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视“严对”中“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

 

 

按照中国楹联学会制订、推广《联律通则》的初衷,假以时日,当人们创作的作品普遍很守规矩,“严对”之作比例更大之时,楹联艺术是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呢?不!那将是历史的倒退。只有当出现这样的局面:从眼中只有“对称、对称”,全面过渡为眼中“既有对称,又有破缺,更有二者的对立统一”,即使是鉴赏“严对”之作,人们也能普遍正视并善赏“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之时,才标志着这门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严对,诗联界人士都很熟悉,也明确其内涵,且几乎没有认识上的分歧。百度中的定义为:严对就是构成对偶的两个语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间,字面不重复。
严对就是对得颇工,被人们认为是“对称性”很突出的颇为理想的对仗。然而,任何的对称,都同时包含有“对称性破缺”。明显的破缺或许认识起来相对更容易,微弱的破缺则可能成为认识的难点甚至盲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正视并科学认识严对中“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是对联理论体系构建的一个关重点。

一、认识“严对”中的“对称性破缺”

从学术角度来说,任何形式的破缺,是相对于理论上的圆满而言。偶句的“对称性破缺”,也是针对“对称性圆满”而言。与之相悖的认识、观点和理论陈述,都是经验层面的,缺乏严密性。正因为相悖情况的普遍存在,才必然演绎出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细节。

诗联界告别“经验阶段”,进入现代学术意义的“理论阶段”,先得准确认识和把握偶句的“对称性破缺”。准确认识和把握的一个标志,就是连严对中的小小破缺,也能拿捏到位。

下面,我们就以人们编撰的《严对845例》和《严联锦对》中的作品和部分名联为例,来认识一下“严对”中的“对称性破缺”。

1、平仄方面的“微破缺”非常普遍

在理论上,“处处平仄对立”是“对称圆满”的最高境界。与之有差距就是出现了“对称性破缺”。

要做到“平仄对立”,理论上和男女分进厕所一样容易实现,在难度上比诗歌押韵和我们今天总结的“词性一致”和“结构一致”要小得多。如果真的硬性规定必须“平仄对立”,因律害意的“束缚指数”也并不高,而先贤却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总结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经验。这就使得严对中平仄的“对称性破缺”现象非常普遍。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事实上,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微破缺”,而不觉其失。当然,还没有从美学的角度去琢磨:原来有小小“豁口”的作品也是完美的。

2、字义方面的较小破缺非常普遍

在理论上,“字字小类工对”是“对称圆满”的最高境界。与之有差距就是出现了“对称性破缺”。

按照这一学术意义的界定,传统经验层面的、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术语——“工对”,就得注意赋予准确的内涵了。因为,传统意义的同门相对即为“工对”,可能是小类,可能不是小类。大多数情况下,是存在“对称性破缺”的。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室/花”“宋/坟”这种非小类“工对”并非圆满的义对,“对称性破缺”是客观的存在。我们认可它,通常并无遗憾情绪,但在某些情境下还是希望能把它换成更工的对仗。

诗钟整体是讲究严对的。据有人对黄理堂的《雪鸿初集》六卷的初步统计,在全卷197联中,全用工对(笔者注:这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小类工对。)的有69联,占35%,仅为三分之一强。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论到:“诗人之所以不处处都用工对,自有其修辞上的理由。近体诗受平仄的拘束已经不小,如果在对仗上也处处求工,那么,思想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再者,求工太过,就往往弄到同义相对”,反而容易造成合掌。因此,对仗工整并不意味处处必须工对,只要“境与意会”(东坡语),即使是邻对或宽对,也能使诗联臻于上乘,《雪鸿初集》中的一些例子就是明证。当然,这种认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很少有人从“对称性破缺”中看出美来。

3、结构方面的破缺比较普遍

前面论到,结构并非“对偶破缺”的基本元素,而是派生元素,亦即由于艺术创作破缺的需要,采取造破缺手法(宽对;借对、自对、磋对;省略、倒装、跳脱、嫁接、糅合等)造成的结果。人们过去认为“严对”之结构一致,有时候是审美错觉上的一致。当我们有了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法后,能发现其不一致性,并产生“对称度降低”的观感。

三湘愁鬓逢秋色;

万里归心对月明。

 

梅花岭畔三山月;

宵市楼头一草堂。

这两个偶句在人们的审美错觉中貌似结构一致,而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法来分析,则不一致。

4、上下联属性的破缺无一不有

上下联蕴涵的诸多属性要有很强的一致性,如承载的观点、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意境、展现的风格、表露的气势要性质相同,力量均等,铢两悉称。这些属性又天然具有“不可观测量”,只能大体把握和判断,不可能量化,故任何“严对”必然包含属性上的“对称性破缺”。破缺幅度比较明显时,人们能感受到。

天阔素书无雁寄;

夜阑清梦有灯知。

上下比有虚实动静之别,在意境、风格上能察觉出“对称性破缺”。

 

不设藩篱,恐风月被人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下比在气势上略胜上比,是为“对称性破缺”。可喜的是,这一点上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其美。

二、前人认识的局限性及导致的偏差

如前面的篇章说所述,历史上,人们并非完全不承认,不接受“对称性破缺”,而是承认、接受时的态度有问题,在分寸把握上大成问题。其根源在于,认识事物的角度有问题,只看到了“对称性”的美学价值,还未能完全从美学的高度真正充分认识“对称性破缺”的价值。

