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技法——文化底蕴丰厚

   

    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文,以其扑面而来的文化的芬芳与鲜妍,在高考考场频取高分,一时间引得全国的考生竞相仿效,成为了一种时尚。 

      作文的文化底蕴,就是指考生在文章中透过一般的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原诗》中说:“立言者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才,必有其力以载之,惟力大而才能坚。”这里的“力”即文章的力度,也就是文化底蕴。文化底蕴凸现,可以表现深邃的思想,迸发胸中激情,更可以激起阅读者对审美的共鸣。

    作文展示的不仅是一篇篇精美的文字,而且要有份量。因此考生除要重视文字学习外,还要注重文章内涵,也就是增强文章文化底蕴。的确,文化底蕴为高考佳作高分、满分的文章起了重要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因为文化底蕴不仅仅能增强文章力度,还能展示考生思想深度、文化积淀、学识修养、主题创新,应引起考生注意。

    高考作文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写作语言,要求都能体现文化底蕴。

   1、历史故事、新编故事、历史人物积淀历史底蕴。

       积淀,是指考生将长期、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所积累的素材,转化为自己智慧和自身情感的一部分。考生根据作文主题表达的需要,利用历史故事、新编故事、历史人物,通过联想、想象对某人物,事件的某个情节进行拓展 ,或把原故事中没有的内容进行合理补充,把自身情感思想与故事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注入新的原素,增添活力,发展思想,极大地丰富、提升文章内容,展示考生魅力。

       文段示例: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2004年高考重庆市满分作文《独上高楼》)

  文思点拨:  

  历史由一串串生命构成,留在历史篇章中的生命,必定是生命的范本。

  历史的琴键高扬的就是这些生命的旋律

  生命最精彩的火花在他们身上绽放。

  这些火花同样可以点燃作文的灵感。

  文段选取李白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的经典例子,突出了个人愿望与别人的期待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

  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雅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公认的成就与品质,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铁杆论据。

  所以有很多历史人物的生命需要我们去关注、发掘、思考。

  因为相对我们的文章而言,他们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写作材料。

  关注生命,就要关注历史,从历史的血库里提取生命的基因,思索生命的价值。

  

  2、运用想象的手法,把经典名著翻出新意,彰显文学底蕴。

    从古今文学作品中吸取素材,或扩展细节,或演绎情节,或新编故事,以表达新的主题。或对经典著作、人物形象做出一种比较理性的审视,得出与时俱进的个人的独特见解。

  文段示例: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一般的朴实沉稳吧!(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

 

  文思点拨:  

    一个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传说,当然能勾起心中的好奇。

  故事新编就是这样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此文段借助古诗《孔雀东南飞》别出心裁,大胆设计,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突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一文章主旨。这样的“故事新编”,给人新奇的创造感。

  

 3、引用大量的古诗文名句或格言警句,体现诗词底蕴。 

   1)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使作文在考场上鹤立鸡群。

  让我们通过一个高考作文的片断来感受。

    文段示例:                          

  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挈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忘记和铭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尽管有人说,“忘记意味着背叛”,但我却说为了忘记的铭记,为了铭记的忘记。      (2005陕西优秀作文《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

  文思点拨:   

  诗词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很浪漫。

  这种传统装饰,在文字的世界是最昂贵、最精致的装饰。

  因为它选用经过时间的河流冲淘后留下的最闪耀的真金名句铸造而成。

  本段精美的排比比喻句盛满了化用的古典诗词,犹如一束束芳香艳丽的花朵,灿烂了阅卷教师的眼睛,突出了忘记与铭记的辩证关系,诗的光芒悬浮在文字上空,灿烂成一片文采飞扬的云霞。让疲劳繁重的阅卷突然变得兴奋。

  2)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是语言的典范,思想的精华,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作文中,如果能根据主旨,选取文化名人部分言论,无疑会给文章增色,它不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显示作者文化底蕴。 名人名言的引用,使高考优秀作文如虎添翼。   

       名人名言,格言的运用分两种情况来看。一种是在题记中引用,题记中恰当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可增强哲理性、可信度、说服力。另一种是文中引用,这种引用要应用文化眼光,要有对事物周密、细致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在顺应传统观念的同时包含个人独特见解、或与传统看法完全相背的个人思想,是一种对人生、对生活的理性审视。     

