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老师原创:人物命题作文的主要素材构成


第四章  如何写好命题作文

第一单元  如何写好人物命题作文

第四讲   人物命题作文的主要素材构成

    写不同内容的文章,素材构成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写人的文章都要准备哪些素材呢?

    一、最直观的素材

    总有人指责以貌取人。其实,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总是从外貌开始的。因此人物外貌是写人的记叙文最直观的素材。对“外貌”含义的理解,很多人局限在“长什么样”上,从写作角度看,“外貌”的外延还包括:年龄、服装、装饰物、以及手提、肩挑、背负、推拉之物。同时,对外貌描写的作用,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很多人认为,外貌描写就是为了刻画人物肖像,告诉读者自己笔下的人是何种“长相”。其实刻画人物外貌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人物外貌,表现人的性格、生活状态、内心世界、精神品质——塑造一个抽象的人物形象。让读者通过字面感知这个人“长着怎样一副面孔”是伴生的“副产品”,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为了刻画外貌而进行外貌描写,这样的外貌——不是素材,而是“废材”。

    例如《一面》中,对鲁迅的外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刻画: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始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根精神抖擞的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立体“一”字。阅读这段文字,我们知道了鲁迅的模样,但这并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外貌的“病态”表现他为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通过“精神抖擞”的神情,表现他昂扬的斗志;通过头发正直与坚硬、胡须的平正,表现其正直、坚毅的品质。鲁迅和常人一样,还长着额头、耳朵、鼻子、嘴等,为何作者不写呢?因为它们只能勾勒人物之“形”——告诉人们鲁迅“长什么样儿”,而不能表现人物之“神”——体现鲁迅的内在精神本质,因而不属于写作素材的范畴,作者自然一字不提。

    有的老师说,写人的文章,必须刻画人物的外貌,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如果借助外貌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并且和全文表达的核心一致,这种描写是必要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刻画人物的外形,不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在品质而写,就是画蛇添足。这时候被写进文章的“外貌”素材,就是没有灵魂的“废材”,最终只能冲淡主题。

    二、最主要的素材

   中国有句俗语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判定一个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要看他的行动,行动是人品最有力的证明。因此,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的素材是人物所做的事件。越是经常做的,越能说明人品问题。今天早晨,妈妈四点半就起床了——这是一件事,具有偶然性,能说明妈妈是勤劳的,也可能是妈妈装出来的;如果是“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这里的“早起”就不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常态,就能印证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因此最主要的素材有“常态行为”和“偶发事件”之分,我们收集素材时,既要关注个体“偶发事件”,更要关注人物的常态行为。

    “每天早来晚走”是一种奉献;“为了十三亿人幸福安康,天天在极度艰苦的边防哨卡巡逻站岗”也是一种奉献;“在洪水突然爆发的一刻,毅然冲入惊涛骇浪,救出他人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也是一种奉献,同样是奉献,尺度和分量是绝对不同的。因此最主要素材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我们要集中精力搜集那些分量最重、表现力更强的典型素材。

    有些事,虽然典型,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但在文章中,别人已经写过千万回,读起来索然无味。有的事件是新发生的、或过去发生的,但过去几乎从未被别人写过,听起来让人耳目一新,津津乐道。人的一个重要天性就是“喜新厌旧”。积累素材时,还要注意素材的新旧之分——要努力收集新素材,抛开旧素材。

    三、最核心的素材

    砍倒一棵大树,人们取走其主干,扔掉根、枝、叶;收获一捆稻谷,人们剪下果实,扔下秸秆;购买一瓶饮料,人们痛饮果汁,丢弃瓶子......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核心部分,而且这个核心部分是一层不变的——就如树干、果实、果汁相对与枝叶、秸秆、空瓶,永远是最重要的核心。但在写作上,如果我们也用这种思维来确定核心素材,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件事,由多个情节组成,每个情节又由若干个细节组成。这些情节和细节组合到一起,构成了一件完整的事件,但每个组成部分表现的内容是绝对不同的。例如妈妈到市场去买菜,徒步去——体现节俭;和每个摊贩微笑着打招呼——体现妈妈和蔼热情;不计较多一两少一两——体现妈妈为人憨厚;说话逗得大家笑声不断——体现妈妈风趣幽默,不同的情节细节表现妈妈不同的本质特点,哪个情节重要?关键看你要表现什么,而不是做这件事的主体过程。在写作上,一件事没有固定的核心部分,要表现甲特点,能集中体现甲特点的情节和细节就是核心材料;要表现乙特点,能集中体现乙特点的情节和细节就是核心材料。其他不能实现我们表达目的的部分,无论怎样生动有趣,也是无用的废料。因此从一件事中收集核心素材的时候,要首先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我要表现什么,然后逐段分析判定这一事件的哪些情节和细节才是最核心的素材。

    很多同学对这一点,缺乏正确认识。只要在众多的事件中选取一个典型材料,因为整个事件典型,就不加选择地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逐一叙事故事情节,直到结束——集中表现主题的内容不详写,一般表现主题的内容不略写,没用的内容不剪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像流水账,读者无法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好像只是为了给我们讲一个故事。

    根据表达目的,有选择的收集情节、细节素材,是收集核心素材必须遵守的原则。

    四、最具表现力的细节刻画素材

    没有细节,就没有优秀的记叙文。写好细节,有其固定的素材。

    一是时空定位素材。任何一个细节,都定位在一个非常小的时间和空间点上。写好细节,首先要定位这个细节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正面描写素材。要表现甲,就把目光集中在甲身上,围绕表达目的,刻画此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肖像一般很少,即使有也常常和神态描写混合在一起)。收集正面描写人物素材,要注意: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刻画的核心人物会在这一个特定的时空做出很多动作,说很多话,也会发生复杂的神态和心理的变化,千万不要采用“录像式”的收集方法——完全重现当时的情节,而要根据表达目的进行有选择地收集。比如要表现一个人幽默,我们无论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还是人物神态、心理,都要围绕表现幽默来选择,其他的,要全部删除。

