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隋唐六十五

  宇文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县)人。明辨有吏干。开元初任监察御史。宇文融出身于官僚家庭,其祖父在贞观时期任过尚书右丞,其父后来任过莱州长史。开元初,他担任富平县主簿。京兆尹乾源曜赏识他明辩有吏干,推荐他入京任监察御史。

  农民流亡问题,到开元时期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广大农民被沉重的赋役所逼,逃离原籍,有的沦为浮人(流民),有的成为地主的佃户,全国的户籍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唐朝廷的财税收入。宇文融在政治上比较精明,他看到了这一社会积弊,也悉知玄宗皇帝正为此所困忧,于是,他便在开元九年(721)正月二十八日上书唐玄宗,建议检括逃户,增加租赋收入。这个提议正中玄宗下怀,玄宗便命他制定检括之法。12天之后,宇文融拟定的括户方针及具体办法被颁行天下。他任推勾使,依据簿籍检括逃户,短期内收到效果,得玄宗赏识,将他从正八品上的监察御史擢为从六品上的兵部员外郎。

从开元十一年八月起,括户、括田及赋役改革结合进行。宇文融被任命为勾当租庸地税使,或称括地使。玄宗召宇文融到延英殿,和他讨论了实施的具体措施。次年六月,颁发《置劝农使诏》,申明对编户后的流民免征正税,授权宇文融巡行州县可以便宜从事。他顺应广大流民的呼声,提出六年起科(即对新附籍客户免征六年赋调,轻税入官,一年少收一千文杂徭钱),奏玄宗批准执行。当他宣布这项政策时,老幼欣跃,惟令是从,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宇文融自己精明能干,且善于知人善任。他前后任用29名劝农判官,多是干练人才,使括户括田、客户附籍和赋役改革在短时期内取得显著成效,使编户增加80万户到百万户,为全国户数1/10,使税收增加了1/10,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取得了流户大来王田载理的双重效果。玄宗把宇文融擢为正四品下的户部侍郎,赋予他独立行事的权力,可以直接向州县发号施令。史籍记载,当时事无巨细,先上劝农使,而后上台省,台省须其意,乃行下。当时规定,农忙季节各州县要免去一切劳役,让农民专力收获农作物;对于逃亡又重新回归原籍的流民,地方官府要派员去安抚,给他们提供从事生产的条件等等。这对推动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

 宇文融得玄宗宠信,但中书令张说素恶他的为人,又恐其权重,因有意压抑他,宇文融的奏议,多被张说反驳。于是宇文融联合御史大夫崔隐甫在开元十四年(726)劾奏张说引术士王庆则夜祠祷解,其亲吏市权招贿等罪状,玄宗罢张说知政事,命有司审讯。审无结果,张说获释。次年二月,三人彼此攻击,朝廷不安。玄宗知宇文融并非真正履行职责,而是闹朋党之争,便令张说致仕,崔隐甫离任归家,宇文融出任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北)刺史。这年八月,黄河在魏州决口(黄河故道),造成洪灾,玄宗诏授宇文融为河北道宣抚使,充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负责赈灾及漕运事务。他上表请用《禹贡》九河旧道,开稻田以利人,并回易陆运本钱,官收其利。

 开元十六年(728),调入朝担任鸿胪卿,兼户部侍郎。次年六月,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了宰相。他很有抱负,又善于选拔人才,推荐宋璟任右丞相,裴耀卿任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均被认为是知人善任。但他仍常引故旧宾客晨夕欢饮,结纳朋党;又性急多言,处事不慎,排斥不同意见,树立的对立面较多。在相位99天,就被牵涉到殿中侍御史李宙劾信安王李祎的案件中去,遭罢相,贬为汝州刺史。

宇文融被贬之后,朝廷财政困难,玄宗又思宇文融之功,责怪宰相裴光庭说:卿等皆言融之恶,朕既贬之矣,今国用不足,将若之何?卿等何以佐朕?裴光庭恐玄宗再召回宇文融,便指使御史劾宇文融的儿子贪赃受贿,致玄宗将宇文融再贬平乐县(今广西平乐县)尉。开元十八年(730),司农少卿蒋岑举劾奏宇文融在汴州时贪污官钱巨万,再被流配崖州(在今海南省三亚)。他连遭打击,身患重病,死于去崖州途中。追赠台州刺史。

