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赏析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这首诗表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光,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诗的首句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现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为落日毕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读者自会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伤感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营造的合适的环境气氛。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的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诗的三、四句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令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秒的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的感情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恨,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景物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然的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很,实质写的是诗人之恨。
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是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附录《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注释

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

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相倚:形容荷叶密密层层地依偎在一起。

译文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名家点评

明代敖英《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风刺婉然,似指世变淡靡,不能向振者。

清代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极失意时极有趣景,极无理话极入情诗,胸中别有天地。俊健有婉致。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绝句·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杜牧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赏析
唐诗赏析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古诗词日历 |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