    三是侧面表现素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风吹树摇,春暖花开。表现风之猛,可以借助树之摇晃剧烈;表现春之和暖,可以借助百花争艳的场景。这种转化视角,借助外物来间接表现的方法,就是侧面描写。要想写好细节,单靠正面描写是不够的,加上侧面描写,在增强表现力的同时,还会使语言灵活多变、文采飞扬。那么如何收集侧面表现材料呢?我们要关注四个点:

    (一)是侧面人。就是当正面情节发生时,周围有哪些人在场,通过这些在同一现场的人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来间接表现核心人物。

    (二)是侧面物。正面人物在进行某个行为时,会引起侧面事物的连带反应,通过这些在同一现场的事物的状态、声音、反应等来间接表现核心人物。

    (三)是侧面环境。人物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环境会随之变化,通过环境和环境的变化,也可以间接表现核心人物。

    (四)是背景条件。“给别人一瓶水”的表现力,远不及“在沙漠中迷路,自身陷入绝境时,给别人一瓶水”的表现力。要收集这些影响表现力的背景条件,加入行文中,增强对核心人物的表现力。

    五、必要的铺垫素材

    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有前提条件的,没有特定的因,就不会有必然的果,一旦前提条件不具备,就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结果,情节的发展就会背离人的正常思维和客观事实,读者就无法理解。后面要写下雨的内容,前面就得交代天阴,后面要写大热天他仍不买雪糕,前面就应该交代他家庭困难。铺垫材料是保证情节发展的逻辑联系纽带,要认真收集,在语言描述上要力求简练——毕竟它不是主要材料。

    例如下面文章就极好的运用了铺垫素材。

错  

    今天第五节是体育课。第四节一下课,我便把饭盒放进食堂,算计着体育课可以提前几分钟下课,以便买份好菜。

体育课果然提前了几分钟结束。刚解散,我便一溜烟跑到食堂,从成排的饭盒中拿出那个方形的,跑到窗口买了份排骨。

当我走出食堂时,才看到一群群学生冲向食堂,食堂里转眼便排起了一条条长龙。我得意地大嚼着排骨,看着那排成的长龙,心中十分得意。

当我向空中吐出第四块骨头,并一脚把它踢得远远的时,发现食堂门口有个女孩看着我。那不是隔壁班上那一个姓沈的么?反正挺漂亮,平时常听同学们提起她。我也看了她几眼,但终究觉得不好意思,便跑到运动场上,避开她的目光。

我坐在运动场上,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刚才那女孩。短头发、大眼睛,可我和她根本不认识,她怎么总看着我?我抬起头,却看见她也到运动场来了,就坐在对面的看台上,仍旧看着我笑。我越发不自在了,想不出她为什么总看着我。难道她……?这不可能,我又黑又瘦,一头鸡窝似的乱发,穿着一身旧运动衣,踩着一双已有一周没洗的脏球鞋。实在没有哪一点儿值得她看的。我赶紧几口扒完饭,站起身准备回教室。这时她也站起来,笑着跑了过来。

她笑的时候更漂亮了,一对小酒窝,风中飘逸的黑发……我有些呆了,看着她,想不出事情的原因,便转身想走。

“哎!等一等!”她喊出声来。声音甜甜的,像一串银铃。啊!她找我讲话了,这可是条新闻,下午我又可以向同学吹牛了。我转过身,看着她白皙的脸,全身感到不自在,麻木地挺起一张笑脸问:“有什么事吗?”这一刻我觉得全身在发烧,猜想着她要说什么,但怎么也想不出。

终于,她跑过来了。“没什么。”她又开口了,那声音使我有些陶醉。她又低头抿嘴笑了一下说:“我只想问问你吃完饭没有。因为——因为你用的是我的饭盒!”

文中“我急于买一份好菜”、“成排的饭盒”为下文我用了别人的饭盒做了合理的铺垫,如果没有这部分,读者就会质疑——自己的饭盒放在自己身边,怎么能拿了女同学的饭盒?那位漂亮女同学始终看着我,为下文我的怀疑甚至误解做了必要的铺垫——否则,读者就不会明白,一个男同学怎么会无缘由的自作多情?缺少了这些必要的铺垫素材,故事情节无法顺理成章的发展,写出来也给人虚假的感受。

    六、锦上添花的外借素材

    在叙事过程中,为了运用某种技法,增强表现力,经常要插入核心事件以外的事件、场景等,面对命题作文收集素材时,要有目的的收集好这种材料,以增强表现力。例如鲁迅的《故乡》,作者记叙在家乡看到成年闰土时,借助回忆,插入了少年闰土月下刺猹等故事,运用对比,突出了旧制度将人折磨得不成人样的黑暗。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会这种表现形式,自然也就要事前准备好这类插入的外来素材。

    写人的命题作文,事前主要要准备好以上六种必备素材。如果要求更高,还要准备形式素材:写人文章一般的开头方法,结尾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的方法;中间过渡的方法、线索的使用方法等等。但主要的素材集中表现在以上六种形式,大家要认真收集、准备。

    磨刀不误砍柴工。收集好素材是写好人物命题作文的奠基工程。这一步做好了,下一步才能顺利进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素材】描写<人物外貌>的精彩语段
如何打造一个作文核心素材
描写人物外貌的好句好段,作文素材干货!
小学六年级作文真题分析来袭,你准备好接招了吗?
5156edu-9942-29826.ppt
[转载]曾老师原创:人物命题作文的选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