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入编绝句选评之五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田园村居篇

 

中国的历史是从刀耕火种中走出来的。尽管如今已进入现代都市生活的新时代,但骨子里依然保存着对田园风光和乡村民居的那一份依恋和欣赏。而且从陶渊明、谢灵运到王维、孟浩然及其以后,田园诗一直是历代诗人吟唱得快意与适足的好题材。本次大赛中入编的绝句,就有不少这类题材的诗作写得很精彩。我们先来看来自江苏苏州作者戴根华的一首《晚眺》:

                  “秋水一泓苇岸平,

                    风来谁见落霞明;

                        藕花开尽香犹在,

                        吟到归时月伴行。”

田园风光的最大特点是宽松与宁静,这与山水风景的气势恢宏动感强烈形成极大反差。正是这种宽松与宁静方才给人以舒适、安逸、平和与悠闲的满足。绿野荒村,老树旧屋,青草池塘,岸边垂柳,杏花村,青石巷,小桥流水,牧笛炊烟,牛背栖鸦,落日晚霞,晨鸡蛙鼓,农桑女,浣纱姑,这无数的意象,都在历代诗人的田园诗里反复出现过。你再写,也无非是这些个意象的重新组合。不用,不足以画出田园风光的形貌,用了,容易让人看到老面孔。如何出新,是这类题材能否写好的关键。作者的这首《晚眺》,一样用上了旧元素,秋水,池苇,西风,晚霞,藕花,归月,没见有新元素,但作者着意营造了一种悠闲舒适快意洒脱的环境氛围,从而以晚风拾步、月下清吟的浪漫情景传递出一份幽雅闲逸的好心情。

来自黑龙江佳木斯作者江勇勐作品《冬日晴和,郊游即兴一题》也是同样的套路,但却用上了“通感”的修辞手段,使得诗作有一种独具一格的清新气息。其诗曰:

                    “信步出郊野,

                      空明洗我心。

                      清风如有色,

                      应是碧粼粼。”

所谓“通感”,就是把人的不同感觉混合应用、借以沟通描摹客观事物的形象或表现主观心理感受的一种修辞手段。“通感”这一词,是已故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从英语中翻译过来的。实际上,“通感”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和语言现象,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在诗歌作品中多有运用。比如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的“晨钟云外湿”,宋祁《玉楼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严遂成《满城道中》的“风随柳转声皆绿”等等,都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段。钟声本是诉诸听觉的,却由视觉乃至触觉识之谓为“湿”。春意应该是视觉看到的,却特由听觉来感受。“声”属听觉,“绿”属视觉,但经翠柳传递的“声”可以“皆绿”,也是感觉的转移。在江勇勐这首诗中,“空明”能洗心,清风“碧粼粼”,也都是运用这种“通感”的修辞手段。这诗也都是旧元素,但作者在“组合”时侍弄了一点手段,读起来便别有韵味。这令人想起人们常说的一句非常管用的话:诗不在于你说什么,重要的是你怎么说。象这首诗,诗人只是表达郊野散步的好心情,但用上“通感”的语言,便显得诗味迷人。

但“通感”毕竟是移用和混杂了不同的感觉元素,用的不当便会弄巧成拙。在用于描写田园风光及休闲心态时,能本色和能洒脱者,便拒绝乖巧。象来自上海作者梁树邦这首《七绝》,便只用摄影式的白描手法:

                “晚烟人立小溪桥,

                  树色苍茫竹影摇。

                  千叠远山衔落日,

                  长天一鹭越林梢。”

这首七绝因为作者揉进大量的风景信息,只是这些信息已让人看得应暇不迭,诗的容量已足够让人想象出一幅壮美的乡村美景,是以全诗只用白描手法。试看作者如何描绘这幅美图:首句以“晚烟”和“溪桥”明确诗人观赏村野风景的时间和地点,诗人的位置就伫立在小溪桥上。然后,往左看,“树色苍茫”,往右看,“竹影”飘摇,往远处看,千山“衔落日”,往近处看,一鹭“越林梢”,把这几个分镜头组合一起,一幅村晚美图就画出来了。这种写法比较接近杜甫的“黄鹂”绝句,四句全写景,就好象四幅独立的图景,人们给了一个形象的说法,谓为挂四条屏。

其实,说挂四条山水风光屏也可以,说画一幅村晚美景图也可以,都是以画笔表现美丽景色,以美好景象表达旷达开朗的思想感情,景由情出,情融于景,是以不见情而读之识其情矣。

田园诗,或写田园风光,或写村居美色,或写农桑劳作,或写休闲安乐,与山水诗的最大不同,是人与景的从属关系不同。在山水诗中,通常山水是主角,游人是陪衬。田园诗则相反,人的出现多占据主角的地位。不信的话,可读下面这几首。如来自山东烟台作者周峙峰的一首《春乡小景》:

               “田似青毡岭若霞,

                 榆黄桐紫媚桃花。

                 村姑浣罢牵溪去,

                 一串鹅歌追进家。”

