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之谜“和氏璧”如今在何处

相传末代皇帝溥仪当年被逐出皇宫时,警察总监张璧和鹿锺麟等还在追查一块历朝相传的金镶玉玺,这块玉玺究竟是什么宝物,皇宫宝物无数,为何他们对它情有独钟?其实,这块玉玺就是相传有两千多年的“和氏璧”。

说起和氏璧”,我们也许都知道“三献和氏璧”的故事,那是在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一凤凰栖落在一块青石上。古代因为有“凤凰不落无宝地”的传说。于是,卞和大喜,将此青石献给楚厉王,可经皇宫的玉工辨认为普通石块。楚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卞和的左脚砍去。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以同样罪名砍去其右脚。到楚文王时,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痛哭,楚文王听说后,令人打开这块石头,才发现果然是玉。于是叫皇宫的工匠雕琢成璧,这就是和氏璧”。   

四百多年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功劳极大,楚威王为了奖赏他,便将和氏璧赏赐给昭阳。相国昭阳得和氏璧后,自然视为传家之宝。但是,有一天,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吃饭之时经不住大家的请求,昭阳才将和氏璧拿出来给大家看,就在这个时候,山下深潭有丈多长的大鱼和无数小鱼跃出水面,大家都去看奇迹。直到散席,昭阳却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了。当时未发迹的纵横家张仪,正在昭阳门下,大家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国之璧,共执张仪,拾笞数百”,但和氏璧还是没有任何结果。“盗窃犯”是谁?至今尚未“破案”。

然而,五十多年后,赵国太监缪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和氏璧,便用五百金买了回来,然而,赵惠文王听到后,将和氏璧据为已有。秦昭襄王获悉后,假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赵王知道这肯定是骗局,怎奈秦国强大,为了保国,遂派蔺相如怀璧使秦,不料蔺相如智谋了得,竟然不辱使命,竟然“完璧归赵”。然而,六十一年后,秦终灭赵,和氏璧落入秦国。

秦统一天下后,秦王羸政自称“始皇帝”,其皇帝宝玺自然要选用天下绝无仅有的宝贝,和氏璧当然成为最佳选择,于是,经宰相李斯制作后,和氏璧成为皇帝玺,秦王想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乘龙舟来到洞庭湘山,风浪骤起,差点将龙舟打翻,秦始皇将传国玺抛入湖中,顿时风平浪静。八年之后,使者经过华阴时,有人持璧对使者说:“我把皇帝抛入湖中的璧打捞上来了,现在送给皇帝。”传国玺又失而复得,但是否真,是否假,成为千古谜团。

后来,刘帮率兵攻入咸阳,灭了秦国,秦王子婴献上传国玺。刘邦自然高兴,“服之,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传国玺由王莽姑母汉教元太后代管。王莽命弟王舜进长乐宫索玺。太后见王舜后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光武中兴,“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后归刘秀。不治末年,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不见了,查无下落。

不久,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宫女尸体,在项下锦囊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但不久阵亡岘山。袁术乘孙坚妻吴氏扶榇归里,“乃拘坚夫人而夺之”。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广陵太守按照袁术的方法抢夺得传国玺献给曹操。三国鼎立,传国玺属魏。后三国归晋,传国玺传晋。

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玺像是被猎犬追逐的猎物,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每一次的交替易手,都伴随着一声血雨腥风的残杀。晋怀帝永嘉五年,“玺落前赵刘聪”之手;东晋咸和四年,石勒灭前赵,玺属后赵;冉闵杀后赵石鉴,夺取传国玺。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其实当时传国玺已被濮阳太守戴思偷献给晋穆帝,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传国玺归东晋后,经宋、齐、梁、陈、隋,最后落入唐高祖李渊之手。从此,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开始,传至唐末,经1620多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一千多年的历史文物,在世界史上实属罕见。令人可惜的是,传国玺于五代突然失踪。宋太祖“陈桥兵变”时,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在宋、元、明、清,不断闹出传国玺问世,其中真假,现在不得而之。如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于河南乡掘地时,获一方“色绿如兰,温润而泽”、“背螭纽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员“考证”,奏称哲宗为“真秦制传国玺”。

明弘治十三年,有个叫毛志学的人在泥河滨捡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怀疑是假的,“却而不用”。

明末,相传由元末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竟被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之计”。改国号“金”为“清”。

清初,故宫交泰殿藏御玺三十九方,其中一方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的玉玺被人称为传国玺。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从中钦定二十五方宝玺时,将此方剔除在外。由此可见,这块玺伪造的可能很大。

那真正的传国玺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传国玺被偶然发现,原来,它静静的躺在一个安静的角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终极解密:传国玉玺来龙去脉
【每天美玉】玉的趣闻——再说玉玺
传国玉玺"-中国最大珍宝 成千古之谜(图)
㊙《芈月传》中提到的和氏璧,最终结果怎样?
传奇——千古之迷“和氏璧”
历史上最最有名的美玉和氏壁丢哪儿了?它藏在秦始皇陵里还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