     裴光庭,字连城,生于唐上元三年(678),卒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绛州闻喜人,裴行俭之子,开元晚期宰相。裴光庭幼年丧父,其母库狄氏被武则天召进皇宫为御正(女官名),极受宠信。因此裴光庭被累次提拔,官至太常丞。后来因为是武三思女婿,曾一度受牵累贬官郢州司马,开元初年,升任兵部郎中。裴光庭为人沉默寡言,不善交游,初被提拔时,一般人往往认为他不能够胜任。但是,他很快地就由于勤于职守,成绩显著,受到大家的推崇。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准备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中书令张说认为天子东巡,京师空虚,担心西北境外各族趁机入侵,要求加强边防军备,于是召来裴光庭商议布置。裴光庭认为,这样做名与封禅实相悖,大为不妥。张说听罢,十分赞同,于是向唐玄宗奏明,采纳了裴光庭的意见。泰山封禅归来,裴光庭被提升为兵部侍郎。729年,裴光庭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又兼任御史大夫。730年,裴光庭又升侍中,兼吏部尚书,弘文馆学士,依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时期,他曾撰写了《瑶山往则》和《维城前轨》各一卷献给唐玄宗。内容虽不详,但从史载上手制褒美,赐绢五百匹,并且令皇太子已下于光顺门与光庭相见,以重其讽诫之意 来看,不外按照封建伦理标准总结历史经验以供统治者借鉴。同时,他还曾引荐李融、张琪、司马利宾等人入值弘文馆,组织这些人编写《续春秋经传》,自战国迄隋朝。并且奏请唐玄宗撰经,光庭等依左氏之体为之作传,也得到唐玄宗的赞同和褒奖。不过此书写了好久,后来终于未能完成。

  对唐朝政治影响较大的是他以吏部尚书身份奏请用循资格的办法来铨选官员,即无问能否,选满即注,限年蹑级,毋得逾越,非负谴者,皆有升无降。所谓选满,是在其父裴行俭的长名姓历榜基础之上,又规定了各类人员经选的限数,官高者选少,卑者选多,达到了所定选次尚未任官者,即是选满。这种论资排辈的铨选之法一经出笼,其庸愚沉滞者皆喜,谓之圣书,而才俊之士无不怨叹。史载,裴光庭这种主张,是针对先前选司注官,惟视其人之能否,或不次超迁,或老于下位,有出身二十余年不得碌者 还有一条记载:时有门下主事阎麟之,为光庭腹心,专知吏部选官,角麟之裁定,光庭随而下笔。时人语曰麟之口,光庭手’”循资格办法虽说在两年之后因裴光庭去世而被人奏请废止,但由此可知,裴光庭的为官之道,距乃父披肝胆,历艰险,建功立业的风范已经相去较远;虽说忠恳勤勉,却又循规蹈矩,四平八稳,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僚形象已经铸成。

  不过,裴光庭处在开元时期唐玄宗尚能有所作为的条件下,所以不断升迁,其政治见识也确有过人之处。如前述东巡封禅之议为一例,这里尚有一例:开元十九年(731),唐朝应金城公主的请求,书写了《毛诗》、《礼记》、《左传》、《文遣》各一部,准备赠送吐蕃。和书正字于休烈却上表反对。他认为这些经典都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即便万不得已,《左传》也坚决要留下来,周为其中有以臣召君之事,取威定霸之谋,如果流传出去将是国之患也。对于这种愚顽的文化封锁主张,唐玄宗一时也无法定夺,只好诏命中书门下裁议。裴光庭主持了这次会议。对于休烈的主张,裴光庭严辞批驳说:休烈虽见情伪变诈于是乎生,而不知忠信节义于是乎在,正因为西戎不识礼经,所以才心昧德义,频负明约,孤背国恩。他因此坚决主张,吐蕃所请诗书,应该随时给予,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渐陶声教,混一车书,文轨大同。由于裴光庭之议,唐朝终于决定向吐蕃输出诗书典籍,促进了汉、藏两个兄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个事实,不仅证明裴光庭的政治眼光高于他的同侪一筹,甚至可以看作是这位开元宰相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点贡献。裴光庭卒年58岁。唐玄宗曾为他优制赠太师,并且辍朝三日 以志哀悼。

韩休(673——739),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先天元年,登文可以经邦科,累授桃林丞。又举贤良方正科,授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兼知制诰。开元十二年出为虢州刺史。以母丧去职。服除,除工部侍郎、仍知制诰。迁尚书右丞。开元二十一年三月,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既为相,犯颜敢谏,宋璟誉为仁者之勇。十二月,转工部尚书,罢知政事。二十四年,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二十七年卒。谥曰文忠。休工于文词,张说曰:韩休之文,有如太羹玄酒,虽雅有典则,而薄于滋味。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绛州稷山人。幼年中童子举,开元初任长安令。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担任过江淮、河南的转运使。史书对裴耀卿的评价是远财劾奸,有功于国家,明政的地方官。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裴守真曾任户都尚书。裴耀卿小时候很聪明,七、八岁就会做文章。唐睿宗李旦在武则天称帝后被降为后嗣,封为相王。裴耀卿青年时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签。受到李旦的赏识和重用。相王命他和丘悦(与掾)、韦得器(文学)三人轮流在府中值班,以备顾问。李旦重新当皇帝后,任命他为国子主簿。相王继帝位以后,拜封裴耀卿为国子主簿,以后不断升迁。唐玄宗登基后,裴耀卿任长安县令。长安县为京师重地,因皇宫和官府需要,长安县一直实行配户和市法,即以政府名义按户征购财物,穷苦百姓深受其害。裴耀卿到任后,改专征豪富之家,并予允给钱,从而改革了这一弊政,公私都非常方便。他在长安任职二年,宽严得当,离官去任后,县中吏民都非常怀念他。

