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给教师的建议》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中、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识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乡野村夫初读于201209 再读摘抄于2013020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教师的100个建议-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苏霍姆林斯基
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3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90-93)
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