之密举世闻名,而学问是没有围墙的。国家和社会机构对做学问的人
有选择,而学问是不问研究者的出身的。于是,一些名正言顺地做学问的人,一辈子皓首穷经地做
着书蠹,除了拿死记硬背的知识编些看似有学问的书,并无任何创见和发现。而一些跟做学问不沾
边的人,或是半桶水的外行,却偶然做出了重大的创见和发现。因此,在没有达到生命终点,在人
生没有盖棺论定的时候,谁又能说我不是做学问的料,我业余时间所做的事不是做学问、搞研究呢
  做学问也就是修学、治学,具体怎么做,因学科的范围十分广泛,并没有统一的程序和步骤,
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我个人认为,修学和修仙既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同样有修成正果之难,比如都可能一辈子只学得个皮毛,也都可能一悟得道,事半功倍地终成正果。那么修学与修仙有哪些共处呢?
  一、静心。古人修仙通常是找个高峻幽深、人迹罕至的山峰,远离喧扰的尘世,偶尔才有打柴
的、采药的人接近。而古人为了静下来读书,也通常选择僻静的处所,这才有《聊斋志异》里狐仙
与书生等怪异故事发生。因此,无论修仙还是修学,都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都要经得住寒窗
之苦,都要消除浮躁的心态。事实上,古代一些读书人一旦获取功名,甚至是飞黄腾达到门庭若市
的地步,学问上难免无所建树。而学问有成的读书人,不是终生不为官,就是后半生失意丢了官,
才能“板凳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不过,真心静下心来做学问,并非一定要隐居到深
山老林,如果能去俗,也不妨“大隐隐于市”。 
  二、去俗。俗话说“人上一百,种种色色”,读书人也不例外。在常人的眼里,读书人属于文
雅之人,殊不知其中也有很多俗人,而且有些是像小市民一样十分庸俗的人。因为在古代科举也是
凡夫俗子的出路,因此俗人在读书上的努力甚至比雅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一个人的雅和俗跟
读书没有绝对关系,决定一个人是雅是俗,一是家庭教育,二是个人修养。一个人在修养上向俗,
趋俗,即使出身书香之家,最终也会走上俗气之路。一个人修养上向雅,趋雅,会不断地克服俗气
,培养雅气,最终变得高雅。但家庭教育是决定一个人雅俗的基础,出身书香之家者高雅的多,出
身市侩之家庸俗的多。在一个以俗人为主的世俗社会,无论出身书香之家还是市侩之家,要想做出
大学问来,都必须去俗。去俗,就得抵御功名利禄的尘扰,就得不为一得一失而喜忧,还得抗拒身
边“随大流”的巨大惯性和裹挟之力,不要什么事都跟身边的人比,跟身边的人学,不要盲目崇拜
、模仿身边的庸俗之人。通常能做成大学问的人,都有以获取知识、追求真理为乐的精神,都有“
朝闻道,夕死足矣”的境界,都有为实现梦想不怕付出巨大精力、财物的胆识和豪气,不怕吃苦,
不怕吃亏,不怕嘲讽、嫉妒、排挤和压制的勇气,这是一些俗人既不敢想,也不会想,更做不到的
事。
  三、济世。修学也要和修仙一样,具有普度众生的济世情怀,把做学问当成当成一种崇高的信
仰。如果做学问只是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追求一己一利,一家之福,难免在争名逐利心
态的驱使下,要么歪门邪道,走火入魔,要么沽名盗誉,欺世盗名。
  四、游学。不但修学怕孤陋寡闻,修仙之人也怕坐井观天,因此通常出去游历。对于做学问的
人,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有慧眼识金的眼力,还要有触类旁通的悟性,在游历和交流中宽容不
同于己的观点、方法,特别是能够取人之长来修正自己观点、方法上的错误,而不是固执己见,执
迷不悟,从而博采众长,更多地认知已知的世界,已知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技能,为
学以致用奠定深厚的基础。
  五、悟道。虽然自古至今我国都把学习知识当成一种目的,似乎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就功德
圆满了,这是大错特错的学习误区、成才误区。实际上,学习只是一个过程,并非目的,学习的对
象如知识、技术、经验、技能等也不是目标,而是一种工具,即用来创造社会财富甚至是创造、创
新的工具。悟道,一是要找到运用这些工具的时机、方法和地方,这一点是永远从书本和他人那里
学不到的;二是实现知识、技术、经验、技能等工具的增殖或升级,这一点更是难以从书本和他人
那里学来的。因此,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抛弃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生搬硬套的僵化模式,更不宜拿
拥有的这些工具来攀比、炫耀,而是在苦学的前提下,不断地为自己解惑,以掌握更多的已知知识
等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来破解天机,探索到一些从书本上、他人处甚至是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科
研机构、一流企业都学不到的未知东西。
  六、得法。得法相当于修仙的终成正果。正如前文所述,学只是过程,掌握学到的东西并非目
的,把学到的东西当成工具,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这才是学习的目的所在,这才是一
个学习阶段的终结,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因此,无论做哪个方面的学问,做好了学问,就是
无师自通地创造新理论、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新行业、新企业、新产品、新方法、新经验、
新技能,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正是因为我能认识到这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相信我能做学问,我能做好学问,我也深信自
己能做学问,而且能做好学问。有道是“事实用于雄辩”,我将用事实来认证我是做学问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国藩有哪些让人称道的好习惯?做到这三点,你也能成功
曾国藩《家书》中的人生智慧,做学问就好像熬肉,读书只为两件事
论语杂谈:学问不是文学,那学问究竟是什么呢?
能动的学者和能动的学问
古代更容易出大师?
一个读书人的担当,应该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