  开元十三年(725),裴耀卿升任济州刺史,当年,唐玄宗东巡,路经济川(今山东茌平县),而济州地广户寡,难于供应唐玄崇一行。面对这种情况,裴耀卿亲自应办财物,并置三粱十驿,很妥善地接待了唐玄宗;同时也没有过重剥削人民,在唐玄宗进行的十几州中,处理最宜。及唐玄宗还归至宋州,宴赏从官,席间高兴地对大臣张说谈到这次出巡的情况时说: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至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戒,此其爱人也。不久,裴耀卿迁任宣州刺史。宣州为长江支流所经地区,他到宣州之前,州境发大水,冲坏河防,沿河各州因无朝廷诏令不敢擅自兴役修复。裴耀卿到任后,马上着手组织人员治理,但未及完工,朝廷又下诏调迁,裴耀卿拒旨不行,坚持到河防工程完工才离去,为此,宜州吏民给他立碑颂德。之后,他任冀州刺史、户部侍郎等职。唐玄宗时期,契丹不断侵掠唐北境。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命裴耀卿为信安王李祎副将讨伐契丹。当时,奚也与契丹为敌,唐玄宗想厚结奚酋长以增大自己的力量,于是又调拨给裴耀卿绢20万匹去分赐立功的奚首领。裴耀卿受命后怕出意外,即先派人与奚各酋长约定时间,然后分别给赏,一天时间将事情完毕。当时,与奚相邻的突厥、室韦等部曾经伏兵险要,谋图抢劫财物,但由于裴耀卿谋划有力,使他们空等一场。

这年冬天,裴耀卿迁任京兆尹。第二年秋天,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为了减轻京城负担,唐玄宗准备迁往东都洛阳,并特召见裴耀卿询问赈灾办法。裴耀卿分析天下经济大势,从长计议,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非常赞同,不久,拜封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裴耀卿受命后,沿黄河建置河阴、集津、三门三个大粮仓,开通河道,征集天下租粮,由盟津泝河西上,三年时间就积粮米至700万石,省运费30万缗。这时,有人劝他将节省下的钱上交朝廷以表明功劳,但他也推却了这种作法,而是奏请唐玄宗将这笔钱充作政府向百姓购买财物和粮谷的和市、和粜之费。转运使任满后,裴耀卿迁任侍中,拜尚书左丞相,封赵城侯。就在这年夏天,史州刺史杨濬因贪赃犯死罪。后来,唐玄宗特为他减刑,令杖六十,流配古州。裴耀卿认为刺史为父母之官,不宜当众受辱。而时值盛夏,杨濬受杖,九死一生,使其空有免死之名,所以特奏请唐玄宗停止对杨濬施刑。唐玄宗采纳丁他的建议。

这件事之后不久,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而还。唐玄宗特加封他为河西、陇右两地节度使,令他抗御吐蕃。但盖嘉运接到任命后恃功恃宠,日夕宴饮,不及时赴任。裴耀卿见此情况后密奏唐玄宗,认为盖嘉运勇烈有余,但骄傲自大不足成事,建议唐玄宗或免去他的职务,或下严诏催促他去赴任。唐玄宗采取了后者,结果盖嘉运御击吐蕃无功而还。天宝元年(742),裴耀卿迁任尚书右仆射,不久,又政迁左仆射,而右仆射由李林甫接替。他俩同时上任,李林甫朝服佩剑,博士导行,郎官唱案,非常排场。但裴耀卿却穿着常服,礼仪简约,这使李林甫甚感羞愧。一年后,裴耀卿去世,终年63岁。谥曰贞。

  裴耀卿从政主要是在唐玄宗前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兴盛的时期,而裴耀卿也无愧于这个时代,他所至颇有政绩,不谋私利,不辱使命,得到吏民的称颂怀念,也得到唐玄宗的奖赏。奏请唐玄宗通漕运一事说明他善于筹划,唐后期的财用收支主要是依赖江淮财赋,而江淮财赋又主要通过漕运得达京师,这样看来,裴耀卿的确有大功于唐室。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卒谥号文献。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 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圭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称为荆州长史。先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

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开元二十四年(736),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此前安禄山入朝奏事,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这次作战失利,他遂提笔批示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终未准奏。

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可惜,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在他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李林甫(683-752年),唐玄宗李隆基时的著名宰相。李林甫原为吏部侍郎,奸佞多狡诈,他与众宦官、妃嫔交情深厚,故而对皇帝一举一动最先知道。因此他每次都能顺皇帝心态奏旨,获得唐玄宗赏识。当时武惠妃最得宠,其子寿王瑁也最受玄宗宠爱。李林甫谄附武惠妃,因此得以擢升为黄门侍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二十八日,玄宗任命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从此李林甫渐渐专权。在他19年为相生涯中,玄宗对他始终深信不疑。

