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越初感----阅读教学策略(一)

长期的实践与观察表明,语文教学失去应有的魅力,其原因往往有两点。一是课堂上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绝缘,二是语文教学重复学生在独立状态下能够感知理解的内容。关于第一点,前人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了。关于第二点,学界虽然也达成了一些共识。语文教学要教学生在独立状态下感知理解不了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教学生不会的(教学生不会的应该是教学的常识)。语文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导学生超越“初感”。

   杨占平:语文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导学生超越“初感”。点题。

   汪洋:我们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也许这也是有很多个答案。

  我以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应该是它的母语性质。相对而言,其它学科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起点往往是零。而语文的母语性质决定了,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具备了一定的听说等语文素养。这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起点不能从零开始。对于已经基本熟识3000多个汉字的中学生而言,大多数现代文和白话小说,他们在独立状态下是能感知到很多内容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的时候似乎忘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在课堂上一再重复学生一眼即可感知的内容。我们所的东西,是学生独立阅读就能掌握的,我们有些时候仅仅是提供多了点几个专业术语,但这都不足以冲击学生的原有思维。正如孙绍振老先生所言,他最痛恨的就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重复一望而知的内容,他发誓将来做语文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看似平淡无味处品味出味道。

   我刚刚说的基本都是废话,因为正如前面说的,这基本是共识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超越初感呢?

  由于阅读教学常常重复学生在独立状态下能感知理解的内容,即学生的“初感”,阅读教学往往呈现出浅表化的特征。文本的丰富内涵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往往是因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限。

  杨占平:我认为,如果我们不课前大量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学术文献,我们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水平并不比优秀学生强到哪里去。我一直以为,只有语文教师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水平在优秀学生水平的十倍以上,阅读教学才有超越初感的可能。这又让人不得不正视那朴素而通俗的真理:给学生一杯水……。语文教改走到今天,这句土得掉渣的话仍然刺耳地提醒着我们语文教师。我认为,如果我们不课前大量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学术文献,我们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水平并不比优秀学生强到哪里去。现在就近来年来的一些思考和实践,谈谈我在引导学生超越初感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驱遣想象”,深入欣赏小说。

   

   叶圣陶先生认为,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想象: “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却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驱遣想象”,这样才能使学生较深入地欣赏小说。以《变色龙》的教学为例。经典小说往往都能实现以有限寓无限的艺术效果。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整体上“驱遣想象”,从“有限”的文本整体中去想象“无限”的内容。学生在阅读《变色龙》时,大多能读出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一条见风使舵、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变色龙。于是我们问道:本文只写了一条变色龙吗?一番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后,学生大致感悟出一下内容:

   1、叶尔德林也是变色龙。要是奥楚蔑洛夫根据叶尔德林的话,误把将军哥哥家的狗打死的话,他一定会把责任推给叶尔德林。所以叶尔德林一瞬间就改变了自己的说法:“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变得真快,不愧是奥楚蔑洛夫的部下。好一条变色龙!

   2、赫留金也是变色龙。被狗咬伤了手指的赫留金刚出场不是很受伤,而是很嚣张。可是从课文13段开始,那个很嚣张的赫留金去哪了?伶牙俐齿的赫留金从13段开始彻底失声了。纵观全文,不难得知,随着情节的发展,赫留金捉狗、打狗,想讹钱的行为很可能得罪将军了。他恐惧地“失声”了。伶牙俐齿的赫留金最终沉默不语。这说明他也在变,他也是变色龙。

   3、围观者也是变色龙。小说开始时,围观者帮赫留金抓狗。课文第3段写道:“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可是在小说的结尾,他们却“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围观者从帮赫留金到嘲笑赫留金,他们也在变,他们也是变色龙。

   4、无论是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赫留金,还是围观者,他们都在变,都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转变态度。大家都是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不过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而已。当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成为“变色龙”时,这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至此,我们进一步促使他们“驱遣想象”: 本文只写了一条狗吗?一番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后,学生大致感悟出以下内容:

   1、狗是忠诚的象征,也是仗势欺人、欺软怕硬的象征。本文不仅以小猎狗的主人身份变化为线索串联故事情节,也以狗来象征人。很显然,奥楚蔑洛夫就是仗势欺人、欺软怕硬的将军的走狗。

   2、叶尔德林显然是奥楚蔑洛夫的走狗。赫留金开始很嚣张,想讹一笔钱。他主要是仗自己的弟弟是宪兵的势而欺负人。他显然也是一条仗势欺人的“恶狗”。

   3、围观者没有一人站出来说:将军家的狗咬了人,将军也得接受处罚。围观者没有人去嘲笑丑态百出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而去嘲笑相对弱势的赫留金。这说明围观者也是欺软怕硬,没有是非观念的“狗”。

   4、大家都是狗,大家都过着狗一般的生活。在将军家的小猎狗面前,大家都暴露出狗一般的灵魂。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群狗图”。

   当学生的思维渐渐走进小说的思想深处时,我们再此促使学生“驱遣想象”:假设奥楚蔑洛夫不变,那么会有怎样的故事?一番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后,我们基本达成了共识:在人人都是变色龙,人人都是“狗”的社会大环境中,假如奥楚蔑洛夫不变的话,他就是悲剧英雄。所以,奥楚蔑洛夫固然可耻,可恨,但更可恨,更可耻的是造就群体变色龙,“群狗图”的俄国社会。

   杨占平:妙语惊人

   汪洋:文中的很多细节也值得我们“驱遣想象”。举几个例子如下:

   (出示幻灯片)

   “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

   我们问道:“赫留金抓狗的动作像什么?让你想象到什么?”

