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因口耳相传而发生变异的“俗语”(从“正月里理发死舅舅”谈起)

从小就被长辈告知“正月里不能理发”,因为正月里理发会“死舅舅”。

那时候心里一直在犯嘀咕:如果外甥在正月里理发就能把舅舅给“克死”,那当舅舅的不就太脆弱了吗?要知道,舅舅的权威是天生的。结婚的时候,舅舅要当仁不让地做正席,家庭里有了矛盾纠纷,往往舅舅的评判就带有一锤定音的效果。要是舅舅的生死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外甥是否在正月里理发,那当舅舅的岂不是要反过来处处谨小慎微地讨好外甥吗?否则,外甥一生气,偷偷地在正月里理发,自己的小命就危在旦夕了。

尽管有这样的怀疑,但每年还是恪守着这样的规定。因为大人们都这样说,尤其是有母亲的告诫,本着“凡事守可信其有”的原则,“往好处做”,一直坚持了三十多年。

今天,终于要挑战一下这个传统的习俗了。由于年前没有理发,头发太长了,就到了理发店。洗头的时候,我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问理发师:

“正月里理发的是不是少啊?”

“也不少,只是比平常稍微少一些罢了。”理发师说。

“不是说正月里理发会死舅吗?”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继续问。

“呵呵,这个你还真问着了。这个说法纯粹是误传,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发错了音,意思也就变了。”

理发师很健谈,看来也确实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于是一边理发,一边给我解释起来。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给出的说法是:

当年,大清统治者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头发拧成一个长长的大辫子。这场头发的变革惹恼了汉人,尤其是遭到了江南民众的反对,他们认为剃去头发是对自己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然而,大清皇帝初入中原,要统治全国,岂肯让步,在强制推行的过程中,接连造成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惨剧。没办法,人们只好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当时正是顺治四年正月,于是就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反抗之心和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就讹传为“死舅舅”了。 

    民间的传说与剃头这个行业有关:

  古时候有一个贫穷的剃头匠,很爱自己的舅舅,但到了过年时却因没钱给舅舅买一件像样的礼品而发愁。给舅舅拜年的日子到了,剃头匠灵机一动,便挑着剃头挑子到了舅舅家,精心为舅舅剃头刮脸。等到舅舅出现在酒席前时,亲朋们无不夸赞剃头匠手艺高超,说舅舅看上去年轻精神了许多。舅舅也很高兴地说,既然这个外甥如此有才,那就每年正月都来理发吧。舅舅去世后,每到正月,剃头匠就对着剃头挑子泪如雨下,他为不能再向舅舅尽孝而伤心;再后来,“思舅”就变成了“死舅”……

     当然,也有一种版本说舅舅本身就是个剃头匠,外甥跟着舅舅学徒。刚出徒的时候,舅舅在正月里死了。为了报答舅舅的恩情,外甥每年正月里都歇业。

从健康意义上来看,古代典籍中有“生而勿杀”的说法。

《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中就有一段话说:“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具体到理发上就是,春天的这三个月,应该让头发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应该让头发松散地披在肩上,而不该扎得太紧。违反这个规则,就会伤到肺。但倘若整个春三月都不理发的话,人们实在受不了长发的困扰,于是就有聪明人开始只在正月里不理发……

既然正月里不理发,那就只好在春节前理一次发了。具体到生活实践上,在春节前理一次发还是很有好处的。一是在新年来临之际,给自己一个新的形象,很有纪念意义;二是过节见的亲戚朋友多,把自己的头发好好拾掇一下,也能给亲友留下好印象。

看来,正月里不理发还是有好处的,只不过“正月里理发死舅”这个说法是大错特错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经常应用却又与事实大相径庭的说法还有很多。

比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就有问题。这个俗话的意思倒很明白:古代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性格如何,都要顺从,恪守妇道。但是细细推敲是有问题的。女子不管条件再差,也不可能嫁给“鸡”和“狗”啊。

原来,它的原话应该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和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这才算合情合理。

再比如使用更广泛的“无毒不丈夫”这句话。它一般是与“量小非君子”连用的。强调的是“要成就大事业必须要心狠手辣”。这倒很符合“厚黑学”的处事原则,但只要与“量小非君子”放在一起琢磨一下就会发现问题,因为从对仗的角度来说,“量”与“毒”的意思差得比较远。本来的词应该是“度”,也就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强调的是做人要胸怀宽广,要大度,不能小肚鸡肠。

有些话,因口耳相传不但意思发生了变异,甚至与原意完全相反。

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长期以来的解读一直是这样的: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并且成为孔夫子主张“愚民政策“的罪证。其实这根本不是试图用一生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想表达的意思。在原文中,孔子压根就没提国家统治的问题,而是说了很多诗礼乐的问题,然后就出现了这句话。孔夫子的本意是什么呢?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那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弄不明白,我们就要去教他们,让他们弄懂。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孔夫子的本意。也就是说,这句话是被后世的统治者故意曲解了,当成了愚弄天下百姓的工具,他们只是耍了一个小小的“断句”手段。按孔子的意思,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再比如,爱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句话的“知名度”相当高,被很多人当作座右铭。其实,这是一句被“阉割”的名言,与爱迪生相表达的意思背道而驰。爱迪生的原话是: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汗水); 但是没有那百分之一的天赋(灵感),是万万不行的。这后面一句,据说出于思想教育的目的,被报社编辑砍了。变成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妹妹篇,强调“拼命努力”的重要性。其实,从成功的角度来讲,人的天赋因环境、遗传、基因突变及营养等而千差万别,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对成才是非常重要的。过于强调努力而不顾自身的实际条件是一种误区,有时候是在做无用功,就像盲人成不了画家,聋子成不了音乐家一样(贝多芬是个例外,他也是到后来听力才出现问题的)。一个明智的人不但要相信努力,更要注重选择。有时候方向比过程更关键。

……

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确是金玉之言。一个成熟的人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对书是这样,对于那些道听途说的话更要有一点“打假”意识。必要的时候,要有“穷追猛打”穷其原形的劲头。否则,一味地人云亦云,不但对自己无益,还会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种年俗让舅舅们“中枪”上千年!
理发
过年不可以剪头发理发吗,正月不剃头是什么意思?
二月二理发吉祥寓意!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剃头?
“正月里不剃头”说法的由来
正月剃头死舅舅?这个月,有外甥的男人都过得提心吊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