李林甫是著名的奸相,喜欢玩弄权术,表面上甜言蜜语,背后却阴谋暗害。凡被玄宗信任或反对他的人,他总会亲往交结,等他权位在握时,便设计去除此人。即使是老奸巨猾的人,也往往败在李林甫的手下。他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善钻营。出身于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祖父李孝斌,官为原州长史:父亲李思诲,官为扬府参军。初为千牛直长(宫廷侍卫)。开元初,迁太子中允。不久通过他舅姑夫的叔叔侍中乾曜的关系,升至国子司业。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迁为御史中丞,隶管刑部、吏部侍郎。至此,他已跻身李唐高层统治者行列。其时武惠妃专宠,李林甫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惠妃之子寿王,极得玄宗钟爱,李林甫托宦官禀告惠妃,愿护寿王(李瑁)为万岁计,即是说,他将拥护寿王登上皇帝宝座。惠妃闻禀感激涕零,在玄宗面前经常称颂李林甫之德政。因谄附玄宗宠妃武惠妃,擢为黄门侍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五月,拜相,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他收买嫔妃宦官,探得玄宗动静,迎台意旨,因而获得信任,掌握大权。他为人忌刻阴险,对于才名高和受到玄宗重视的官员,必设法排斥,表面上甜言蜜语相结,背后却阴谋暗害,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同时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皆被他排挤罢相。为了专权固位,他竭力阻塞言路,补阙杜琎上书言事,被他贬为下邽令。他对朝臣说: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作为仪仗的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朝臣受其威胁,从此谏诤路绝。他极力支持玄宗废太子瑛,劝立武惠妃子寿王瑁,玄宗却立了忠王玙(后改名亨,即肃宗)。他怕太子即位后于己不利,屡兴大狱,以动摇太子。他促使杨国忠推究,诛杀太子亲戚和不附已的臣僚,株连数百家。他久踞相位,自张九龄罢相后,独揽朝政,同列宰相牛仙客、陈希烈都怕他而不敢问事。天宝八载(749),咸宁太守赵奉璋拟揭发林甫罪状二十余条,被他指使御史台以妖言逮捕杖杀。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死,享年70岁。此前,他已和杨国忠有隙,死后,国忠唆使安禄山诬告林甫与蕃将阿布思谋反,玄宗追削林甫官爵,籍没其家产,子婿流配。林甫在相位十九年,玄宗晚年政治腐败,他有很大的责任。

  李林甫虽然是唐明皇身边的大奸臣,对于他的罪过已经听的很多了。但是,唐明皇既然能认清李白这个诗人没有政治才华,也一定能看出李林甫身上可取之处。他不至于一无是处,对于盛唐气象,李林甫确实不错,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蕃将,这些蕃将包括安禄山。李林甫时搞得社会矛盾极其激烈,一触即发,李林甫死后,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当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应该只是指责李林甫杨国忠或者安禄山。

  史称: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可见他办事谨慎,纲纪严明,讲究效率。如果没有这一点,恐怕李林甫很难独揽朝政达十六年之久。虽然李林甫依法办事的目的在于个人专权,但是完善立法,对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为什么天宝时期维持十多年的安定局面,原由在于此。

  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他想,天下太平无事,政事有宰相管,边防有将帅守,自己何必那么为国事操心。于是,他就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唐玄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有一个大臣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什么事都不会,专学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唐玄宗听了挺舒服,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比张九龄强多了。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把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点办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选;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作主吗!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终于借个因头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宰相。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唐玄宗看到卢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说他身体不好,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有一个官员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退了朝,李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倒有一个办法。

 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样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连忙请教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

 唐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像严挺之这样上当受骗的还真不少。但是,尽管李林甫装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被人们识破。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成语口蜜腹剑就是这样来的)。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从兴旺转向衰败,开元之治的繁荣景象消失,接着出现的就是天宝之乱(天宝是唐玄宗后期的年号)。

 唐玄宗时的著名奸相李林甫身居相位长达19年,他曾对朝中大臣说过这样一句话: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新唐书.李林甫传》)大意是讲,做臣下的,不要那么多嘴多舌,没见那些仪仗马吗?一言不发却享受三品的马料,而叫一声就被废斥不用,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大臣们听了李林甫的马料论后,果然都变得乖了,史称由是谏诤路绝

    历来人们都把李林甫的马料论当成官场箴言来读,殊不知他并不是在给众人传授做官保官升官的经验之谈,而是对不顺从他的官员的疾言厉色的威胁。他之所以能够独断朝纲,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他能想方设法使群臣噤声。

李林甫在官场上混很有两手。一手对上,一手对下。先说对下。李林甫身为宰相,把持着选干部、用人才的大权。可他的眼光很独特,就是非谄附者一以格令持之。也就是说,他用干部不看德能勤绩,只看是否忠心不二、死心踏地地站在他这条线上。对于正直之士、不与他同流合污的人,一概想办法铲除。李林甫的府上有一个月堂,每当要排构大臣的时候,李就住进去闭门不出,苦思冥想。用现在的人的话,大约就是密谋策划了。等到他喜滋滋地出来了,肯定就有大臣要家破人亡了。张九龄、李适之等正直之士,因此而遭逐甚至被诛。史称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这样一来,连谏官也无敢正言者,一个个乖乖地做起了持禄养资仪仗马了。

