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诗多评:(7)杨林短诗《画月》



画月 

作者:杨林

 

木叶溪,永远是那高山

流放一排竹筏

无法停止流泻,那涛声摇晃着月影

闪耀波光

 

笔尖穿透薄纸,模糊了

那被风吹弯的树梢

以及夜静到心坎上滴落的哀鸣

 

这是一个人的秋天

习惯了将脸色藏于微笑后

让自己无限柔软下去

直至忘了归途

 

总是离开后寻找,那圆缺的轨迹

又在这镜中

发现,“死亡是黑夜最美的褶皱”

 

 

杨林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12286094


 

========================================================================================

芷妍点评:《画月》

 

   我觉得这首诗是个优雅绅士的中年男子,面容干净  硬朗 没有胡子茬。应该腕上还有一只手表。冷峻的外表下却是一颗柔软细腻心。高山  月影  波光 树梢所有的意象,虚实相间,在水波摇荡中如梦如幻。当然读完这首诗一下子记住的就是那一句“死亡是黑夜最美的褶皱”夜在这首诗里是黑色的画布,而死亡也向来被认为是黑色,不过是让夜黑的更彻底更深刻。

 

芷妍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21969752

 

 

========================================================================================

朱玲点评《画月》

 

    诗歌的无痕写作,为一首诗泼上神秘色彩。

    诗歌创作中,没有呈现任何画的动作或者程序。但却无处不在描摹着。

  侧面描述或者状物(即月的对应物)折射的手段,有意无意,似露非露的刻画月下的静与动,情与思,,飘逸与优雅、清寂与柔软...并把一些感官状态托付于其它,使画面更具立体化、情愫化、真切感。

   进行超常规的思维导向,让读者很难发现写作痕迹。或者在品读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落进语言迷离状态。必须找到藏与露的匙码才能打开诗性玄关。

   特别是最后一句“又在这镜中/发现/死亡是黑夜最美的褶皱”一直是对应物的折射,在这里诗人来个360度的转换,由原来藏的事物露出锋芒,进行对对应物的反射。如同两个眼神在此刻相互交集,产生莫名的感觉。同时把一种静谧状态加以极端玄想,使一种哲思瞬间爆发。抵达诗性的最高境界。

 

朱玲(江南)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976723724

 

 

=============================================================================

 

从故乡写意到精神皈依

   ——评杨林诗歌《画月》

贺予飞

 

     物我同一,写景即情。杨林先生是一个善于营造诗歌意境的诗人,对于自然万物,他有独特而敏锐的触觉,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带有个体生命体验与深厚情感韵味的画月写意图。

    木叶溪,永远是那高山

   流放一排竹筏

   无法停止流泻,那涛声摇晃着月影

   闪耀波光

    木叶溪位于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是诗人杨林的故乡,同时也是他的心灵高地,诗人犹如一只“流放的竹筏”流泻在溢满思念的汩汩涛声中。诗人寥寥数笔以诗意的画卷将故乡轮廓描绘而出,漂流的竹筏、摇晃的月影、闪耀的波光无不是诗人思念的涌动,整幅画面具有动态美。

    笔尖穿透薄纸,模糊了

   那被风吹弯的树梢

   以及夜静到心坎上滴落的哀鸣

 

   这是一个人的秋天

   习惯了将脸色藏于微笑后

   让自己无限柔软下去

   直至忘了归途

    诗人将全身气力熔铸于笔尖,一张薄纸承载不了这载满厚重乡情的笔尖,泪水不由得模糊了视线。每到夜深人静,远行的游子思乡心切。独在异乡,诗人学会了在声色犬马、人世浮沉中掩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在习惯性地微笑下、在现实的打磨中“无限柔软下去”,以至于忘记了归途。

    总是离开后寻找,那圆缺的轨迹

   又在这镜中

   发现,“死亡是黑夜最美的褶皱”

   人们总习惯于在失去后才寻找,值得庆幸的是家园一直未曾离开。“死亡是黑夜最美的褶皱”,这个用法源于几十年前的一首越南诗歌:一个越南士兵在中越战争中即将阵亡,弥留之际他说:“我在黄昏将死去,你提着灯笼来找谁,我把死亡折成最美的款式”。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个句子时非常震惊,这句诗将陷于死亡的痛苦、悲伤、孤独、愤懑情绪最终转化为一种平和、达观、释然的生命态度。杨林先生将其巧妙运用于此,表明他对于家园的追寻已经由一种异乡的孤独、漂泊、麻木、迷失转化为一种平和、温暖、宁静的力量,这便是诗人的心灵家园与精神皈依,诗歌主题得以升华。

    在《画月》整首诗中,杨林先生从明线和暗线出发,在描画故乡的同时,展现了一个异乡游子追寻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月”在这里并不是实指,而具有象征意味,诗人融情于景,一远一近、虚实相生,将故乡与异乡游子无形中紧密相连,乡情与诗意流荡其中,韵味无穷。


予飞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92977712

 

 

----------------------------------------------------------

欢迎爱好诗歌及诗歌评论的朋友们踊跃投稿!

欢迎有相同爱好、自愿无偿付出时间、精力的朋友们加盟编辑!

 

欢迎链接本刊、转载本刊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杯”全国大奖赛暨《中华当代诗典》入选作品展:杨林
致诗人陆萍
中国诗歌报微诗创作室"诗海听涛"第101期赏析
「诗评文论」陕南瘦竹:从笔尖涌出浓浓的乡愁/读山村的诗歌
文苑撷英 | 月是故乡明 —叶赛宁抒情诗《莎加奈啊,我的莎加奈》赏析
女诗人 空城如梦 诗四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