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模仿,然后精品(青青李子)



 

 

      《读者》编辑部居然是在兰州。这很让人有点奇怪。兰州,那个地处大西北的、以牛肉面和满天风沙为标识的粗砺城市,怎么就孕育出这样一分温暖、柔软,甚至是时尚和小资的刊物来?以《读者》的风格而论,它应该降生和成长在上海才更顺理成章。但事情就是这样八卦:非常不上海的《故事会》,倒是上海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我只能说:看来城市和本胖子一样,也具有双重乃至N重人(城?)格。谁说一头死胖子不能风情万种?谁说一个粗砺的城市不可以柔软,一个小资的城市不可以通俗?
  我们还是说《读者》吧。《读者》创刊于1981年,最初叫《读者文摘》。无需讳言,它最初的内容、风格是在模仿甚至是克隆美国的《读者文摘》,甚至连刊名都一模一样,还直接从上面扒了许多现成的文章。始创于1922年的美国《读者文摘》,在当时已经是相当成功的刊物,有着广大的读者群和成功的办刊经验。中国《读者文摘》对它的模仿和借鉴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有点太过分,终于惹出了麻烦。1986年,美国《读者文摘》状告中国《读者文摘》侵犯版权和刊名权,后者败诉,被迫改名《读者》。好在改刊名并没有给《读者》造成太大影响,它最终还是顺利成为中国期刊界第一品牌。
  所谓一报还一报,到了2003年,《读者》也遭遇到了类似“克隆”事件。但与《读者》当年的手法相比,此次克隆要精明智慧得多。《读者》有个栏目叫“意林”,选用的都是短小精悍的文章,文字精到,思想深邃,活泼有趣,几乎可以说是整本《读者》里最好看的。于是就有人办了本杂志叫《意林》,把《读者》的一个栏目扩展成一本杂志,全部选用小智慧大道理的文章。几乎是毫无悬念,《意林》的发行量一路飙升,成为期刊界的一匹黑马,市场上也出现了大批“意”字头的跟风杂志。什么叫做得好?有许多标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有人对你进行模仿和跟风,就说明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读者》和《意林》的往事,都证明了一个扑颠不破的真理:好的模仿,是成功的一半。当然,模仿也有高下之分。绝大多数模仿只有皮毛没有精髓,所以很快被淘汰掉。只有既抓住了本质,又能更上层楼的,才能成为精品。《意林》和《读者》的风格其实极其相似,只是相对读者“高品位,大众化”的两难编辑方针,《意林》的定位为准确,它更强调故事性,更强调短小精悍,因此也更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更有可读性,更能吸引读者。几乎所有《意林》的文章,选进《读者》都没有问题;但《读者》的大部分文章,并不适合《意林》。
  说到底,《读者》也好,《意林》也罢,都只是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它们是温暖的、励志的、趣味的,却也是模式的、简单的、同质的。翻开它们,你看到的是《读者》、是《意林》,却很难看到作家独特的风格。当读者成长后,离开它们也是必然的。当初,我们那拨看《读者》杂志、写“读者体”文章、以被《读者》转载为荣的写手,现在已经颇有些人以上《读者》为耻了。现在读《意林》的人,成长起来后,离开也是必然的。《意林》读者的年龄定位大概是17到35岁,很少有人到了50岁还读感悟体吧。
  但,毕竟还是在内心深处,存留着一份温暖和感激。在你懵懂、敏感、忧伤、无助的青春岁月里,有那些文字,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户,给了你希望、光明和信心。这,也许正是它们存在的最大价值吧。
  总有些读者会成长起来,也总有些会永远保持最初的品味。那么,就让他们喜欢的杂志陪伴他们一生,这对于他们,对于这本杂志,也都是一种幸福。

 

                                                           (本文转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文版《读者文摘》更名内幕<2>
还记得《读者》吗?曾经的“亚洲第一期刊”销声匿迹了
“新西兰文摘”杂志
【精品文摘】得之我幸 失之我命
《读者文摘》杂志《言论》整理版
最漂亮的几个词,送给你的201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