  再说对上。李林甫深知,要想一手遮天,必须举好皇上这把大伞,所以时刻留心揣摩皇上心思,哪里痒痒挠哪里。史称其善刺上意善养君欲,其结果是皇上深居燕适,沈蛊衽席,也就是说不顾朝政繁忙,关起大门躲进后宫纵情享乐去了。李林甫又将宫中太监、御婢一一收买妥当,每有奏请之事,刑余之人都会向他透露皇上的态度,皇上的一举一动尽在其掌握之中。而沉湎于声色之中的唐玄宗就更是离不开李林甫为他打理朝政了。

  两手搞定皇上和朝臣的李林甫,为自己斩获了极大的权力空间。可叹的是,他既无道德文章,也无经世之才。史称其发言陋鄙,闻者窃笑,可见连作个重要讲话的能力都没有。一般来说,小人得志后的所思、所想、所行,都离不开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李林甫自然不例外。本来,唐朝对番将的使用是有节制的,功劳再大都不为上将,而由汉臣文官担任节度使,张嘉贞、王晙、张说等都是自节度使入相天子的。可李林甫对这些担当大任的儒臣们却深为忌惮,便进谗言说,夷狄未灭,原因就是文臣为将贪生怕死,不如重用番将。玄宗于是将安禄山、哥舒翰等擢为大将,把边地兵权拱手送给番将,终于酿成了十多年后几乎使李唐江山易帜的安史之乱

  玄宗晚年的时候,与给事中裴士淹品评大臣,论及房琯时说此非破贼才也,至宋璟则说彼卖直以取名耳,给李林甫的评价是妒贤疾能,举无比者。裴士淹说: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玄宗默然不答。是啊,明知道眼前站着的是个小人,却舍不得赶走他,反而任由其将满朝文武修理成为不发一言的仪仗马,唐朝之由盛而衰,李林甫固然罪无可恕,坐拥深宫的孤家寡人唐玄宗不更是个历史的罪人吗?!林甫在相位十九年,玄宗晚年政治腐败,他有很大的责任。

 

    牛仙客(675—742),泾州鹑觚县人(今甘肃平凉),隋朝牛弘后裔。牛仙客初为县小吏,深得县令傅文静器重,傅文静任陇右营田使,引仙客参预其事,遂以军功累迁洮州司马。开元初,王君奂节度河西,召为判官,委以重任,十分信任。时又有判官宋贞,与仙客俱为腹心之任。及君奂死,宋贞亦为回纥所杀,仙客以不从获免。不久,萧嵩代君奂为河西节度,又以军政大事委于仙客。牛仙客清勤不倦,接待上下,必以诚信。及萧嵩入朝参知政事,向皇帝多次推荐。稍后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事,仍然办理河西节度使的事务。后来竟代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历任太仆卿、殿中监等。唐人孙狄评价说:顷持节钺,尝镇河潢,兵器惟精,边人咸赖,出任靖国,方资五利之功。

  736年秋,牛仙客离开河西,代信安王李祎任朔方行军大总管,右散骑常侍崔希逸代仙客任河西节度使。仙客在河西节度使任上,厉行节约,积蓄财物,充实河西力量,政绩十分可观,崔希逸以此事上奏朝廷,唐玄宗命刑部员外郎张利贞专程调查核实。张利贞但见仙客所积仓库盈满,器械精劲,皆如希逸列举的情形。玄宗大悦,以治绩拟升任为尚书。张九龄执奏以为不可,乃加实封二百户。11月,张九龄被罢知政事,遂以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知门下事。时有监察御史周子谅私下对御史大夫李适之说:牛仙客不才,滥登相位,大夫国之懿亲,岂得坐观其事?适之很快将周子谅之言奏于玄宗,玄宗大怒,当廷诘问,子谅辞穷。玄宗就于朝堂判决,流放瀼州,行至蓝田而死。仙客既居相位,独善其身,唯诺而已。皇帝赏赐的财物,皆缄封不启,不敢挥霍享用,只是如数存放,妥为保管。百官请求决断大事时,仙客总是说:但依令式可也,不敢措手裁决。其后,特封豳国公,追赠其父牛意为礼部尚书,祖父牛会为泾州刺史。满门显贵,荣耀一时。不久又进拜侍中,兼兵部尚书。天宝年,改易官名,拜左相,仍然兼任尚书。7427月卒,年68岁。玄宗命内府出绢1000匹、布500端,送至牛宅,表示安慰,赠尚书左丞,谥曰贞简

 

     李适之【公元694~747年】,唐朝陇西成纪人。其为李承乾之孙,历官通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天宝元年,任左相,因与李林甫争权失败而罢相,后任太子少保的闲职。天宝六载,贬死袁州。李适之与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共尊为饮中八仙

李适之酒量极大,据《唐书·宗室宰相传》记载,说李适之喜欢与宾客宴饮,每次可以喝酒一斗多不醉。他夜晚饮酒作乐,白天处理政事,一点也没有耽误工作。

 

