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师,请放慢您的脚步--谈课堂之“问”

  老师,请放慢您的脚步

        一一谈课堂之“问”

     课堂之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之问在于疑,宋陆九渊说: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课堂之问在于智,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之问,笔者倡导:“疑为主线,思为核心”。常言说: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以思维为核心的“问题课堂”,才是最具魅力的课堂,这已成为教者之共识。

    课堂问题源自于:一是教师创设,二是学生疑惑,三是从教学过程中生成。生成性问题是在课的推进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它具即时性、过程性和真实性,是课堂的最佳问点。

     课堂问题的提出不是靠数量,应重质量,前者是防止用“傻瓜问题”去“满堂问”,后者则是强调问题的的阶梯性、思维性和深刻性;课堂问题应“合适”于学生,适应学生现有经验和水平,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太易、太难、太偏、太怪的问题,无助于启迪学生思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

     笔者听了一节高一化学课:《来自海洋中的氯》,下面是部分摘录。课开始,教师在课件中显示一幅画,接着便开始一连串的发问。

‌教师:这幅画中有什么呢?

‌学生:椰树

‌教师:还有什么?

‌学生:小船

‌教师:除小船外,还有什么?

‌学生:蓝天白云

‌教师:(有点不耐烦)再看看画的右上方那一片是什么?

‌学生:(齐声)大海

‌教师:对,那大海有什么呢?

‌学生:鱼……

‌教师:除鱼之外,还有什么?

‌学生:礁石、珊瑚……

‌教师:(有些焦急地提示)海水中含有什么呢?

‌学生:盐

‌教师:(满意地)这就对了

‌……  

      教师本意想让学生说出海洋中含有大量氯化钠,这本是学生都知道的常识,教师没必要去费心思设置这些问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像这样多余的、无的放矢的发问,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笔者做了一个统计,任课教师在40分钟里竟然向学生提了4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过于琐细,问题之间关联性差,而且基本都是采取“齐声回答”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课堂气氛看上去“极其活跃”。其实,学生思维、智力却得不到锻炼和提升。像这种的“满堂问”,其问题本身是“傻瓜化”的,学生基本上不加思索都能答出来。应该说,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除了老师适当的讲解,关键还是应该让学生感悟、内化。“满堂问”也反映教师在问题创设上的随意性,其效果自然是低效的。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教师片面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基于此,常常会一味地频繁地提问,其中很多问题并不是核心问题,有的问题不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不需要学生思考就能直接回答,并无多少价值可言,有的甚至是低级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不是问题的问题。课堂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过多过滥,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调研中,笔者还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还来不及思考,可教师的答案已经出现在屏幕上了,或是学生回答时出现思路阻隔,教师不去加以引导,而是打断学生的回答,直接把标准答案和盘托出,当学生没有立即回答问题时,教师不去问明缘由,而是干脆提问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市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存在着认知差异。对于教师的提问,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一部分学生会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能够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但不知道如何解答;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完全搞不清老师究竟在问什么。因此,教师不能光顾提问与简单判断知识的对错,还要注意分析回答中的思维路径。同时,还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找到师生思维脱节的原因,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多是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依据的,要使之变成学生的问题,还要有一个“思维转换”程式。

    听课中,发现有部分教师“一问未了又一问”,即提出的问题学生还没深入思考,还未能彻悟、通透,教师立即就进行变式,列举出几个同类问题让学生回答。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课堂上,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教师首先应在“一”上下功夫。效益定律告诉我们:1x100〉100xl。意思说,把一个问题从不同条件、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思考,比100个问题简简单单地思考一遍,效果要好得多。对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把问题通透之后,再去变式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提问时喜欢“难、偏、怪”,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答起。问题不是用来对学生发难的,刁难、偏怪的问题会失去课堂问题应有效果,同时,也会让学生逐渐失去思考动机。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教学向更深一层发展。

   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务必搭建问题的阶梯,循循善诱,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信心百倍地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笔者在听课中注意到:课堂的问题基本都是来自于教师的预设。课堂问题来自于学生、来自于教与学互动生成,少得可怜,只有个别经验丰富、课堂执行力较强的教师,才偶尔发现。

     在现代教学中,“课堂之问”应该包含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问题是课堂最接地气、最本真的问题,也是学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释疑解惑,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常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基于此,教师要善于倾听,捕捉学生问题,而不是视而不见,或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当耳边风,这会挫伤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性。

    总之,“课堂之问”除讲究其科学性和艺术性外,与教师的性格、阅历、经验、能力等相关,与学生年龄特点、现有水平、思维层次等密不可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随时运用好稍纵即逝的提问时机,将问题设在重点处、设在关键处、设在疑难处,这样才能灵活应对课堂,减少课堂上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每一根思维神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附:课堂之问的基本原则:

1、准确性:提问必须注意问题要准确,答案要明确,问题不能太大、太空,更不能歧路亡羊,留有岔路口。

2、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授课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

3、量力性:就是使提问难易适度。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0.8之间,提问的问题至少要在学生思想上拐个弯,即至少要有两个层次,要尽力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大有用武之地为好。

4、启发性: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大单元、多章节中去联想,经过思考才能将知识整理出来的问题,或者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展示结论的问题;二是能激发探求的兴趣,便于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三是有两个以上的思考层次,缺乏逻辑层次的问题不能触发思维的兴奋,更不足以训练思维能力。

5、思维性:课堂提问根据问题需具有思维价值,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跟随教材的展现,经过思考,懂得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课堂提问应该有个“度”
教师:会教不如会问
四川省乐山市2011年中小学教师学科远程培训---课堂提问的思考
老师怎样和同学互动
做成功教师的38个切入口读后感
对物理课堂提问应注意的策略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