     2004年云南省的优秀作文《那时花开》,直接引用泰戈尔的“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紧紧抓住“那时”,即“挫折降临时”来作文章。.用泰戈尔的诗句点明主旨和中心,引用不仅很有特色,而且具有征服力。2003年上海佳作《面向大海》:“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引出话题“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再看2004年佳作《画》的题记:“有那么一种很小的世界,它就是舞台;有那么一种很大的舞台,它叫做世界。”。这是间接引用,它化用了俗话“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这个题记既与文章内容相吻合,又突出了小作者宽阔的内心世界与文化学识。

4、描写展示民族风情地方习俗,凸现民俗底蕴。

       在文章中表现出民俗文化特征,将生活中的文化传统精炼地表现出来,使文章富有较强的民俗文化气息。

  文段示例: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2003年高考江苏省作文《人情与季节》

  文思点拨: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动着的文化原生态。

  从生活习惯到节日婚嫁,从口头交流到行站坐卧,明明白白的生活场景,象历史的插图一样清晰。

  对传统节日的情感疏远是一个民族对节日文化的短视认知造成的,韩国抢注中秋节,应该是对中国人淡漠传统资源的警示。本段通过人们对端午的淡忘,表达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我们仅从简单的时间刻度上,就读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丰富灿烂。

  民俗就是这样直接。

 

 

 5、用独特的语言形式,显示深厚的功底。

     任何好文章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更能直接显示文化底蕴。高考佳作随处可见文才飞扬的佳作。字字珠玑,句句入理。提示考生注意积累词汇,锤炼语言,一定要过文字关。 

   (1)语言直抒真情,尽现智慧和哲理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的内涵丰富、深刻,就是文化积累的体现。古有“言近旨远”,今有意味深长,都是说语言富有启发性、哲理性和感染力。具体说就是语言有内敛的暗示性、深刻的启示性,有言虽尽而意无穷之妙。这种底蕴体现在普普通通的叙事,简简单单的记人中,却又在普通简单之中包含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及独特的情感体验。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拷问灵魂》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童真无邪的孩子说:“心灵的选择是把售货员阿姨找错的零钱送回去一样简单。”初涉人世的青年说:“心灵的选择是面对高官厚禄毫不动心,用铁一般的意志。”垂暮之年的老者说:“心灵的选择是昔日的竞争对手落魄不堪时尽力拉他一把的宽容。” 分别从高尚、奉献、慈爱、良知未泯、大无畏等角度拷问灵魂,文化积淀深厚。

   (2)模仿古白话,仿写古文体,表现作者胆识  

    近年来,高考作文佳作迭出,语言表达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尤其耀眼的是对古文体的仿写、古白话的使用,体现出作者对语言的掌握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限文体使考生有了更宽更广的自由创作空间,充分展示考生个性魅力,发挥考生的聪明才智。请看2003年甘肃高考优秀作文《吊屈原赋》,全文用文言文写就,扣住话题分析了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突出作者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古文字应用能力;他不仅熟知中国历史,巧妙地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而且融入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令人叫绝。2004年河南优秀作文《祭孙悟空》以纯熟的文言文,采用易于抒情的“祭文”形式,以菩提祖师之口评价孙悟空,诠释“自信不可少,他言不可缺,事事皆有度”的道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3)巧选句式,善用修辞。

    即考生在作文中,要注意句式的变化,注意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搭配,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同时,还要善于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枯枝败叶讲述生

命的真谛,它可以百川汇海,激清澎湃;也可以轻风拂琴,嘤嘤成韵。注意,不同的修辞格有不同的作用。如写人状物,多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和夸张,析事论理则多用排比、设问和反问。

       巧选句式,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文章在高考优秀作文中随处可见。

 

                                                  此文选自本人专著《高考作文应试技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作文)谭蘅君老师文化作文讲座网络授权版第一讲(连载)
最有价值的中考满分作文精讲:历史细节类
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凤凰古城
一读就错的20个历史人名,考察你的文化底蕴
#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古迹
建立高考作文的“厚度意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