1、片面认为严对优于宽对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造出“严对”“宽对”等术语,并不加质疑地应用至今,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认识局限性的客观存在,因为,这些术语诞生的背景是:“严对”是理想的对仗,“宽对”则是退而求其次的对仗之价值观。

在《严对845例》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辙韵严轨,规合律则工对方称严对;

世人宽容,不讲平仄宽联也叫对联。

这副对联表述的观点,体现的正是当下诗联界依然普遍坚守的严重偏差。这也必将是对联理论界未来最顽固的陈见。关于其顽固性,再举两个例子:

其一,在联评中常见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两副作品整体质量接近时,在“工度”上有某处亮点的作品更容易获得青睐,被拔为更高的等级。孰不知,在评价整体质量时,起决定因素的指标有很多,“工度”根本就不应当列入终评的考察视野。其荒谬程度,就如同让行书作品因为“工整度”输给楷书作品。

其二,认为“包含宽对的对联”即使整体质量出色仍有修改的空间,且把这个问题看得比较重要。人们在推敲作品时,有很多的工夫就花在“把对仗尽可能调工整”上。孰不知,思想性、艺术性才应是推敲行为的指挥棒。我们要做的是“在合格的对仗范畴”选择最利于突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辞藻构成偶句,工度高低应顺其自然。

2、忽视严对中的“对称性破缺”

看到具有鲜明对称性的事物,就忘了“对称性破缺”的客观存在,很久以来是人类审美上的“通病”。这一情况在近一个世纪来才得到慢慢改善。

许多对仗比较精致的严对作品,在人们鉴赏的眼光中如同完璧。这在感性的认知和体验中,无可厚非,但当我们来理性认识这一事物时,一定要清楚:“对称性破缺”与“对称性”是相生相伴的,如影随形。

3、不承认严对中的“对称性破缺”

对联理论界曾有人也提出过“对称性破缺”的问题,并有零星的论述。其观点多有不系统不严密之处。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意义的“工对”,是没有破缺的,只有在此基础上的邻对、宽对才属于“对称性破缺”。

这显然是很不严密的立论。由此而演绎,必将在实践中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具体问题。

三、从审美层面科学鉴赏“严对”之作

恰当的、幅度或大或小的“对称性破缺”,是艺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严对”作品中,“对称性破缺”的幅度整体相对偏小,但不是没有。我们不但要认识到“严对”中不太显眼的“对称性破缺”,还要重视它,并从美学角度来看待它,才不至于偏颇。

1、看到矛盾对立与统一下的均衡态势

创作完成的对联作品,是创作中诸矛盾对立与统一的结果。这当中,“对称性坚守”与“对称性破缺”的矛盾也尘埃落定。即便是“严对”之作,上下联带给我们的观感也不是“两行整齐而并行的栏杆”,而是“两行比较整齐而又处处参差的篱笆”。

在美学意义上,对仗工整是上下联“对称均衡”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态势。这种相对稳定中依然富于变化,虽不显山露水,却也不失活泼生动。整体对称下相对细微的破缺,依然可以升华出美来。这当中,鲜明的对称性是基石,细微的,不太起眼的破缺起了关键的作用,赋予了作品诸多艺术特质。如果尽力去钳制这些细微的,不太起眼的破缺,比如强求“处处平仄对立,字字小类工对,词性、结构完全一致”,我们的创作将举步维艰,得到的作品也会趋于板滞,难有特色。

2、看到各元素的比例关系

在平衡矛盾关系时,“严对”之作尽管秤砣无限接近“高对称度”一端,我们的眼中也应当有一个比例关系,而不是一个高赋值的指标。

“美感应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之上。”在“严对”作品中,出现了“一三五不论”或“非小类对仗”的情况,那一定是基于整体艺术表现的需要,选择的是某一“对称度”较高的比例关系,如92%,“对称性破缺”导致的8%也举足轻重。即便是“对称度”高达99%,“对称性破缺”导致的1%也很重要。这样的作品如果整体依然很成功,那一定是这个99:1在这一指标上是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

3、具备“系统论”思维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于调整中实现动态平衡,把握关联性,瞄准整体性,“矛盾系统”的对立与统一,是形式美最重要的原则。

对仗是形式层面的问题,“对称性坚守”与“对称性破缺”的矛盾,是对联创作矛盾系统中的非主要矛盾。相应的“对称度”指标不是决定整个作品艺术性最重要的指标。只要“对称度”在某一底线之上,这个矛盾就算处理好了。至于平衡点到底落到“合格区”的哪个点,要看主要矛盾的处理和其他矛盾处理的需要,归根结底,要服务于整个矛盾体系“平衡态”最优化的需要。

强调“严对”才是最优态,使“对称度”密集处于高分区,作品可能依然能成功,但经常会挣扎在“意律矛盾”的边缘,也错失了无数更精彩的风景。

综上所述,科学认识、准确把握“严对”中“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很有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到:“高对称度”的作品,仅仅是偶句存在的一种状态而已,其他状态也是艺术品的存在形式;人们偏重“高对称度”,坚守“严对”作品的高比例,扼杀了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包含深度破缺的“低对称度”作品也可以符合形式美原则。

 

 

 

 

 

参考文献:

《嵌字诗钟与整体思维》 吴思本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可亮‖双柱版《联律通则》例说及操作章法
●国粹论坛
刘可亮:“对仗工稳”的美学分析
对联,对偶,对仗
《 文盲联话·入门·本性篇 》系列之四
2019年春联收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