   学生很快答道:“赫留金抓狗的动作和猎狗捕捉猎物的动作很像。狗抓狗,蛮幽默,蛮讽刺。”

   (出示幻灯片)

   “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第2段)

   我们问道:联系全文,你从“这年月,咬人可不行”中想到什么?

   学生在我们的启发下,大致感悟出以下内容:

  这是个绝妙的反讽。赫留金被狗咬了,开始很嚣张。后来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慢慢地沉默下来,进而陷入恐惧之中。最后还要被权贵走狗奥楚蔑洛夫恐吓——“我早晚要收拾你”。事实证明,这年月,将军家的狗就可以咬你,将军家的走狗(奥楚蔑洛夫)还可以恐吓你。不要以为你比狗优越。这年月,在将军家的狗面前,你没有任何人的尊严与权力。不过,你本来就是一条媚上欺下、人模狗样的“恶狗”。

   (出示幻灯片)

   “……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个世界上也没个活头了。”(第7段)

   我们问道:联系全文,你从这句中想到什么?

   在笔者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大致感悟出如下内容:

  这又是一个绝妙的反讽。赫留金伶牙俐齿,可是讽刺的是,他先是被将军哥哥家的狗咬了,而后又被权贵走狗奥楚蔑洛夫反复地咬,最后还要生活在对权贵走狗奥楚蔑洛夫和沙皇走狗将军的恐惧之中。这个世界就是人人都被大大小小的奥楚蔑洛夫这样的狗咬,奥楚蔑洛夫们又被将军这些更大的狗咬。这不是人的国度,而是狗的王国。赫留金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他生活的世界,对于人而言就是“没个活头”。在狗的王国里,作为“恶狗”还是可以苟活的。但是想要人的尊严,真是“没个活头”。

   

   二、经典小说教学生活化策略

   

  按李海林教授的观点,经典小说教学生活化应该分为两类:一是将生活事件引入课堂,使小说学习与生活相连,从而使读小说和生活融为一体。二是将小说教学转变为生活中“言语交际事件”。

   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

  小说写了菲利普认出了弟弟于勒,那么于勒有没有认出哥哥菲利普呢?小说其实暗示了于勒也认出了哥哥。但是如何让学生读懂这个暗示呢?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这样启发学生:默读课文第24到第30段,联系生活实际,按生活常理来推断,于勒有没有可能发现了哥哥呢?我们认为24段和30段各有一处暗示,暗示了于勒应该也认出哥哥了。我们先来看看第24段的暗示。于勒是卖牡蛎的小商贩。小商贩一般都是一边看着自己的东西,一边东张西望看四周有没有潜在顾客。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里暗示了于勒也看到了亲哥哥。

  按常理,卖牡蛎的于勒须要观察周围是否有买牡蛎的客人,必要时还须要招揽顾客。父亲带着三个人走向于勒,于勒应该会注意到这四个人。按生活常理,菲利普能认出衣衫褴褛、狼狈不堪,衣着和身份与十多年前大大不同的于勒,于勒更应该能认出身份衣着基本不变的哥哥。

   30段中“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丑,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这对于小商贩于勒是反常的行为。按生活常理,一个买牡蛎的人应该是一边干活,一边注意观察周围是否有购买牡蛎的潜在顾客。于勒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行为?联系第24段暗示于勒很可能发现了哥哥,以及课文第10段于勒的第二信中提到自己发了财才会哈佛尔,课文33段船长又说,于勒在哈佛尔有亲戚,但是因为欠他们的钱,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

      因此,我们认为,于勒的眼光始终不离开手里的活是为了躲避哥哥,不愿与哥哥相认,也是在用手中的活来压抑内心的翻江倒海。

 

   当然,根据生活的逻辑,于勒也有可能没人认出哥哥,理由是于勒一直很忙,所以没有注意到哥哥朝他走来。

   但是,我们来想,于勒认出哥哥,小说精彩,还是认不出小说精彩。

  当然是认出了哥哥,根据生活常理和课文描述,我个人以为小说暗示于勒认出了哥哥,理由如上。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文学的魅力就是在于她一定的模糊性。

  当然是认出了哥哥,小说更精彩——朝思暮想的亲人就在于勒眼前,可是自己却因贫穷和落魄而不能上前拥抱。残酷的现实像一道鸿沟横亘在于勒和亲哥哥之间——咫尺天涯啊!人世间还有比这更悲惨的吗?于勒的悲剧也因这个细节而更加动人心魄。这个细节也表明菲利普夫妇担心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完全是多余的。多么自尊,多么坚强,多么可怜的于勒啊!

  我个人认为,根据生活的常理和小说的叙述,我们可以理解为小说暗示于勒认出了哥哥。当然我不会把这个观点强加给学生。我把认出和认不出的理由都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判断。

  如果不联系生活实际,不采用经典小说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学生是对文本是很难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深沉的审美快感。经典小说教学的生活化策略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超越初感的有效教学策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变色龙
名家专栏 | 余映潮老师课文美读(八):发现《变色龙》的“文中之最”
【青春语文·爱林课堂教学研究27】探语言内涵 · 悟多样风格 ·九下第二单元小说整合教学实录
变色龙教案
变色龙教案两个
第892季【青春课堂】敏锐君姐巧析《变色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