     陈希烈,陈希烈者,宋州人也。精玄学,书无不览。开元中,玄宗留意经义,自褚无量、元行冲卒后,得希烈与凤翔人冯朝隐,常于禁中讲《老》、《易》。累迁至秘书少监,代张九龄专判集贤院事。玄宗凡有撰述,必经希烈之手。李林甫知上睠待深异,又以和裕易制,乃引为宰相,同知政事,相行甚欢。而林甫居位日久,虽阴谋奸画足以自固,亦希烈佐佑唱和之力也。累迁兼兵部尚书、左相,封颍川郡开国公,宠遇侔于林甫。及林甫死,杨国忠用事,素忌嫉之。乃引韦见素同列,罢希烈知政事,守太子太师。希烈失恩,心颇怏怏。禄山之乱,与张垍、奚珣同掌贼之机衡。六等定罪,希烈当斩,肃宗以上皇素遇,赐死于家。希烈柔而多智,长于名理,竟死于名。所谓离娄不见其眉睫,与夫平叔、太初,同膏肓耳。

 

  杨国忠,本名杨钊,唐朝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人。杨贵妃同曾祖兄(另一说同祖兄)。张易之之甥。生年不详,卒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 杨玉环得宠于唐玄宗之后,她的族兄杨国忠也飞黄腾达,升任宰相,身兼40余职,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而他与太子李亨的矛盾最终使杨国忠被杀。

  杨钊从小行为放荡不羁,喜欢喝酒赌博,因此穷困潦倒,经常向别人借钱,人们很瞧不起他。30岁时,他在四川从军,发愤努力,表现优异,但因节度使张宥看不上他,只任他为新都尉,任期满后,更为贫困。四川的大富翁鲜于仲通在经济上经常资助他,并把他向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推荐。章仇兼琼一见杨钊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又伶牙俐齿,非常满意,遂即任他为采访支使,两人关系密切。因为章仇兼琼当时正虑李林甫专权,禄位难保,所以欲使杨钊进入朝廷,作一内援。此时杨玉环已封为贵妃,贵妃的三位同胞姐姐也日益受宠。章仇兼琼便利用这一裙带关系,派杨钊到京城向朝廷贡俸蜀锦。当杨钊路过郫县时,兼琼的亲信奉命又给了他价值万缗的四川名贵土特产。到长安后,杨钊把土特产一一分给杨氏诸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于是,杨氏姐妹就经常在玄宗面前替杨钊和章仇兼琼美言,并将杨钊引见给玄宗,玄宗任他为金吾兵曹参军。从此,杨钊便可以随供奉官随便出入禁中。

    杨钊在长安立脚之后,便凭借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的条件。巧为钻营。在宫内,他经常接近贵妃,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则千方百计巴结权臣。每逢禁中传宴,杨钊掌管樗蒲文簿(一种娱乐活动的记分簿),玄宗对他在运算方面的精明十分赏识,曾称赞他是个好度支郎。不久,杨钊便担任了监察御史,很快又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身兼15余职,成为朝廷的重臣。

 天宝七载(748年),杨钊建议玄宗把各州县库存的粮食、布帛变卖掉,买成轻货送进京 城,各地丁租地税也变买布帛送到京城。他经常告诉玄宗,现在国库很充实,古今罕见。于是,玄宗在八载(749年)二月率领百官去参观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是高兴,便赐杨钊紫金鱼袋,兼太府卿,专门负责管理钱粮。从此,他越来越受到唐玄宗的宠幸。九年(750年)十月,杨钊因为图谶上有金刀二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名国忠。随着地位的升迁,杨国忠在生活上也变得极为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贵妃游幸华清宫,杨氏诸姐妹总是先在杨国忠家汇集,竞相比赛装饰车马,他们用黄金、翡翠做装饰,用珍珠、美玉做点缀。出行时,杨国忠还持剑南节度使的旌节(皇帝授予特使的权力象征)在前面耀武扬威。

    杨国忠在与宰相李林甫的关系上,起初,二人一唱一合,互相利用。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为杨国忠是皇亲国戚,尽力拉拢。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时,杨国忠等人充当党羽,并积极参与其活动。他们在京师另设立推院,屡兴大狱,株连太子的党羽数百家。由于杨国忠恃宠敢言,所以每次总是由他首先发难。杨国忠与太子李亨的矛盾也由此愈结愈深。后来,李林甫与杨国忠由于新旧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产生了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待王鉷的问题上。因王氏的宠遇太深,本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共同嫉妒的对象。但是为了牵制杨国忠,李林甫则极力提拔王氏;当杨国忠陷害王氏时,李林甫又竭力为其开脱罪责。由于杨国忠做了手脚。玄宗便开始疏远李林甫,王氏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致于死地。王氏所兼职务全部归杨国忠。