在一幅春乡小景中,秧田就像刚铺上的一块块青翠色的毡子,而西沉的夕阳则给远处的山岭披上红灿灿的彩霞,近处的桃花开得正鲜艳,与榆树、梧桐构成色泽斑斓的活力之景,但最抢眼的是那位在湖边洗衣服的农家女子,只见她正端起刚洗好的衣物脚步匆匆地回家去,有趣的是,衣物还在淌着没甩干的水,而几只正在湖里游弋的大白鹅不知是被村姑“牵溪”的举动所吸引,还是追随它们的女主人赶紧赶回去催用晚餐,总之竟一路争相喊叫着跟随在村姑的后头。在这首小诗中,结句是全诗出彩的地方。“一串鹅歌追进家”这一场景,大凡在农村呆过的人都曾经见到过,当其被诗人写进诗里时竟如此逗人。而村姑便是这一幕好戏的主角。正是村姑的出现,方让春乡小景格外动人心弦。

再看来自北京作者张明杰的一首《游春》:

                  “晴川悦目尽芳晖,     

                    红杏梢头燕子飞。

                    最是春明三月美,     

                    游人踏着彩云归。”

诗人在前二句中描述了乡村三月的美丽风光,然而,任你说晴川如何的悦目,怎么地芳晖,红杏如何的俏在枝头,燕子怎么地翻飞,都无法打动人心,最后有了“游人”的出现,全诗便有了一个精彩的亮点。“游人踏着彩云归”,多么诗意的画面,多么浪漫的场景,串释生命的精彩,提升生活的魅力。倘在以前,这诗会被定性为“思想不健康”,因为作者没有去写农民的春耕大忙,反而歌颂游人的外出游玩。但时代不同了,当今连旅游也都成了生产力,旅游观光成为不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以游人的“偷闲”、“好闲”,可以是乡村三月春耕大忙季节的最美景象。那原因,当然就是因为游人对当地的经济贡献可能比纯农业还要来得多,来得快。这就是时代不同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上述二诗均见人在田园村居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果画面中没有人出场,用拟人的手法造出人的形貌举止来,也能添韵添彩。比如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作者苗永生这首《故乡行》:  

                    “ 雾罩烟笼紫燕轻,

                     遥闻湖畔鹧鸪鸣。

                     多情最是家乡柳,

                     牵袖飞花十里迎。”

雾罩烟笼,使得游子归家急切想看到故乡的模样而不可得,未免有些烦躁。仔细看去,见有几只燕子在村外低飞,总算有点似曾相识的宽慰。快要走到村头的那一口池塘边了,远远地就听到栖息在水边小树丛里的鹧鸪鸟在啼叫着。咦,怎么还没看见村里人出来呢?还是那一排路边的柳树善解人意,赶紧把悠长柔软的枝条飘飞过来,洋溢着十二分热情地牵住游子的衣袖,在十里之外就殷勤地把游子一路迎进村子里。让“家乡柳”取代村里人,别有一番韵味。

溪流,山野,村居,民宅,老巷,旧屋,杖藜,垂钓,夏卧,秋行,赏菊,品茶,醉酒,醒月,寻花,访友,这都是田园诗里多见的景象和画面。尤其与休闲的行踪、豁达的心态、

洒脱的境界有较多的联系。大抵写这类诗的作者年龄偏大,多为退休的老人。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田园诗中较多地写到黄昏、较多地提到夕阳,象王维的“返景入深林”,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李端的“踏草夕阳间”,王昌龄的“空林网夕阳”,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

元稹的“红树蝉声满夕阳”,陆龟蒙的“落叶夕阳天际明”,或以夕阳之美衬己身,或以夕阳之余辉映己情,或以夕阳之将坠喻己之负气无能为。来自上海作者孟卓青的这一首《暮色》,写的也是退休后的心态,其诗曰:

                  “长天一抹夕阳红,

                    翠柏千层啸晚风。

                    白发无须愁暮色,

                   风光绮丽满苍穹!”

    作者自己说,退休后因为环境改变,常会产生“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的落寞感。实际上这时正是人生中最为自由,最可珍惜的黄金时期。因为有了这一旷达的胸怀,所以方有“白发无须愁暮色”的感叹。人生毕竟都有老去的时候,那“长天一抹夕阳红”的景象尽管短暂,“翠柏千层啸晚风”的场景尽管气魄有限,但也都是生命最后的精彩,也都是“风光绮丽满苍穹”的可观之处。不过,说“无须愁”正是有愁,多少还是有点底气不足。

     相比较之下,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女作者苏兰芳一首《故乡》更能表达一种旷达而随和的人生境界。其诗曰:

                    “草掩渠溏树掩村,

                      炊烟袅袅近黄昏。

                      垂纶野老无须饵,

                      钓取蛙声伴月魂。”

    也是村野黄昏,也是养老待终,这垂纶的老头可不是姜尚,他不放“饵”的动机没有任何深意,也无须用心期待那一种局面的出现,因为他只是经由垂钓的方式去把一颗闲逸的心放回到大自然里去。“钓取蛙声伴月魂”,真乃一份天真浪漫的情怀、一个无欲无求洒脱自在的境界,这才是田园诗的动人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最美的六首田园诗,聆听世界,感受自然!
李商隐的一首五言绝句名篇——《乐游原》,其中一个千古名句倍受争议
即景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归园田居(陶渊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