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道场
佛法无处不在,或者说所在皆是,它是无善无恶的,也无所谓出世入世,但世人一直为这件事纠缠不清。实际上,出家人(和尚和尼姑)只是人的一种身份(在中国信仰佛法的人很多,但出家人比例极低),作家是一种身份,寿司师傅是一种身份,舞蹈演员、投资者、企业家等等都是一种身份,佛法普度众生,每一种身份的人都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美满人生。

有很多对佛法的误解,例如人生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虚构;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包括金钱地位就是“执著”,就是没有“出离心”,是烦恼的根源;只有远离世间修行,才能获得解脱,在世间工作中修行是不究竟的,只要用空性的智慧观照,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适合不同根性、不同境况的世人,有些法门只适合出家的僧侣或者立志以出世方式修行的人,同时还有很多法门比较适合入世修行的普通人,这些法门与出世的法门有很大的区别,遗憾的是有些人误以为只有出世的法门才能修行,才能证悟,从而走了很多弯路。

我自己学禅多年,除非旅游基本不去寺庙,也不认识什么高僧大德,也不吃斋念佛,也不放生做法事,因为这些都是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普通人截然不同。普通人有各种各样的身份,正如六祖说的那样,他们要在世间努力修行,工作是他们最好的修行道场,他们要勇于在他们的工作中证悟空性,同时,和出家人一样,他们同样可以“行菩萨道”,造福社会,只是方式和出家人不一样。今天,禅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修行禅的明心见性,甚至出现了供基督徒修行的基督禅,禅其实是超越宗教的。

传统佛法一般认为是通过坐禅,六祖的禅超越了这个见地,他提倡通过世间修行,但具体方法是什么?传统经书很少涉及,我提出了在实践中证悟空性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传统的方法,第二第三种方法与我们创新力和洞察力的提升紧密相关,证悟空性不再虚无缥缈,而是与实践相结合。

以前我看过不少开悟的故事,基本都是一些出家人,有些夜睹启明星升起而明心见性,有些在溪水边看到倒影而大彻大悟,未来我希望可以看到这样的故事,一名设计师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寻求创意,在灵感迸发的那一刻领悟“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或者一名基金经理在研究科技的进步与护城河变迁的关系中,一刹那间明白“常与无常不二”而证悟空性。

由于从事证券投资的缘故,我常想还有比股市更好的修炼心性、证悟空性的道场吗?股市动荡不安、暴涨暴跌乃为常态,涨跌最能牵动人的七情六欲;股市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地方常有上市公司开创全新的商业模式,市场本身又常会推出各种新的交易工具,例如期指期权CDS等等,这些创新的东西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全新的投资机会;股市又是最好的洞察人性的地方,贪婪和恐惧阶段性集中暴发。在股市这样一个充满变数也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地方修行以证悟空性,远比一个不问世事的人在深山老庙里静坐修行要复杂得多,但是我想也有效得多

我特别想指出的是,在世间修行以证悟空性,不是一个类似终点冲刺式的结果,而是一个螺旋阶梯式的、永无止境的、自我突破的过程。每跃上一个新的螺旋阶梯,我们对空性的理解就会发生一个重大的以至质的突破。每一个螺旋阶梯,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放弃顽固的“自我”,也就是要放弃之前个人的种种偏执和成见,回到初学者的状态,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接受各种方法,这时候我们的心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李小龙在所著的《生活的艺术家》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你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应该被遗忘掉,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漂流在虚空的世界里,无拘无束,安逸无虑。学习很重要,但不要成为其奴隶。”

“让所有的训练随风而去,让心无知无觉地工作,让‘自我’消失到无人知晓的地方,只有这样,截拳道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这个过程也被道家称为“忘我”或者“无心”。

第二阶段是重建强大的“自我”,他需要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无所住而生其心”,深入思考事物的各种因缘并进行大量尝试,然后勇敢地提出新的“自我”的见解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一个痛苦的风险巨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后,“自我”涅槃重生,更加广博和更加强大。

这两个过程可以归结为“先破后立,再破再立。”我之前总结的证悟空性的三种方式,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都是对人的心力的重大考验。打个比方,每一个人的“自我”相当于一个小瓶子,瓶子的容量是有限的,总会装满的,第一个阶段相当于把这个小瓶子打破,愿意主动打破这个旧瓶子需要巨大的勇气;第二个阶段相当于重新生成一个更大的新瓶子,能否成功生成这个新瓶子需要很大的智慧。这两个阶段循环往复,瓶子空间越来越大的过程,就是我们对空性证悟越来越深刻的过程,我们内心的力量也会不断增强。

我看过一些佛教书籍包括一些所谓大师的著作所传导的修行方法,他们很强调第一阶段,即“放弃自我”的阶段,但并不认为需要第二阶段,他们认为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放弃“自我”成见后,真相就会以一种神秘的不可思议的方式浮现出来,而且这种真相是不带有任何个人“自我”色彩的,是事情的全部真实,我的一些朋友深信不疑,非常勤奋地练习了,但是遗憾的是,练习之后,我并没发现他们对事物有了新的更为深入的认识,或者说更有智慧,他们停留在第一阶段不思进取却认为自己境界高远,就像攀爬一座100级的旋转楼梯,他们才上了一两级就以为自己已经身处巅峰,他们之所以会这么想,我认为是长时间禅修后生理或者心理上的一种错觉,但他们却把这种错觉当成了一种修行的成就,这样的一种理论是不完整的和有偏差的,而且很容易误导他人陷入消极、迷惘和虚无的境地。深刻理解证悟空性的这两个阶段,会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



知与行的关系也与心力相关。很多东方哲学家如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有论述两者的关系,朱陆认为先知而后行,而王阳明认为是知行合一,我个人认为知与行是先后的两个过程,而知行合一是目标,知行合一说来容易,但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为什么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心力不足,有很多种情况,例如一些人确实打算这么做,但是意志不够坚强,碰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是愿力不足;一些人决心是足够了,但工作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难以专注,一些关键节点总是很难突破,进展就会很慢甚至停滞不前,这是专注力不足;一些人非常努力,但是谨慎有余、创意不足,缺乏新意的产品在竞争中就很容易失败,这是创新力不足;还有一些人对工作的研究深度不足,不能洞察本质掌握规律,即使再努力也难以成功,这是洞察力不足因此我认为,愿力、专注力、创新力、洞察力任何一方面有大的缺陷,都可能导致心力不够强大,从而难以知行合一,要做到知行合一,需要强大的心力。

(李国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阿姜查修行问答 3
佛门礼仪
极乐宗风|慈悲是修行的基础
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什么?怎么理解?
引用 静坐入定方法
道家修炼基础知识普及(必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