  玄宗之所以如此信任杨国忠,除了取悦于杨贵妃之外,主要是借以牵制李林甫的专权。同时为取代已经衰老了的李林甫做准备。终于在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后,玄宗派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判使照旧。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40余职。杨国忠执政期间,曾两次发动了征讨南诏的战争。天宝十载( 751年),杨国忠上任京兆尹不久,遂乘机推荐自己的老友和党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并命其率兵攻打南诏,结果大败,士卒阵亡六万人,南诏投附吐蕃。对此杨国忠不但没有处罚鲜于仲通,而且还为其大叙战功。接着,杨国忠又请求第二次发兵攻打南诏。玄宗便命令在长安、洛阳、河南、河北各地广泛招兵。杨国忠派御史到各地去抓人,把他们带上枷锁送到军营。父母、妻子哭声遍野。十三载(754年)六月,杨国忠又命令留后、侍御史李宓率兵,再次攻打南诏,结果又遭惨败。两次攻打南诏,损兵折将近20万人。杨国忠专权误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动辄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用兵,不仅使成千上万的无辜士卒暴尸边境,给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灾难,而且使内陆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杨国忠为了笼络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让文部选官不论贤不贤,年头多的就留下来,按照资历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惯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书,选官应交给侍郎以下的官员办理,规定的手续十分严格,须经三注三唱,反复进行,从春至夏才能完成。杨国忠却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里,预先定好名单,然后把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都叫到尚书都堂,读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当全部结束之后,杨国忠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左相和给事中都在座,就算经过门下省了。于是,选官大权就这样由杨国忠一人垄断。从此门下省不再复查选官,侍郎仅仅负责试判,致使选官质量下降。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杨国忠迎合和满足了一些人的权欲,因而颇得众誉。为此,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请求玄宗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杨国忠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天宝十二载( 753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玄宗看,并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玄宗信以为真、以后,扶风太守房(王官)奏报当地出现水灾,杨国忠便叫御史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借口是讨伐杨国忠。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玄宗的宠爱。但是,杨国忠的发迹要比安禄山晚得多。当杨国忠尚未担任高官要职时,安禄山早在天宝元年(742年)正月就升任平卢节度使,以后又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稍后又兼河东节度使。天宝九载(750年)又封为东平郡王。杨国忠虽有外戚关系,但迟至天宝七载(748年)始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算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瞧不起。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不能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想借玄宗之手除掉安禄山。可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杨国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天宝十三载(754年)春,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加同平章事),并令太常卿张垍草拟诏敕。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任安禄山为左仆射。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以至于后来一触即发。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玄宗根据杨国忠的建议,决定逃往四川避难。当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时,将士们又累又饿,加之天气炎热,拒绝继续前进。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一致认为,除去杨国忠的时机已成熟,并由陈玄礼出面对将士进行煽动,说这场叛乱全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杨国忠就可止息叛乱。这时,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杨国忠的马头,向他要饭吃。激怒了的士兵们立即将他们包围上来,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一箭射中了他的马鞍。杨国忠逃进西门内,军士们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接着,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国忠的大儿子大常卿兼户部侍郎杨暄以及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也一并被杀。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和幼子杨晞以及沈国夫人逃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市),裴柔在竹林中让虢国夫人用剑刺死自己。虢国夫人然后自刎,但没有死,被县吏押回狱中,后血凝至喉而死。

  马嵬驿之变,表面上看来是一场士兵哗变,实质上是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等策划的一场争权斗争。太子李亨自天宝五载(746年)遭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打击后,极为孤立;杨国忠任宰相后,又连遭倾轧;安禄山叛乱时,玄宗本想让太子李亨接替皇位,由于杨国忠及其姐妹的反对而未成事实;后又弃京幸蜀,如果到了蜀中,李亨在杨国忠势力的控制下就更无出头之日了。因此,太子李亨主谋,借机除掉了杨国忠。

  杨国忠专权误国,积怨太深,最终被杀,这是罪有应得。但是客观地看,在他执政期间,虽然国是日非,但朝中并未出现李林甫妒贤嫉能、诛逐贤臣时的那种恐怖的动荡局面,而在一些时间内还曾搜罗天下奇才,迸拔淹滞,颇得众誉。自然,杨国忠独揽大权,外戚跋扈,民怨沸腾,最终不可收拾,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杨国忠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上的宰相,自有他个人应负的责任。但是,往前看,在李林甫执政期间,唐王朝就已经显露出趋向没落的种种迹象,只是到了杨国忠执政时唐王朝的末日终于到来而已。

 

    韦见素(697-762),字会微,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凑子。第进士,袭父爵,擢累谏议大夫。天宝十三载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从玄宗入蜀,兼左相,封豳国公。肃宗立,除右仆射,罢知政事,授太子太师,加开府仪同三司。宝应元年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

     崔圆(705-768),唐代青州益都人,为崔亮的八世孙。崔圆少年家境贫寒,志向远大,好读兵书,有经国济世之才。开始,崔圆以钤谋射策授武职官,但崔圆以文才自负,不愿担任武职。安史之乱初起,崔圆任剑南节度副使,便积极整修军备,建造宫舍,储存什具,预作打算。长安被安禄山攻破,唐玄宗仓皇出逃,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随后避乱西川。崔圆上书迎驾,说:蜀土腴谷羡,储供易办,唐玄宗大为感动,流着泪说:世乱识忠臣。为即拜崔圆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剑南节度使。皇帝到了剑南,看到朝廷以及百司所用的殿宇、帷幔等设施都准备停当,更加赏识崔圆,特令制作遗爱碑,表示对崔圆的宠信。

 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让位,自称太上皇;唐肃宗继位,崔圆与房琯、韦见素一起辅佐唐肃宗,指挥平息安史之乱,以功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乾元元年(758年),罢相,留守东都洛阳。次年,唐朝军队在相州(今河南安阳)作战失败,败军溃卒经过东都,剽掠居民,崔圆惧怕,弃城不守,南奔襄阳。为此,唐肃宗下诏剥夺了崔圆的各种官职。不久,由于名将李光弼的推荐,又担任怀州刺史、汾州刺史,以治行称,政绩突出,升任淮南节度使,驻扬州。在镇六年,得到吏民的赞誉,调任回京时,吏民挽留。后来,虽然相继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左仆射、入知省事等官职,但未再被重用。64岁去世,赠官太子太师,谥昭襄

 宰相崔圆,少年时代家境贫寒,落迫江湖。家住在江淮一带。他的表丈人叫李彦允是刑部尚书。崔圆从南方来到京城,等候拜见李彦允,准备让他给谋求个小职务。李彦允当时在学院里正与学生们研习功业,对待崔圆很蔑视。一天晚上,李彦允作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被戴上刑具,有二三百个士兵簇拥着他来到一个大官府里,到了大厅前面,都高声念着姓名传呼进去,只见一个穿紫袍的人坐在案前,李彦允一看,原来是崔圆。于是就在台阶下哀声大叫饶命。穿紫袍的人笑着说:先关押起来。惊醒后又奇怪又害怕,告诉了夫人。夫人说:应该好好招待他,怎么知道不应验呢?从此以后对待崔圆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让他到另一个院落里住下来,每天都在中堂请他吃饭。住了几个月,崔圆请求离开,说要到江南一带找个职务。李彦允和夫人趁这个机会准备了丰盛的宴席,让全家儿女一块儿坐陪。吃完饭,崔圆拜谢说:您对我恩重如此,真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将来怎么报答呢?我常想,这样是不是有点过分了,不知道什么原因,请丈人明白地说出来。李彦允只是笑不回答。夫人说:亲表侄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只怕招待不周,有什么恩惠呀、慈爱的事。李彦允这时起来上厕所,夫人趁机说:你的好丈人昨天作了一个怪梦,说你将来一定会当大官,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丈人受困遭难,事情在你的管辖范围内,能不能网开一面,给予减免呢?崔圆说:哪能有那样的事!李彦允回来,重复说了夫人的话,崔圆慌恐不安,手足无措,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李彦允说:江淮离这里太远,并且也是谋求上进的地方,我平常和杨司空较熟,我已经托付他了,到他那里谋个职务吧。当时杨国忠以宰相衔领西川节度使。崔圆前去拜见,杨国忠很看重他,就奏明皇上任命崔圆为节度巡官,并掌管留后事。临上任那天,李彦允又送给他很多钱财。到西川还不到一年,正赶上安禄山造反,玄宗迁都,就让崔圆当了节度使。又过十多天,拜为宰相。当时京城刚刚收复,投降安禄山的官员陈希烈等人一起都应该被诛杀,李彦允也在其中,已经定罪,崔圆那时是中书令,详细审定,真的全都派兵包围捉了起来,全都过点了姓名,宣判按法治罪。点到李彦允,李彦允高呼:宰相记得当年的梦吗?崔圆点了点头,然后就判先关押起来。事过之后,崔圆上表奏明其事,并请求拿自己的官职赎李彦允的罪过。肃宗批准了表奏,特别下了诏书免除李彦允的死罪,流放到岭外。

     崔涣(-769114日),祖玄暐,神龙功臣,封博陵郡王。父璩,文学知名,位至礼部侍郎。涣少以士行闻,博综经籍,尤善谈论,累迁尚书司门员外郎。天宝末,杨国忠出不附己者,涣出为剑州刺史。天宝十五载七月,玄宗幸蜀,涣迎谒于路,抗词忠恳,皆究理体,玄宗嘉之,以为得涣晚。宰臣房琯又荐之,即日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扈从成都府。

 肃宗灵武即位。八月,与左相韦见素、同平章事房琯、崔圆同赍册赴行在。时未复京师,举选路绝,诏涣充江淮宣谕选补使,以收遗逸。惑于听受,为下吏所鬻,滥进者非一,以不称职闻。乃罢知政事,除左散骑常侍,兼余杭太守、江东采访防御使。旋授正议大夫、太子宾客。乾元三年正月,转大理卿。再迁吏部侍郎、检校工部尚书、集贤院待诏。性尚简澹,不交世务,颇为时望所归。迁御史大夫,加税地青苗钱物使。时以此钱充给京百官料,涣为属吏希中,以下估为使料,上估为百官料。其时为皇城副留守张清发之,诏下有司讯鞫,涣无词以对,坐是贬道州刺史。大历三年十二月壬寅(769114日),以疾终。

  到这里,唐玄宗的丞相介绍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宰相李林甫列传。。。。
为什么安禄山造反,他的导火索是什么?如何评价这种行为?值得你一看!
揭秘:中国历史上一代奸相李林甫怎么死的?
唐朝历史故事19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后期的天宝危机
他被讥讽为“弄獐宰相”,却将安禄山收拾得服服帖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